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国学经典

养育华夏儿女

司马牛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作者:佚名 全集:论语名句 来源:网络 [挑错/完善]

  司马牛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关键词:论语,颜渊第十二

解释翻译
[挑错/完善]

  司马牛问怎样做一个君子。孔子说:“君子不忧愁,不恐惧。”司马牛说:“不忧愁,不恐惧,这样就可以叫做君子了吗?”孔子说:“自己问心无愧,那还有什么忧愁和恐惧呢?”

  这章跟前面一章有直接的关系,都是司马牛问,背景都是一样。司马牛面临着他的兄长要作乱的这么一个境况,当然他心中也就有这个忧、有这个恐惧。于是他来『问君子』,这都是他心想着把心中的这些忧恼、恐惧解除,他来问老师,也不敢直问,就拐着弯问一个问题,问如何做君子。孔子对他的心事非常明白,圣人真是视思明、听思聪,看你的言语动作,他就理解你的心事在哪,所以都是对治毛病。所以孔子说,『子曰,君子不忧不惧』。什么是君子?君子是没有忧恼、没有恐惧,就是孔子说过的君子坦荡荡,小人才长戚戚,坦荡荡是不忧不惧。司马牛他是个中下根人,领悟力就稍微差点,为什么?心浮气躁,所以领悟力就差。

  所以他听不懂夫子讲这个什么意思,他又问,『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你看,跟前面的问话有点差不多,都是一开始没听懂,所以再问。前面夫子说,「仁者,其言也讱」,他又问其言也讱就是仁吗?这里说了君子不忧不惧,他又问不忧不惧,这就是君子吗?都是一个问题,心浮气躁,孔子跟他讲的道理都不能够一下掌握。不过孔子非常的慈悲,对待中下根的学生也不会舍弃,所以他问,就继续给他回答。『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内省」就是自己省察自己。一个人自己省察自己,他没有对不起任何人的事,没有对不起别人,自己内心中就没有愧疚,上对天、下对人都能够问心无愧,所以何有忧惧?这就是君子。

  当然夫子给他做这样的开导,也是为了帮助他走出思想误区和思想的阴影。因为司马牛他的兄长司马桓魋要谋反,司马牛曾经劝谏他,让他放弃这种想法,但是司马桓魋不听。所以司马牛现在就是无可奈何,既不能够阻止他的兄长谋反,又不能够大义灭亲去报案。一报案,他兄长肯定就被杀掉,这就有违了悌道。这两难!怎么办?心里有忧恼恐惧,不能释怀。孔子当然看得出来,明眼人,所以告诉他怎么解决。不是说帮他解决这个事,这个事很难解决,但是告诉他不忧不惧。因为忧惧解决不了问题,那何必要忧惧?只要自己尽力了,譬如说司马牛已经尽力的去劝止他的兄长不要谋反,他已经尽力,他自问心无愧。他也不到国君那里去告发他的兄长,对他兄长也算是仁至义尽了。他自己内心没有愧疚,这也就不失为两全的办法了,因为这个事情不是他个人能力所能够扭转的。所以夫子就劝他,不要忧惧了,你已经尽力就可以,这就是君子。夫子也曾讲过,「仁者不忧,勇者不惧,智者不惑」,智、仁、勇,这三达德。首先我们要做一个君子,对一切事情不要迷惑,知道自己该怎么做。尽力做了,也就不要再去忧虑什么,或者恐惧什么。

  蕅益大师在批注这一段讲了一句,「不从君子二字上,悟出不忧不惧根源,便是不内省处」。内省,就是自我的反省,怎么样自我反省?反省内心中有些什么烦恼?有烦恼,要把烦恼放下,这是真正做内省克己的功夫,这是君子。所以这里说,「不从君子二字上,悟出不忧不惧根源」,意思反过来,说君子就是要从不忧不惧的根源那里去悟。根源是什么?根源是仁。仁是自性中的性德,要悟,我们要回归到自性上。回归到自性了,你智仁勇三达德都具备了,自然就不忧不惧,这是究竟的内省功夫。但是司马牛还做不到这点,毕竟他是中下根人,教他一下悟,悟不出来。

