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国学经典

养育华夏儿女

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作者:佚名 全集:论语名句 来源:网络 [挑错/完善]

  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关键词:论语,子路第十三

解释翻译
[挑错/完善]

  孔子到卫国去,冉有为他驾车。孔子说:“人口真多呀!”冉有说:“人口已经够多了,还要再做什么呢?”孔子说:“使他们富起来。”冉有说:“富了以后又还要做些什么?”孔子说:“对他们进行教化。”

  在这一章我们看到,孔子跟他的弟子冉有的一段对话,这段话真的是讲出,可以说是治国之大道。孔子到卫国,『子适卫』,适是到卫国的意思,到卫国。冉有给他驾车,『冉有仆』,就是给他驾车,做仆人,学生为老师服务,奉事师长。孔子就看到卫国有很多的人民,所以就说,『子曰:庶矣哉』,庶就是人口众多的意思。冉有很会问问题,他听到夫子讲这个话立刻就问,『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这个国家人口已经众多,那下面还要做什么事?「又何加焉」,还要继续做什么?就是从政治的角度来问。

  夫子就回答说『富之』,这个富之就是使人民富足,这里之是指人民,不是指当政者,这个我们一定要晓得。《大学》里面就讲过,「财散则民聚,财聚则民散」。如果当政者自己敛财,不管人民死活,他用苛政、用高税收来增加自己的收入,使人民痛苦,那你财是聚,但是民心就散。反过来,财散则民聚,你能够把税收降低,让人民手中的钱多,民心就向着国家、向着领导。所以和谐社会真的不难,只要我们常常想着人民就行。如何让人民先富起来,这是孔子讲,这国家要富强首先让他们富裕起来。这有点像改革开放以来,一九七九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改革开放了,这政策放开了,人民真的富裕起来了。中国是人口众多的国家,先要把它富起来。

  底下冉有又问,『既富矣,又何加焉』,人民富了,底下还要做什么?孔子说『教之』,要教化他们。不能只让他们富裕而不教他们,那就会出现问题。人们没有一个价值取向,一味追求财富,到最后就变成见利忘义。人民见利忘义,这社会肯定会动乱。社会动乱,那也肯定就贫穷。所以这个是要懂得。其实教育确实是根本。如果人民温饱都得不到解决,当然先要解决人民的温饱,但同时教育一定要跟上,用教育来使人民有道义。

  《论语》里头有一章也讲到,这是子贡问政,夫子告诉他,子贡问为政应该怎么做,夫子讲最重要的一个是兵、一个是食、一个是信。兵就是国家这些防御的系统,像警察、军队,这都是兵;食就是粮食,属于经济;还有信,民心对政府的信心。三者来讲,如果必去其一,那先去其兵;如果再去一个,可以去食。然后夫子讲,自古皆有死,民无信则不立。就是国家可以没有军队警察,甚至人民都可以没有粮食吃,但是不能对政府没有信心。所以政府他自己要有道义,有道义要爱民,爱民如子,这本身就是教育。所谓上好礼,《论语》前面有讲到,「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然后自己身正,你再用伦理道德教化国民,这一定使国家和谐。

  蕅益大师批注里面讲,「卓吾曰:一车问答,万古经纶」,你看孔子和冉有就在车上一问一答,问出、答出万古经纶,就是真理,治国、和谐社会的大道理就在这里。所以我们现在国家已经富裕起来,最重要的要提倡伦理、道德、因果教育,要推动传统文化的教育。传统文化,包括儒释道三家。

  江谦补注我们就念一念,「若问何自而庶何自而富」,就怎么样才能庶,人口众多,怎么样才能富?「则必曰教」,真的,你要好好教育,国家都有道德,民心所向,财散则民聚,人民就开始多起来了,大家都归顺你,你也能富裕。「可知教是澈始澈终之事。既庶既富之后需教,未庶未富之先尤需教也。」所以「建国君民,教学为先」,人口众多富裕之后要教,人口少、富裕之前也要教。底下,他这是评论时事。「今机器横夺人工,外货倾销中国,国人喜用外货。若不广行自制本货、自用本货之教令,则贫困日甚、庶富无期,愿国人恐惧而急图之也」。这是活学活用,用于当时,要发展自己的生产,使到国家自己能够富裕起来。那我们现在要切合现实,最重要的恢复传统圣教,这也是「愿国人恐惧而急图之也」。

  【评析】

  在本章里,孔子提出“富民”和“教民”的思想,而且是“先富后教”。这是正确的。但这并不是说,对老百姓只富不教。在孔子的观念中,教化百姓始终是十分重要的问题。所以,在这里,一定要注意深入理解孔子的原意。

注释出处
[请记住我们 国学梦 www.guoxuemeng.com]

  仆:驾车。

  庶:众多,这里指人口众多。

用户评论
挥一挥手 不带走一片云彩
国学经典推荐

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原文解释翻译

古诗国学经典诗词名句成语诗人周易起名关于本站免责声明

Copyright © 2016-2023 Www.GuoXueMe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国学梦 版权所有

皖ICP备16011003号-2 皖公网安备 341602020023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