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国学经典

养育华夏儿女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作者:佚名 全集:论语名句 来源:网络 [挑错/完善]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关键词:论语,里仁第四

解释翻译
[挑错/完善]

  孔子说:“早晨得知了道,就是当天晚上死去也心甘。”

  这一句可以说道出夫子一生学道那种坚定的志向。这个『道』就是仁道,夫子一生所追求的是仁。真正达到了仁,就成了圣人。那么仁,我们讲仁者爱人,爱有不同种的爱法,一般人的爱是有条件的。譬如说自己的儿女他爱,自己的眷属他能爱,自己喜欢的人他能爱。但是如果不是自己的眷属,不是自己所喜欢的人,他就不爱,这个不能称为仁,这种爱叫情爱,有条件,心量狭小。圣人教我们扩大心量,像《弟子规》讲的,「凡是人,皆须爱」。只要你是人,不管你是跟我认识的,还是不认识,不管你是好人,还是坏人,我都爱你。这个爱,是大爱,心量大,他能包容一切的人。

  可是够不够?世间圣贤讲到的仁就讲到此地,仁者爱人。当然由爱人而及爱物,但是儒家强调爱人,略略提及爱物,爱物比爱人范围就更广。物不仅包括人,包括一切动物、一切植物、一切矿物,山河大地。不仅是我们这个地球,也包括宇宙中所有的星球,一切的众生,我们都爱。这个爱出自于广大的心量,这个心量是遍法界虚空界。只要你是众生我就爱你,这个众生包括有情众生和无情众生。有情感的,人、动物有情感;还有无情的,矿物、植物这是无情的,只要是宇宙的任何现象,我都爱。

  为什么要爱?因为宇宙中一切现象,都是我心性变现出来的,所以是我的一部分,心性真正是我,所以心性中所变现的都是我,物我一体。爱物跟爱自己是一样的,这个爱比儒家讲的「凡是人,皆须爱」又更上升了一个等级,那能不能算是圆满?还不能算圆满,为什么?因为爱的时候还有爱的念头。这个念头里面有妄想,这是念头;有分别,这是念头;有执着,这也是念头。有念头的爱还是不够清净,还是不够平等,所以还需要再向上努力,把念头放下,把妄想分别执着放下,这个爱真正是清净平等。这真正是无条件的大爱,这佛家称为「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真正到了这个境界,这就是大圣人。佛家讲成佛了。那么这是我们所闻的道,这是仁道讲到究竟圆满。

  我们这一生能闻知这样一种道,实在讲也是不容易。对于仁道如果不了解,自己往往会生活在自私自利的小圈子里,非常的烦恼、非常的痛苦。真正闻到这种仁道,儒家讲所谓「己立立人,己达达人」,自己从仁道中得到利益,还要帮助别人也觉悟,也能闻道,使到自他两利。如果没有这个仁道,一定是害人害己,为什么?一定是陷入自私自利的泥潭当中,不能自拔。自私自利是我们多生多世养成的习气,不是这一生养成,所以遇到了仁道、正法,我们就能够有机会从这泥潭当中出离。否则那只会陷入这个泥潭当中,愈陷愈深,在这里面迷惑、造业、受报。所以这一生我们很幸运,真正闻到正道。

  儒释道三家圣人都是讲道。这个「道」我们讲仁道,实际上都是讲它的一个名词,重要的是要从这名词中体会其中的深意,因为真正的道,是不可说。你看老子道德经》开头就说,「道可道,非常道」。真正能说出来的道只能是相似,只能是个比喻。真的呢?真的说不出来。这常道就是真道,真才是常,假的是无常。佛家讲这个道是自性,儒家讲仁,都是讲同一桩事情,我们体会得不必执著名相。所以闻道该怎么闻?既然真道都说不出,「道可道,非常道」,那我们闻也不能够简单的说,用耳朵去听听,这个未必是闻。真道不可说,所以我们闻道也要用这个真心去体会,真心里面没有妄想分别执着。

