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国学经典

养育华夏儿女

子张问善人之道,子曰:“不践迹,亦不入于室。”

作者:佚名 全集:论语名句 来源:网络 [挑错/完善]

  子张问善人之道,子曰:“不践迹,亦不入于室。”

关键词:论语,先进第十一

解释翻译
[挑错/完善]

  子张问做善人的方法。孔子说:“如果不沿着前人的脚印走,其学问和修养就不到家。

  子张是孔子的弟子,他在这里向孔子请教善人之道,就是什么样的人才能够称为是善人,要怎么做?「善人」,那就是心地善良,比较喜欢帮助别人,做善事这种人,但是还没有成为圣贤,离圣人和贤人还有距离,他只是正在学习这样的一个人。要学圣、学贤,首先要学善,善是圣贤的基础。我们恩师现在提倡要落实三个根,儒的根是《弟子规》,道家的根是《太上感应篇》,佛家的根是《十善业道经》,这三个根就是教我们善人之道的,所以『子张问善人之道』,那就是落实三个根。在佛经里面,你能够落实三个根,才能称为善男子、善女人。

  要想成为圣人,还需要努力。做什么努力?一门深入,长时熏修。选择一个法门,这个法门是真正帮助你成圣成贤的,当然儒释道的法门都可以。具体而说,就是一部经典。你选择一部经典,一门深入下去,你最后能开悟,开悟就是开智慧了。智慧是从定而来,没有定就不会开慧,定就一定要一门深入,这才容易得定。譬如说你有心要深入《论语》,先把三个根扎好,扎好就是你对照一下三个根,细细的对照,看看是不是至少能做到百分之八十以上,那才能够符合善的标准,最好是百分之百落实。对于三个根里面的内容要深入了解,要透彻,那要听讲,然后你再选择一科,花上十年的工夫,在这上面用功。《论语》,假如你一年讲一遍,十年讲十遍,那你才能够算深入。十年下来,你就成为世界级的《论语》上面的专家。而且你有了德行的根,你学《论语》,那真正是学儒,不是只搞儒学,不是只搞学术研究,真正你在学孔子。十年之后,你能成为像孔子一样的人,那是圣贤了,所以善人是基础。

  子张在这里问「善人之道」,就是善人怎么个做法,道是方法,孔子回答,『子曰:不践迹,亦不入于室』。答复得很简单,但是也很完整。「不践迹」这个践就是实践,迹是圣人的足迹,所以践迹就是学习贤人和圣人的行为,按照他们的足迹来走,这叫践迹。这句话就是说,如果不实践圣贤的足迹,那么虽学也不能够「入于室」,不入室就是不能成为圣人。孔子真正入室的弟子就是颜回,其它人都没有入于室。像子路升堂了,其它的弟子大概也有不少升堂的,但是入于室的、受到孔子鉴定的只有颜回一人。孔子在这里指出善人,他实际上是天性有这种善良的根基,虽然他没有去真正实践圣人的足迹,但是他还是能够称为善人。他没有真正学,但是他也没有堕落,还能保持他的善,这是善根深厚。可是不学,那就没办法成为圣人,虽然天性很好,天资很善良,可是就很可惜,他没有学,那就不能够成为圣人。

  孔老夫子曾经很中肯的说过,他说,「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十室之邑,就是十个家庭的这么一个小小区,邑就是一个地方,这么一个小区,那是很小的。这么样的小小区里头,必然能够找到像孔子一样的有忠信根基的人。忠信是善人的标准,忠信必定有孝悌,孝悌忠信,孝悌是根,根中之根。在这么一个小地区,都能够找到像孔子一样有孝悌忠信德行的人,那为什么我们只见到有一个孔子而已?没见到第二位孔子?因为不如孔子的好学。孔子之所以能成为圣人,就是因为他好学,终身好学不断。所以他能够入室,入圣人之室。所以他践迹,就是按照圣人的足迹来走。

  你看孔子一生学习周公,走周公的足迹,那确实他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他的成就超过周公了。所以后世人把孔子称为是至圣先师,没有称周公,把孔子当作万世师表,这不就是已经超过周公的成就了?他按照圣人的足迹走,最后超过了,这就是好学得来的。所以我们自己立志要成圣成贤,那就要走孔子走过的道路。第一个,先扎好孝悌忠信的德行的根,就用三个根,这三部经典来做为我们的标准,扎好根之后,我们一门深入。你要学儒,以孔子做为榜样,走他走过的足迹,他怎么走,你就怎么走;他如何为人处事,你也如何为人处事。从哪学?就从《论语》上学,《论语》就是孔子的足迹。这里面有他的言,也有他的行,你从他的言行当中去体会他的存心。学圣学贤,要从存心上学,圣人没有自己,只有天下苍生。

