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国学经典

养育华夏儿女

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

作者:佚名 全集:论语名句 来源:网络 [挑错/完善]

  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

关键词:论语,子路第十三

解释翻译
[挑错/完善]

  孔子说:“把《诗》三百篇背得很熟,让他处理政务,却不会办事;让他当外交使节,不能独立地办交涉;背得很多,又有什么用呢?”

  『诵诗三百』,就讲读诵《诗经》。《诗经》有三百零五篇,所以这里叫「诗三百」。《诗经》是孔子自己编辑的,他删定的。用什么标准来删定?在《论语》里面有讲,「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用一句话来讲这个标准,就是三个字,「思无邪」。所以,《诗经》是让我们思想得以净化,能够回归本性本善,这是《诗经》的目标,这是圣人的教化。所以古人,读书的儒者都要读《诗》,所谓诗以言志,读了《诗》之后,他能够生起希圣希贤的志向。真正读通了,这人就有智慧了,他也就成圣人了。他真有智慧,他处理问题是可谓手到擒来,做什么事情,他觉得一点问题都没有,他会做得非常的顺,处理得非常妥当。你给他为政,他能够把国家治理得很好;你让他做外交,他在外交上面,他也能够处理得很圆融;这是学《诗》学通了的人。

  底下讲,『授之以政,不达』,这是讲这种读《诗》的人读了很多,读了三百多篇诗,也背得烂熟了,这种人应该是会办政治,会办外交了,可是如果把政事交给了他,「授之以政」,就是把政事交给他,他不达,他不能通达,做不来。『使于四方,不能专对』,就是派他去四方,就是外国,去办事,办外交。外交最讲究是辞令,怎么样跟人家说话,要说得很得体、很圆融,可是他又不能专对,讲话并不是讲得很得体。不得体的语言,那是等于侮辱了自己的国家。因为你出行,是代表国家出行。那这样的话,『虽多,亦奚以为』,这个多是什么?诵诗读得很多,读《诗经》读了很多,虽然多,又有什么用?这个奚,就是疑问词,又有何用。这是没真读通,没有能够活学活用。

  底下我们看《雪公讲要》,它里面引了「毛诗序」说。《诗经》也叫《毛诗》,是大毛公他搜集的,也叫鲁国的《鲁诗》。他在每一篇诗里头都有一个序,整个《诗经》前面也有个序。这个序文里面是这样说:「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先王以是经夫妇」,这是讲《诗经》是古圣先王用来做什么的?第一个「经夫妇」,这个经有合乎常理的意思,夫妇之间讲究一个义,道义、恩义、情义,这是常理。「成孝敬」,这是对父母孝敬,除了对父母以外,对所有长辈、对老师都是一样;再扩而展之,对于所有的人都要有孝敬心。还有「厚人伦」,这个人伦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关系要讲究淳厚,为人要厚道,待人以厚,不能刻薄。

  「美教化」,教化就是教学,化是教学的后果。后果是什么?人接受了这样的教学之后,他就能够转化、改善,这是教化之美。什么教化最美?用伦理、道德、因果的教化,最美。如果是用杀盗淫妄、色情暴力的这些内容来教化人,那就不美了,那叫丑了,丑教化,它的后果就是社会大乱。「移风俗」,《诗经》等于是古代的一种艺术,因为诗经都是用歌来唱出来的,等于现在我们讲的艺术。艺术是什么?移风易俗,使社会民风更加纯朴、更加厚道,更讲究人伦道德,这是《诗经》的作用,也就是艺术应该有这样的一个作用,这才是好的艺术。这是所谓可以帮助国家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的方法,用艺术的教育。

  我们真正对《诗经》通达明了,自然也能通达政事。所以夫子在这讲,如果读了诗,读了很多,但是不能够办政事的话,读这诗就等于没用。换句话说,读诗作用就在于你自己能修身治国,把政事给你办理,你也能办得很好。《论语》里面也讲,「不学诗,无以言」,学诗自然他就懂得言语,所以他就能够擅长于外交,可以随机应对,能完成使命,这是专对。反之,如果学诗很多,背得很多,该讲话的时候,还讲不出来,不懂得应对,那也是等于没用。

