传播国学经典

养育华夏儿女

和孔子学处理情绪——忧

作者:姜志勇 国学知识 来源:网络

  在中国文化中,“忧”和“乐”是两种最有代表性的的情绪、情感,中国文化是乐感文化,也是忧感文化,历代先贤们既在现世中感悟快乐,又对现世如何变得美好充满忧虑,忧感文化还塑造了国人的性格——生于忧患、自强不息。不过,忧虑也有个度,忧虑过度以至于寝食不安、伤心伤身则是要予以杜绝的,这是养心中的重要环节。

和孔子学处理情绪——忧

  生于忧患 自强不息

  【孔子事例】

  孔子带着弟子周游列国,不受诸侯待见,没有一个愿意重用孔子师徒的。经过了在“匡”地被当地百姓围困的事情后,孔子和弟子们都非常彷徨,下一个该去那个国家?正当大家都在思索的时候,一个叫司马牛的弟子提议说去宋国,大家就问为什么去宋国?司马牛说,“首先,宋国是老师的祖地,老师的先人是宋国王族,和当今的宋国国君宋景公是远方亲戚,宋景公也非常欣赏老师;其次,我的哥哥桓魋在宋国任司马,掌握军事大权,他会照顾我们的。”听了司马牛的理由后,大家都觉得去宋国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到了宋国后所见所闻却让大家很吃惊,桓魋在宋国专横跋扈,才值壮年就开始给自己修建豪华坟墓,并制作陶俑来给自己陪葬,孔子看了非常生气,对桓魋的印象一落千丈,到了宋国王都住下后,孔子就要求求见宋景公,宋景公一听孔子来了非常高兴,想马上见到孔子,但桓魋却不高兴,他认为孔子是主张加强王权、削弱大夫权力的,如果孔子受到重用,他就要大权旁落,所以坚决反对宋景公和孔子见面。孔子在等待宋景公召见的时候,和一帮弟子坐到大树下讨论学问,这个时候一帮人拿个斧子过来把树砍倒了,孔子问明原因后,知道是桓魋想逼他离开宋国。在这样的情况下,眼见宋国国君也大权旁落,自己即使留下也不会有什么作为,所以孔子就离开了宋国。后来,桓魋叛乱出逃,司马牛也逃到了鲁国,到鲁国后,司马牛非常忧虑,整体忧心忡忡,吃不下饭,人也消瘦了,子贡就问题为什么,司马牛说,“我的兄弟死了,从此之后大家都有兄弟,就我没有兄弟了。”这纯粹是忧思过度的反应,子贡安慰他说,“我听说,生死有命,富贵在天,你虽然丧失了兄弟,但以后只有努力学习,做一个彬彬有礼的君子,人人都会拿你当兄弟的,正所谓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子贡安慰的话说的很好,对于司马牛这种忧思过度的情绪比较有作用,司马牛很快就从忧思中走了出来。

和孔子学处理情绪——忧

  宋人伐木

  乐正子是孟子的高足,有一年春天,他走路的时候把脚崴了,他显得很难过,在家里数月不出门,等到脚伤养好后,脸上还有忧色,他的弟子问他,“老师,你的脚伤经过几个月的调养后已经完全好了,你应该高兴才对,怎么还显得那么忧虑呢?”乐正子听后说,“你这个问题问的好啊!我曾听曾子说,曾子也是听孔子说的,人体发肤受之父母,父母生我们的时候是完完全全的,我们没有少分毫,我们应该好好爱好自己的身体,不损伤分毫,这才是孝道啊。君子应该时刻牢记孝道,而我却忘记了,把脚弄伤了,这是不孝啊,所以我才显得很忧虑。”限于古今道德观念的差异,乐正子的观点在现代看起来显得很不合适,但在他那个时代,他这样的忧虑无疑是最为恰当的。孟子听到乐正子的这个事情后,评价说,身体不是我们自己的私有物,是父母赋予我们的,我们要孝敬父母,当父母去世之后,我们要爱惜父母赋予我们的身体。

  忧虑如何才能尽孝,也是孔子的忧虑。孔子的父亲在他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母亲含辛茹苦把他养大,但未等他成年,母亲也去世了,所以孔子非常有感慨,他说,“子欲养而亲不待”是最大的遗憾。他一再告诫自己的弟子,“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父母唯其疾之忧”。要关心父母,孝敬父母不是光有物质就够了,还要用心、用情,否则和养条小狗是没有区别的。