  夫子给他一个提示,不能悟出自性,至少要悟一个什么?悟通因果,真正你深信因果了,你也能够不忧不惧。为什么你会有忧有惧?说明你对因果还不是深信,真正知道因果了,一饮一啄,莫非前定。该来的,它就会来,挡也挡不住;该去的,它也要去,留也留不住,自己能做到问心无愧,内省不疚就行了。忧有什么用?惧有什么用?他的兄长司马桓魋谋反,当然会有他的因果。自己跟他这一生成为了兄弟,这也是前生带来的因果。如果真正是自己因此而灭族了,自己也被牵连进去了,那也是自己的因果。忧惧有什么用?你做到仁至义尽、内省不疚、问心无愧,就可以了,这就是君子,夫子给他提醒了。所以内省,检点什么?就检点自己到底对因果是不是深信?你能检点出这个,那就算你开悟了。先深信因果,才有开悟的机会。因为深信因果的人,他的心是平静的、是安定的。

  《大学》里面讲,「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知止,人知道因果,他才知止,他的心就定下来了。就像了凡先生,你看,他的命运被孔先生算定了,一点都不错,他深信不疑,人真的进退有命,迟速有时,你急也急不来,所以不忧不惧了。了凡先生真是不忧不惧,他深信因果就能做到。深信因果的人,他心定、心静、心安,最后就能开智慧,虑就是智慧,得,虑而后能得,得就是得成圣人。所以因定开慧,没有定不行。定怎么来?深信因果来。所以,净土宗十二祖彻悟禅师,曾经说过这么两句话,「善谈心性者,必不弃离于因果。深信因果者,终必大明乎心性」,彻悟禅师讲的。彻悟禅师也叫梦东禅师,大彻大悟之后,转修净土法门,他讲到的善谈心性的人。

  孔子善谈心性,他怎么谈?他没有离开因果来谈,因果使人容易理解,就讲心性,一般人很难理解,除了颜回以外,我看其它人都够呛。连子贡都说,「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夫子讲到自性、天性,这些本体的问题,听不懂了,不可得而闻也;讲到文章,讲得出来的道德文章,这个可以理解。所以夫子就多谈因果方面,因果属于文章类,说得出的你能明白。但是因果也就反应了自性的体相用,因果是相用,相用不离它的本体。所以你能深信因果,最终你也能大明心性,你能开悟。所以,我们估计像颜子这类的上根人很少,那至于说像佛门里面六祖惠能大师,那是上上根人,我看现在根本没有。像颜子这种上根人都很难找,凤毛麟角,大部分人是中下根人。我自己是下根人,你们可能比我好一些,你们是中根人,但是都得要从因果下手,学习因果、深信因果,最后才有开悟的可能。所以你能够深信因果,就能不忧不惧。不忧不惧,你心定了,就能开智慧,而不再会像司马牛那样心浮气躁,这是夫子对治他的毛病。

  【评析】

  据说司马牛是宋国大夫桓魋的弟弟。桓魋在宋国“犯上作乱”,遭到宋国当权者的打击,全家被迫出逃。司马牛逃到鲁国,拜孔子为师,并声称桓魋不是他的哥哥。所以这一章里,孔子回答司马牛问怎样做才是君子的问题,这是有针对性的,即不忧不惧、问心无愧。

用户评论
挥一挥手 不带走一片云彩
国学经典推荐

司马牛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原文解释翻译

古诗国学经典诗词名句成语诗人周易起名关于本站免责声明

Copyright © 2016-2023 Www.GuoXueMe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国学梦 版权所有

皖ICP备16011003号-2 皖公网安备 341602020023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