  蕅益大师批注里面说,「诵诗者,思之」,这等于提醒我们要好好思量一下。我们求学,诵诗者是求学者,真的要活学活用。如何才能够做到活学活用?有一个窍门,就是一门深入,长时熏修。往往我们没学通,可能不是因为我们不努力学,不是的,努力很努力,但是可能学得很杂。你譬如说「十三经」,儒家讲「十三经」,要不要全部都学?其实不必,真正在一本经上学通了,一经通则一切经通。等你真正通了,那真的不仅说这些经典通达,意思全明了,古圣先贤的心法你得到了,把国家交给你治理,你也能治理得井井有条;让你去办外交,你也能够应对自如,不辱使命,这是真通了。这什么?智慧现前。如果我们就光在那背,背得很多,但是没有智慧,就没通。那只能是什么?你学到了知识,知识很丰富,但是用不上,是死的,不是活的。

  那在求学当中,当然学得愈专精,愈容易通。所谓通,就是你自己心能够得定,得定就开智慧,开智慧就是通。《大学》里面教给我们怎么样学习,「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这就是求学的方法。它没让你学得很多,它让你什么?知止。止,是止在一门上,没让你学很多。现代人学是学得很多,但是真的,处理问题上没有智慧。他不知止,他杂进、乱进,不是精进。所以知止,你的心就定了;定得久了,就静了,安静了,心安了。心安,那真的叫得禅定。得禅定,一遇到事情的时候,清净心起作用,就有智慧,就能观照得清清楚楚,这叫虑。虑是虑事周详,办什么事,你都能够想得非常的圆满,做得也很圆融,这叫虑。「虑而后能得」,得什么?你得成圣贤。这是《大学》里面教我们的求学方法,儒家、佛家都是讲究一门深入,长时熏修。

  江谦先生的补注,他就把这个意思发明出来,他说「诵诗三百,孔子以为多矣」。为什么?你看《论语》里面他讲的,「虽多,亦奚以为」。你读诗,读了三百零五篇的《诗经》,孔子就认为这是很多了。虽然多,但是你要不能够办事,你不懂得活学活用,那「虽多,亦奚以为」,那有什么用?所以,孔子认为读诗读三百就多了。说老实话,你那一首诗能够读通了,一通,三百多篇的诗都通。夫子在这里讲,《诗经》三百零五篇都算多,那如果你要读「十三经」,那就更多了,有没有必要?真的没必要。所以这里讲,「可知但专一经,已是足用。若不能致用,虽多奚为」,这个是讲究治学的成功秘诀。「十三经」里面,你用不用全部学?不用,但专一经就行了,你就专在一门上。

  你譬如说「十三经」,我们选什么?我们选《论语》,这就够了,「但专一经」。这个一经,是任何一部经,没有指定的,你学《诗经》也可以,学《易经》也可以,学《礼记》也可以。任何一部经,你只要一门专精下去,「已是足用」,已经够用了。这个够用是什么?够帮助你成圣成贤。所以,我们恩师提倡我们求学的方法,就跟孔子、跟江谦先生这里讲的,一个道理。首先你要扎根,要学圣学贤,一定要有深厚的根基。这个根基是什么?道德。

  儒、释、道,这是中国传统文化,我们学每一个学派当中最根本的。儒之根是《弟子规》,道家的根是《太上感应篇》,佛家的根是《十善业道经》,这三个根,我们要好好的把它扎稳、做到。你做到《弟子规》了,你一定是一个孝亲尊师、有伦理道德的人。你做到《太上感应篇》,你一定是个明信因果、不敢造恶、一心向善的这么一个人。你做到《十善业道经》了,你一定是一个纯净纯善的人。这是儒家讲的君子,真正成为君子了。然后你还要一门深入,长时熏修。一般来讲,三年要把这三个根落实,天天用三个根做为功过格那样对照自己,从早到晚的心行,身口意三业造作,看看有没有犯这三个根里面讲的这些过错,天天反省检点,改过自新。

  三年之后,你这是根扎好了,然后你在儒释道任何一部经典当中选一部,一门深入。深入多久?要有十年时间。你譬如说学《论语》,《论语》比较长,「十三经」里面算比较长的。你怎么学?讲,你可以复讲前人讲过的。讲一遍,像我们这个进度,天天讲两个小时,讲一遍下来,大概也需要二个月时间,三个月时间,大概是这样。我们这不是天天讲,中间有中断,现在讲到第九十四集,将近二百小时,讲到第十三篇,总共二十篇,后头还有七篇没讲。所以我们要把它讲下来,估计要三百小时,每天二个小时的话,都得要一百五十天,将近半年,半年要是讲一次。我们这讲法,是讲得比较详细,你可以简短一点讲。因为我们想着认认真真的学一遍,因为我自己志在学《无量寿经》。《论语》我们认真的学过一遍,先暂时就放下,讲的这个可以给新学的人做参考。