  佛教里面称「离心意识参」。心、意、识,这是讲我们的第六识、第七识、第八识。第六识的作用是思考、分别。一般普通人听讲都是用思考分别,听进去了,去咀嚼一下、回味一下、思考一下,然后才能消化。这种闻只能学到知识,不是闻道的方法,闻不到真道,你能学的是名词术语,都是皮毛。第七识是执着,佛法称为末那识,听了之后就执着在这个相上。凡夫都会有这种执着,执着名字相,执着言语相。太上老君(老子)《道德经》里面讲「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就是破我们对名词言语的执着,知道执着也不能闻道。用分别用执着就落印象,落印象变成第八识,在阿赖耶识里头留下种子,所留下的种子都不是真道。所以我们该怎么闻?马鸣菩萨在《大乘起信论》里面告诉我们,要离名字相、离言说相、离心缘相。不能执着语言文字,连心里的这些思考、思惟都要放下。思考的东西叫心缘相,你的心缘在那里,是你分别执着,统统放下,这叫闻。佛法称为「闻思修」,这叫三慧,这是智慧。我们听到了,听到了之后不要去想,你听明白了就明白;听不明白,有疑先存在那里,没有关系。古德讲「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你有这个疑惑,禅宗里面称为「疑情」,那个是好事,你有疑,你就会有顿悟的因缘。假如你没有什么疑,其实你没有明白。那没有疑情,就是无明。所以我们听讲,听这些古圣先贤的教诲,怎么听?就用耳朵专心听,听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但是不要去思考,这才是真正的闻道。

  如果说我听不明白怎么办?听不明白不要紧,重复听。现在方便,你可以请个光盘回家,这个光盘我听不明白我再听一次,听不明白再听一次,听个一千遍,你肯定明白。为什么?古人讲得好,「读书千遍,其义自见」。他就叫你读,你读上一千遍,这个意思一下全部明了了。那我们问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这个道理很深。你看《四书·大学》里面讲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这是我们修学的方法。

  首先知止,把心定下来,定在哪?定在道上,我首先立志向道。孔子讲「志于道」,你首先要得立志,我想成圣贤,我想悟道,然后你的心定在这一门上,你这个心就定了。因为你有志向,你心才定在修学上。定久了心也就安静,不生杂念了。静、安都是讲我们心地愈来愈纯净,就像一个湖水,原来是很多波浪,现在波浪慢慢慢慢的平下来了,没有风了,风止了。风止了,水就定了、静了、安了,最后就像一面镜子一样非常的平,所以外面的境界照得清清楚楚。这是什么?「安而后能虑」,虑就是生智慧。智能是照见,不是你想到,是照见,靠想只是把那外面境界给扭曲,没有真正看到真的。然后「虑而后能得」,你有智慧,在日常生活中智慧起用,你能得成圣贤之道。从闻道,你见道、悟道,最后证道。所以这个闻道是这么讲法。如果是说我们听了之后,着在名词术语上,那只是增长这些学识,而学识又往往是我们证道的障碍。你学识愈多,你愈容易分别执着,这叫所知障。

  所以圣人教我们证入这个境界,其实是让我们能够放下我们这些分别执着,就成功了。这个道,具体而言是帮助我们这一生明了宇宙人生真相。明了了真相,要去行证,把生死的问题你要解决,解决生死的问题,这一生就真正没白过,所以说『朝闻道,夕死可矣』。朝闻而后夕死,这也不虚此生。如果没有机会去闻道,那这一生就白过了,纵然你岁寿八十、一百,你也是枉为人。因此儒家强调学,「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论语》第一个字就是学。这个学,我们前面开始就讲得很清楚,不是用我们一般的方法去求学的,那是搞学术,这里的学是觉悟的意思,学就是闻。这个道,儒家里面《四书·中庸》也讲到,所谓「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这个道,讲得跟佛家讲得很相似。天命是自然,自然就叫做性。这个性,佛家也是有相同的名称,真性、自性、法性。率性的率是随顺,随顺着真性,这就成为道。有几个人这一生真正闻到这个道?闻都闻不了,那入道就更加难了。