和孔子学处理情绪——忧

  子欲养而亲不待

  孔子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我们除了忧虑自己每天该吃什么、该穿什么、该做什么之外,我们还会对未来有忧虑,忧虑自己未来养老问题、子女教育问题、健康问题等等,这些忧虑都是正常的,是人之常情,如果我们对这些都不操心,反而不正常了。不过,凡事都有个度,如果忧虑过度了,则会对我们的健康有害。不过怎么才能做到不忧虑过度呢?孔子给出了几个方法,一是“乐以忘忧”,寻找快乐,发现快乐,忘记忧愁。二是要时常反省自己的不足。有一次,司马牛问为什么君子就没有忧虑呢?孔子说,因为君子善于反省自己,对于自己的不足会加以改正,这样的人是不可能忧虑过度的。孔子就曾说过,他忧虑的不是自己有过错,而是有过错却不能改正,自己的道德修养得不到提升。三是努力提升自己,让自己成为一个君子,成为一个有仁德的人,因为“仁者无忧。”仁者对人生、天地有很深的感悟,他的心是不惑的,他的耳朵是耳顺的,他是知天命的,这样的人可以忧虑社会的进步、道德的提升,却不会因为生活中的琐事而忧心重重,更不可能长期陷入某一种忧虑而出不来。

  【引证事例】

  伍子胥是春秋时期吴国的大夫,曾助吴败楚。他本是楚国人,其父伍奢被楚平王任命为太傅,后来楚平王宠信费无忌,并听信费无忌的话,设计杀死了伍奢,伍子胥的兄长也一同被杀害,他侥幸逃脱,但一路都有追兵。楚平王更下令将伍子胥的像分发全国,到处派兵捉拿。楚国是大国,许多诸侯国怕得罪楚国都不敢收留他。伍子胥逃到了昭关,昭关地势险要,有重兵把守,且面临大江,要逃过去比登天还难,伍子胥忧虑自己的命运,恐怕难逃一死,便一夜之间愁白了头。后来得到名医扁鹊弟子的帮助,才巧妙化妆逃了出去。这就是著名的“一夜白头”的典故。

和孔子学处理情绪——忧

  伍子胥

  崔发是唐朝的一个县令,当时唐敬宗年少即位,身上纨绔习气非常浓厚,即位后不思处理国家大事,整天忙着贪玩,最喜欢玩的是踢毽子,踢得也不错,时常向大臣炫耀自己踢得多么好。他重用宦官,任由宦官胡作非为。崔发有一次遇到一群人在殴打百姓,便下令把这些人抓起来了,审问后得知他们是宦官,但也没有放人。唐敬宗得知后,不问是非,直接把崔发抓起来了,并把他交给御史审问,这些御史为了讨好皇帝,将崔发毒打一顿再关进大牢。崔发的母亲已经八十多岁了,得知儿子被抓后,非常忧虑,不久就得了重病。大臣李逢吉得知后,便向皇帝进言说,崔发把宦官抓起来,这实在是对皇帝的大不敬,然而他的母亲已经八十多岁,现在因为儿子下狱非常忧虑,且得了重病,皇帝你非常推崇孝道,以孝治天下,是不是应该把崔发放了?皇帝听后一时无言,过了好一会后说,别的谏官只告诉我崔发是冤枉的,而隐瞒他的大不恭,也没有说他有八十老母在家,你说的非常好啊,要知道这样,我肯定会放了他。于是,崔发无罪释放。这件事情就是著名的成语“积忧成疾”的由来。

  在汉语中,类似的成语还有很多,都反映了过份忧虑能影响人的身体健康。世界卫生组织将过份忧虑和癌症并列,当作影响人身体健康的主要疾病。这也为现代医学研究所证实,诺贝尔医学奖得主卡瑞尔博士曾经说过:“不知如何对抗忧虑的人,往往英年早逝。”卡内基曾经说过,忧虑能使最坚强的人生病,一个人即使体格再健壮,如果忧思过度的话,也会很快就消瘦下来,很快就会疾病缠身。

  【解】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我们不忧虑这个,就肯定要操心那个,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认为,人是一种操心的存在,操心是人存在的本质。问题是,我们怎样才能不操心过度呢?孔子是排解忧虑的高手,他的乐以忘忧、仁者不忧、内省不忧、君子不忧等,对我们今天有重要启发。其实,当我们忧心重重、难以自拔的时候,拿起论语,翻上几页,用心去体会,我们的心田肯定能有阳光穿透忧虑的乌云照射进来。

关键词:孔子

用户评论
挥一挥手 不带走一片云彩
国学经典推荐

和孔子学处理情绪——忧

古诗国学经典诗词名句成语诗人周易起名关于本站免责声明

Copyright © 2016-2023 Www.GuoXueMe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国学梦 版权所有

皖ICP备16011003号-2 皖公网安备 341602020023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