  假如你半年学一部,那很长,那你一年可以讲两遍,十年可以讲二十遍。你要从头到尾把《论语》讲二十遍,你是世界级的专家,世界没人能超过你了。你说那些专门研究《论语》这些大学教授,我看他们一生也讲不到二十遍《论语》,从头到尾讲,一个字一个字的讲,像我们这样讲,我看不可能。讲这个二十遍的人,你岂不就是世界顶级的《论语》专家?而且你原来已经有很好的根基,三个根扎好了,你用《论语》来提升自己。《论语》是主要记载孔子的言行,你以孔子为榜样,学得跟孔子一样,十年下来你就成为现代的孔子,你就是圣人了,那你真的就是可以治国、平天下。

  「十三经」里面,你觉得《论语》太长了,你选一个短的行不行?也行。最短的《孝经》,《孝经》算最短。我们也讲过,讲一遍下来,我讲了四十个小时,也比较详细的讲。四十个小时,二十天,一个月之内就讲完了,一年能讲十二遍,十年下来一百二十遍,那你也是世界顶级的专家,没有人能赛过你了。一经通了,一切经都通。你儒的经通了之后,你佛的经通不通?也一样通。你譬如说你《孝经》讲通了,讲十年下来,现在让你讲《大方广佛华严经》,你会不会讲?你也会讲。让你讲《无量寿经》,你也会讲。让你讲《道德经》,你也能讲。通了,这通到自性。佛家讲的,明心见性。这个用就是大用无方。

  圣贤求学的方式应该是这样的,跟现在世间的搞学术不一样。搞学术,第一个他不重视扎根,对德行不要求。现在大学里面,只要求你考试通过,你能够考上六十分以上就及格了。你德行,他没有考核,没有要求。要知道学传统文化没有德行,怎么学都是皮毛,入不进去。另外学的方式,那也不是一门深入,学成大杂烩。你问他好像什么经都读过,可是真到用的时候就用不上。现在这个世界这么多的问题,你能不能够去帮助解决?

  像我们师父(老恩师),他在佛法上一门深入,你让他治国平天下,他能给出很好的建议。他自己不需要做国家领导人,他还是安于本分,但是他能够提出很好的建议。你譬如说如何让社会和谐,我们老恩师就有一套的建议,「建国君民,教学为先」,用教学,用伦理、道德、因果的教育,来挽回世道人心。这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大的国策。促进世界和平?从团结宗教入手,提倡宗教里面的伦理、道德、因果教育。宗教都团结了,能够影响国家、政党、种族之间的和谐。你看这一套所谓济世济民的政策、建议能提得出来,这能用。这什么?智慧起用。

  如果真正有人,能够发心这样来培养这些大师级的人才,为国家、为世界培养几个圣贤,学儒的,培养几个孔子出来;学道的,培养几个老子出来;学佛的,培养几个释迦牟尼佛出来,这世界那真的就能够和谐太平,这是无量功德。这是什么?最好是国家发心来办。国家要是没有兴趣办,民间的力量也能办,因为并不复杂。人不用很多,一个小小的书院,二十个人足够。二十个人,如果都能培养成功,那就不得了。出二十个圣人,你想想这世界真有救了。

  【评析】

  诗,也是孔子教授学生的主要内容之一。他教学生诵诗,不单纯是为了诵诗,而为了把诗的思想运用到指导政治活动之中。儒家不主张死背硬记,当书呆子,而是要学以致用,应用到社会实践中去。

注释出处
[请记住我们 国学梦 www.guoxuemeng.com]

  达:通达。这里是会运用的意思。

  专对:独立对答。

  以:用。

用户评论
挥一挥手 不带走一片云彩
国学经典推荐

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原文解释翻译

古诗国学经典诗词名句成语诗人周易起名关于本站免责声明

Copyright © 2016-2023 Www.GuoXueMe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国学梦 版权所有

皖ICP备16011003号-2 皖公网安备 341602020023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