  蕅益大师在批注里面讲,对这句话批注,说「不闻道者,如何死得」,可见得闻道之重要。生死?生死不重要,生死还有很多次,无数次,死了可以再生,可是闻道的机会要是失去了,下次再找就难!所以蕅益大师讲,「若知死不可免如何不急求闻道。若知朝闻可以夕死,便知道是竖穷横遍,不是死了便断灭的。」这是把夫子这句话的境界提升,实际上道出了孔子真正的心声。我们如果真正知道死不可免,这个一说起来大家都知道,谁都有死,自古至今有谁不死?谁都要死,连皇帝,你看秦始皇想找一个长生不老药,派了很多人去搜寻,也搜寻不了,而且自己死得还很早。知道人命无常,寿命短暂,就要在这短短的时间当中急求闻道,你有这样的一个认知,你才能够有紧迫感。我们这一生得到人身,人身不容易得,正道不容易闻。现在光阴已过了很多,像我今年三十有七,人生过一半,真正感觉到后面的时间不够用,赶紧急求闻道,希望天天下功夫深入经藏。古人有讲,「活到老,学到老」。这都是真正有了紧迫感,知道闻道之不容易,所以才有这样的精进。若知道朝闻可以夕死,你看孔子讲朝闻夕死,这个话它里面很有味道。如果说人死了就没了,那孔子不会说这话。孔子只会说,那闻不闻道都无所谓了,反正死了,一了百了。闻道还干什么?而且希望能够不要那么快死,一死了就没了,现在趁着在世多享受。可孔子他说朝闻可以夕死,就证明不是说死了就没了,死了后面还有,所以闻道就重要。你闻不闻道,决定你将来死了之后你上哪里。实在讲真相是什么?根本没有生死,生死是人的一个错觉。

  简单的来说,我们看到的生死,是这个肉体在生死,哪里有说灵魂有生死?肉体只是我们生命的一部分,它是在变化,它有新陈代谢,它是无常的。可是我们的灵魂是永远的。那实在讲灵魂是不是我们本来?不是。灵魂是迷了以后的现象,才有灵魂。那真正我是谁?我就是自性,就是这里讲的道。闻道也就是说真正认识自己,到底自己是什么,绝不是这个身体。这个身体是个臭皮囊,这里头装的都是不净之物。它只能说是我的,而且是一个不干净的东西,就像我的一件衣服,这个衣服愈穿愈脏,愈穿愈烂,这已经不好用了,那把它脱下来。脱下来之后,换件新衣服,换了件新衣服是不是你?也不是你,统统是你的衣服。

  那谁是真正的我?这里讲到「竖穷横遍」,真正的我是竖穷三际,横遍十方。三际是讲过去现在未来,这是从时间上讲。横遍十方是讲空间,无限的时空,就是包涵整个宇宙万物,统统是我!它的本体是自性,自性是真常,没有断灭,不生不灭,本来如是。那所生的万物,怎么生的?就是因为我们有念头。有念头起来了,念头依着自性的作用,变现出宇宙的万物。念头本身是有生灭的,所以念头所变现的这些万物也是有生灭的。可是念头生灭速度太快,我们没办法觉察,好像看起来万物不是说随着我们念头念念在转变,我们看不出这个真相。但事实上是这样,一念起,宇宙就生了;这一念灭,宇宙就灭。

  这一念有多快?佛经里面告诉我们,一弹指有三百二十万亿个念头,太快了!只是这个念头生了又灭,灭了又生,它不断。不断,因此我们看到这个宇宙万物好像有一个相续的样子,这相续是什么?你有念头不断,念头在支持它,而支持出来的变成这样的一种相是假相,不是真相。可是念头绝对不是每个念头是一样,念头是它在不断的变化。我们从大的时间上来看,念头一类一类的在不断的变,所以才看到万物有生住异灭、成住坏空,人有生老病死,这都是从大致上来看,实际上这个生老病死是在念念当中完成。念头不灭,宇宙就不灭。那如果我们只看到宇宙万物,只看到这个相,而不去看到它的本体,那你就见不到自性。所以为什么我们前面讲,闻道要离心意识,离开念头,把念头放下了,你就能离相,从相那里回头你才能见性,你才能发现,原来那个不断生灭的相里头就是不生不灭的性。

  那我们真正闻了这个道,还怕不怕死?不怕死,知道原来没有死。谁会死?有相才会有死,身体是个相。一切万物有相,所以它们有死,它们有断念,它们生生灭灭无常变化,可是不妨碍我自性,我自性本无生死。绝对不会因为相的生灭而产生任何变化,本不动摇,本不生灭。哪有死?真正入了这个境界,你得大自在。那不要说用我这个生命来换取闻道的机缘,即使让这个身体死无数次都值得。为什么?真正了解真道,我们知道所有的生灭都是幻相,我们舍离的是幻相,得到的是真道,这当然值得,你毫无损失。