  如果你要学佛,就学释迦牟尼佛,走释迦牟尼佛走过的足迹。我们的恩师在年轻的时候,刚刚接触佛法,他的老师章嘉大师,就鼓励他要学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他开悟之后,一生教学,以苦为师、以戒为师,我们恩师也在学,学得很像。你看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讲经说法,天天不间断,我们恩师也是这样,讲到现在已经讲了五十二年,年头上算甚至超过释迦牟尼佛了,这就是践迹。那我们恩师决定有把握往生极乐世界,一往生,那就成佛,绝对成佛的,往生极乐世界永不退转,皆是阿惟越致菩萨,那叫不退转的菩萨,那是一生成佛。你看,这入室了。你学道家,你学老子,都选择一位圣人做自己的楷模,然后走他走过的足迹。

  蕅益大师在批注这段话里面,批注得比较详细,他说,「此须四句料拣」,把这个意思分为四个方面,让我们体会各个层次、各个境界。「一践迹而入室,君子也。二不践迹而入室,圣人也。三不践迹而不入室,善人也。四践迹不入室,有恒也」。首先讲君子,君子是「践迹而入室」,践迹是先按照圣人的足迹走,走着走着就入室了。像颜回一样,虽然还在学地、还在求学,但是他已经成为圣贤了,他入室了,这个人是君子。等他完完全全学完了,到无学的地位,这就不再是君子,这就是圣人了。

  所以,第二个是「不践迹而入室」,这圣人了。不践迹是没什么好学了,全学到了,自己就已经是圣人了,这到了无学的地位了。无学是毕业了,该学的都学完了,他不需要再去外面找一个楷模,他自己已经成就。他所言所行无不符合圣人的标准,所以他不需要践迹,你把他的言行记录下来,那就是经典了,这种人是圣人。不践迹他完完全全是性德流露,每一个人成为圣人,他的言行都是自性中流露出来的性德,他不是往外学来的,往外学来的是还没成就的人。圣人是学成功了,完全自性流露,所以他们的言行是一致,每一个圣人都是一致。所以像孔子他讲自己述而不作,他只是什么?转述前面圣贤的说法,他自己不再创作。没什么好创作的,大家都是性德流露,我绝对不会比前面的圣人多一点,不会有创新,完全只是转述。佛也是这么讲,今佛如古佛之再来,也是述而不作,跟古佛是完全一样的,大家都是自性流露。

  第三种是「不践迹而不入室」,这就是孔子这里讲的,属于善人也,天性是善良,这跟他前生修学有关。可是这一生要是不再修学了,那是前生所种下的善根,只是善根而已,他不能够真正成为圣人,那就很遗憾了。他这一生能做善人,可是保不住来生还能成为善人。如果来生遇到不好的缘,遭受到了各种诱惑,受到了污染,他也就慢慢变得不善了。从这里看出学习很重要,能够弥补善根之不足。我们宁愿是善根不足而能好学,那也强过善根很足而不肯学的,不肯学就不可能入室,不能成为圣人,所以要修。「修德有功,性德方显」,这个修就是把自己的烦恼习气断掉。善人还是有烦恼习气,因为他没开悟,他没有出三界,他没成佛,这都是还有烦恼习气,这种习气总不外乎妄想分别执着,修就是把这些修掉。所以学圣学贤,那就是太重要了。圣贤教育是第一宝,弘扬圣贤教育是第一功德,他能使人断恶行善、破迷开悟、转凡成圣。

  第四类人是「践迹而不入室」。这种人也在学,没有学成功,是属于凡夫,但是难得他们还是好学,持之以恒,一门深入,长时熏修,他是有恒者。有恒的人也很可贵,这种人最终还是能学成功的,等到他学成功了,他就成为君子了。君子跟圣贤就接近了,不远了。怕是怕我们不能持之以恒,选择圣贤之道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不能够坚持。自己的习气很重,不能够咬紧牙关把它断掉,因循苟且,纵容姑息自己。开始发心是勇猛,后来慢慢就退心了,懈怠了,这种人就没办法成就。为什么?他不能有恒,要知道我们的习气毛病是日积月累,时间很长了,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我们想要很快把它断掉,不容易,要假以时日,不能退心。

  我自己对照对照这四料拣、这四种情况,我自己发现肯定不是圣人,君子还没够格,善人也谈不上,善根不足,这身口意曾经造过不少恶。身,杀、盗、淫;口,有妄语、两舌、恶口、绮语;意,贪、瞋、痴,这十恶业。十恶业都断了,那才叫善人,有一条没断就不能称为善人,善人没够格。希望什么?做一个有恒者,既然已经发心学习了,这个是我们很幸运,这生遇到圣贤之道,遇到明师了。这个明,不是名气的名,是明白的明。名气大的老师,不一定管用,要明明白白的人,他有智慧的老师。我们遇到了,那我们就得认真努力,持之以恒、锲而不舍的修行,希望这一生把我们不足的善根补足,我们按照圣贤的足迹走,最后也能够升堂入室,成就自己。这样做,也就难能可贵了。