  民国江谦先生对蕅益大师《四书解》里有补注,他对这句话的补注比较多,完全是用佛法,那我们来读一读,他注得很好。「愚夫断见,谓一死百了,不知死者躯壳,不死者性灵也。有死而得苦十百千万于生者,有死而得乐十百千万于生者。不知六道轮回之苦,净土无生之乐,不知孔子此言之痛切而弘深也。」这是讲我们一般凡夫断见,以为一死百了,就像蜡烛烧到最后烧尽了就没了,人死如灯灭。不知道其实死的是我们的躯壳,肉体有死,那个肉体不是我。有一个不死的,那是性灵,性灵在哪?性灵无所不在。性灵佛法里又称自性、法性、佛性,道家讲的道,儒家《中庸》里讲的「天命之谓性」,都是讲这桩事情。

  何以见得这个肉体是假的不是我?现在瑞典科学家也证明,他们曾经做过灵魂附体现象的实验。他做科学实验,找两个人,一个人眼睛上戴了一个小摄影相机的镜头,他其它东西都看不见,只能够戴着这个摄像机镜头,对着外面去拍摄。另外一个人,眼睛前面放一个小小的屏幕,这个人也只能看到屏幕上所现的这些内容。这个屏幕正好播放另外那个戴着摄影机镜头所拍摄的所有的这些情景,找这两个人做实验。过了一段时期以后,当这两个人已经习惯了,那个看前面屏幕的那个人,他就以为自己眼前就是这种现象。实际上他所看到的是另外一个人眼睛所看到的,那个人眼睛所戴的摄像机,看到外面的情景,结果通过通讯设备传到他眼前。久而久之,他会把对方那个人当作自己。时间久了,这是从他的眼根得到这种讯息,然后他就以为对方那个人所看到的一切是自己看到的一切。时间久了再通过一些技术,就会让戴着屏幕的这个人,会把对方的身体也当作是自己。所以科学家如果对那个人(戴着摄像机那个人),拿着棍子要打他的时候,那个戴着摄像机的人没有躲避,因为他看不到,他只能戴着这个摄像机。但是影相传到戴着屏幕的人那里,那个人看到了这个情景他就躲避。我们都能够理解,就像我们看立体电影一样,立体电影很逼真,看起来好像有的东西向你飞来,你也真的躲避。那时间愈久了之后,如果有科学家刺那个戴着摄像机镜头的人,拿个针刺他一下,结果那边那个戴着屏幕的人,他身上感觉到痛。这个科学家没办法解释。你说传递影像这可以,可是我拿针刺那个人,这个人感觉到同样的部位痛,这个神经没有接在一起,它怎么把知觉也传递过来?实际上科学家也都慢慢了解,宇宙是全息,通过眼根所接触的境界,能够把眼耳鼻舌身意六根的知觉的感受统统一起带过来。其实是什么?就好像这个人灵魂附在那身上一样。所以刺那个人,这个人感觉痛。那证明什么?那个身体也可以互换,就像衣服可以脱下来互相换着穿。身体也可以换,身体哪是自己?

  现在的医疗都很发达了,人体差不多所有器官都可以给你换,可以换心脏,可以换肾,可以换胃、肝,心肝脾胃肾都可以给你换。你说这个身体是我,我现在给你做一个全部换遗体的手术,把你所有器官都换了。那我问问你,这个人还是你吗?心是张三的,肺是李四的,胃是王五的,肾是赵六的,不同的人组成的这个肉体,那还是你吗?所以肉体不是你。所以他死就像衣服脱下来了,旧的不要了,拿去烧掉。觉悟的人一点不觉得遗憾,因为他知道有一个不死的,那是真我,这叫性灵。我们迷了,这就有灵魂。性和灵是两个事情,性是讲自性,自性是觉悟的,所谓灵明湛寂。那灵,灵是迷惑颠倒,就是佛家讲的第八识阿赖耶识,是这个去投胎。去投胎得到了新的身体,这个身体也有苦乐的感受。死了以后投到恶道的,那这个苦,可能十倍于现生、百倍于现生、千倍于现生、万倍于现生,很苦!我们讲畜生、饿鬼、地狱道,三恶道。那有的死了以后他得乐,也有十百千万倍于现生。

  这个苦乐由什么决定的?由我们这一生所做的业决定。你这一生行善,来生得善报、乐报。这一生造恶,来生得苦报,这是六道轮回。六道轮回里面总归就是苦。我们在这个境界里面常常迷惑、颠倒,不知出离。佛教我们要离开六道轮回,要求生西方净土,到了净土你得到的是真乐,这个乐是什么?无生之乐。无生之乐才是真乐,才是常乐。有生就有灭,有生有灭那就有苦。生老病死就是有生有灭,那就苦,变异无常。无生了,无生就无灭,那就真正得到真乐。这个乐不是说跟苦相对的乐,它是绝对乐,叫极乐。没有苦跟它相对,《阿弥陀经》里面讲的「无有众苦,但受诸乐」,这就是真正的乐。

  那么如果我们了解六道轮回的真相,也了解西方净土之乐是真乐,发起这个大愿求生西方净土,那对我们凡夫来讲这叫真正闻道。你只要真有信愿,你这一生决定往生,所以「朝闻道,夕死可矣」,这臭皮囊不要了,放下了,念阿弥陀佛去极乐世界去了。那你才了解孔子此言之痛切弘深。要知道,遇到净土法门不容易,这一生我们遇到恩师将净土法门讲得这么清楚,那是无量劫来稀有难逢。我们可要抓紧机会,用功念佛,放下那个生灭无常的世界,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这是一切诸佛的心愿,希望我们这么做到。

  下面一段话又说「朝闻道而夕死可者,闻出轮回而生净土之大道也。」这也说得非常的明确,真正我们凡夫要这一生了生死,入涅盘,证悟真性,必须是求生净土。「六道轮回者,天人神为三善道,畜鬼地狱为三恶道。」这讲的六道,天,天道,人道,神道也叫阿修罗道,这是善业所感召的。畜是畜生,鬼是饿鬼,地狱是三恶道,是恶业之所招感。「读《地藏菩萨本愿经》,便知轮回六道之无常,地狱种种惨苦之难受。」所以读《地藏经》很有好处,为什么?帮我们了解轮回之苦,特别是地狱的苦楚,就要生出离心,不要再搞六道轮回。

  「读《阿弥陀经》、《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便知阿弥陀佛接引众生之大愿。极乐世界不可思议之庄严。」读了净土这三经,《阿弥陀经》、《无量寿经》和《观无量寿经》是净土三经,真正了解阿弥陀佛的四十八大愿,愿愿接引众生往生净土,我们应该生起殷重心、向往心,立志求生西方极乐世界。那个极乐世界依正庄严,那真的是一言难尽。我们有机会多学习净土经典,听我们恩师讲经,这些都明白。

  下面又说「佛法难闻,人身难得,生死事大,瞬息无常,当以如恐不及之心求之。若迟疑不决,以待来年,一失人身,万劫难复,可不哀哉。」佛法难闻,人身难得,正是批注「朝闻道,夕死可矣」。佛告诉我们人身难得,就好像在地上抓起一把土,然后撒在地下,撒在地下的土跟还残留在指甲上的这土哪个多?佛说,失人身的如大地土,得人身的如爪上土。可见得太难得,得了人身还未必遇到佛法。释迦牟尼佛是我们贤劫第四尊佛,他的法运只有一万二千年,我们这一个轮回可能就错过一万二千年。到下面一尊佛?有五十六亿七千万年,弥勒佛出世。你就想一想,而我们这一生寿命短暂,所以生死事大,瞬息无常,要生起恐惧。如这一生没有办法成就,那不知道下一次何时再遇到佛法了,这是最令我们悲哀。因此,这一生遇到了正法,我们生殷重心,殷切去求道,争取这一生就能够把生死大事办了,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一生真正成佛,证入涅盘大道。

  【评析】

  这一段话常常被人们所引用。孔子所说的道究竟指什么,这在学术界是有争论的。我们的认识是,孔子这里所讲的“道”,系指社会、政治的最高原则和做人的最高准则,这主要是从伦理学意义上说的。

用户评论
挥一挥手 不带走一片云彩
国学经典推荐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原文解释翻译

古诗国学经典诗词名句成语诗人周易起名关于本站免责声明

Copyright © 2016-2023 Www.GuoXueMe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国学梦 版权所有

皖ICP备16011003号-2 皖公网安备 341602020023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