  在「述而篇」里面,「述而第七」,孔子就曾经讲过这么一句话,前面我们有学过,现在再复习一下。「子曰: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子曰:善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有恒者斯可矣」,孔子讲的。蕅益大师四料拣给我们判出来了,什么是圣人?什么是君子?什么是善人?什么是有恒者?孔子讲圣人他没见过,听是听说过,但是都不在世了。圣人是谁?尧舜禹汤,文王、武王、周公,这些是圣人,只是听说,但是没见到,现世没有了。能够在现世见到一个君子就不错了,「斯可矣」,这就很好了。君子是什么?属于贤人,接近贤人了。做君子也不简单了,这个人是按照圣人的足迹走,而且升堂入室,这个人是谁?颜回。除了颜回以外,其它人谈不上。

  夫子自己也很自谦,他说自己也够不上君子。譬如说君子三达德,夫子不敢承当。三达德是智、仁、勇,有智慧、有仁爱心、有勇(勇敢)。其实夫子都已经做到,但是他自己给自己设的标准很高,什么是真正君子的标准?他说他现在还没做到,还在努力,那我们就更加罔谈了。君子做不到,我们怎么办?我们要做有恒者,向着君子的方向、向着圣贤的方向迈进。君子和圣人就好比学位,儒家三个学位,第一个是君子,第二个贤人,第三个圣人。这三个标准,绝对的标准是很高,如果不是很绝对的标准,那当然孔子的弟子们都能称得上君子、贤人,你看七十二贤,这是贤人。但是,以孔子的标准,那是很高。正如佛家也有三个学位,第一个是阿罗汉,第二个是菩萨,第三是佛。佛是最高学位,就是圣人,跟儒家讲的君子、贤人、圣人三个学位那是相当的。你从这个角度看,就知道拿到第一个学位都不容易,阿罗汉是出三界了。

  孔子又说,「善人吾不得而见之矣」,真正的善人是什么?天生就是纯善,他这三个根,天生就已经扎得很好,这种人确实孔子很难见到,见不到,「得见有恒者斯可矣」。孔子当年都见不到,现在更见不到。初生的人就是纯净纯善,而且这个善能够保持不变,这上哪找?在这样污浊的时代,能够少受污染的人就难得了,找一个纯善的人基本是找不到。我们自己也很庆幸,接受圣贤教育,接受得比较早一点,这是属于免疫力还算比一般人强一点,遭受的污染相对这个时代的众生少一些,那是感恩自己的父母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我母亲很会教育孩子,更感恩母亲带领我跟随恩师学习,好的父母、好的老师都碰上了,这是三生有幸。虽然如此,还是难免在社会上受到不少污染,所以染上了很多毛病习气。

  现在深入到经教里面,对于修行的方向、理论、方法,愈来愈明了了,知道该怎么修了,那就得真干。真干就是要持之以恒,不断的放下自己的习气。《论语》将近五百章,五百条,学一条得真干一条。现在《论语》我们已经讲了超过一半,不知道大家跟我们一起学习学得怎么样了?对照对照,前面学的也将近三百条,看看哪些真正落实了。《论语》学习,我们要常常复习复习,讲的时间久了,容易忘掉,不复习怎么行!要温故而知新。复习的目的就是要帮助我们落实。

  持之以恒的修学,那么我们就可以不断的进步。这个进步,有时候自己未必觉察得到,是别人发现了告诉你。他这一提醒,回头想想,真的是比以前进步,然后你能够生法喜,这就是孔子讲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你会很喜悦,愈学愈欢喜。如果说愈学都没有什么法喜,好像愈学愈枯燥无味,那说明你没有任何的效果。为什么没效果?没去真干、没去落实,你没有践迹,没有真正按照圣贤教导的去做、去依教奉行,所以不得法喜,没有不亦悦乎的感受。真正上路的人,愈走信心愈强,他动力愈大,他不会回头,直至到君子、到圣人的地位而后止。

注释出处
[请记住我们 国学梦 www.guoxuemeng.com]

  善人:指本质善良但没有经过学习的人。

  践迹:迹,脚印。踩着前人的脚印走。

  入于室:比喻学问和修养达到了精深地步。

用户评论
挥一挥手 不带走一片云彩
国学经典推荐

子张问善人之道,子曰:“不践迹,亦不入于室。”原文解释翻译

古诗国学经典诗词名句成语诗人周易起名关于本站免责声明

Copyright © 2016-2023 Www.GuoXueMe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国学梦 版权所有

皖ICP备16011003号-2 皖公网安备 341602020023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