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国学经典

养育华夏儿女

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

作者:佚名 全集:论语名句 来源:网络 [挑错/完善]

  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关键词:论语,阳货第十七

解释翻译
[挑错/完善]

  子张孔子问仁。孔子说:“能够处处实行五种品德。就是仁人了。”子张说:“请问哪五种。”孔子说:“庄重、宽厚、诚实、勤敏、慈惠。庄重就不致遭受侮辱,宽厚就会得到众人的拥护,诚信就能得到别人的任用,勤敏就会提高工作效率,慈惠就能够使唤人。”

  这章是子张向孔老夫子请问仁的道理,孔子答复说,『能行五事于天下』,就可以称为仁人了。这五桩事是什么?子张就继续请问,『请问之』。夫子回答说,『恭、宽、信、敏、惠』,这是把五桩事情的名称给他讲出来。下面就分别解释。第一『恭则不侮』。「恭」是恭敬人,不被人侮慢,「侮」是欺侮,不侮就是不被侮慢。邢昺的《注疏》当中就说到,「言己恭以接人,人亦恭以待己,故不见侮慢」。这就是告诉我们,为人处事都要恭敬,敬人、敬事、敬物。能够对任何人都恭而有礼,自然人家也就恭敬你,所谓「敬人者人恒敬之,爱人者人恒爱之」。爱表现在敬,如果连敬人都做不到,怎么可能爱人?这个恭,你看它是从心的,表示从心上要生起对人的恭敬。以恭敬的心去对待人,那所做的一切事自然就符合礼,因此叫恭而有礼。能够这样去待人,别人对我们也是会恭敬,那你就不会被侮慢。凡是遇到被人欺侮,那都是因为先是自己失掉恭敬心,所以做事各方面不周全。

  底下讲『宽则得众』。「宽」是宽厚,宽厚待人,必定让人觉得非常喜悦,很服你,因此你就得人心,这「得众」。所以我们待人千万不要吹毛求疵,别人有过错,要以恕道待人,宽恕别人、原谅别人。谁不会有错误?看到人家错误就抓住不放,那就会伤害人。真正君子,「行有不得,反求诸己」,是我自己做得不够,而不能够责备别人。就譬如说刚才我们这讲义,请同修帮我们打印,忘了送进来,这是我自己大意,没留神检查一遍。天天都送得很齐,今天丢了两页,没送进来,我们不能够批评别人、责备别人,是自己做得不够,反求诸己。自己对讲义恭敬心不够,而不是因为别人过失。

  下面说『信则人任焉』。言而有信,这个就能够得到别人的信任。这个「任」是可以为别人委以你重任,也就是信任的意思;「焉」可以看作之于。任之于,就是把重任可以委托给你。「凡出言,信为先」,信近于义,所以出言一定要有诚信,这也是仁。

  下面讲『敏则有功』。「敏」是敏捷,讲做事很敏捷,绝不拖泥带水,雷厉风行,我们讲,不做则已,一做就得做得快捷,效率要高,这样才能够做成功。如果做事拖拉,往往拖过机会就没有了,所以做事情要敏捷。不做事的时候,自己非常的悠闲自在,一做事那就集中精力把它做好。当然做事是以仁做标准,是利他的,不是为利自己。有的人为自己做事很敏捷,效率很高,但是为别人就拖拉,就不在乎,这也错了,这存心错误,那是自私自利。所以敏者未必有仁,但是仁者一定会有敏。这个敏,是为别人做事,为社会大众做事,非常敏捷。

  底下『惠则足以使人』。「惠」是给人以恩惠,对人厚道,这样人必定会感恩图报,就足以使用人了。往往做事不是一个人能做够得了的,要大家的力量,齐心协力才能做得到。事情做成功了,我们应该什么样的心态?功归于人,过归于己,这就是惠,这是厚道的存心。如果这个事情做成功了,领导奖赏,奖赏都归别人,推功于人,归咎于己,这就是厚道。别人心里反而对你更加佩服,而且下一次再合作,他会更努力,办事更敏捷,这你就能够得人。

  所以这五样,恭、宽、信、敏、惠就是仁的表现。夫子教我们,自己做到了,要行于天下。不是说光在自己这一家、一国而已,要天下,把仁道能够推广出去,让人家看到什么是仁。否则仁只是一个概念,虚无缥缈的,到底什么样子?你要表演出来。夫子说了这五条,就是告诉我们表演出来。你能做到,这就是仁;做不到,光说不管用。

  蕅益大师在批注当中说,「要以此五者行于天下,方是仁。不得舍却天下,而空言存心。以天下不在心外,而心非肉团故也」。这是把宇宙人生真相都点出来了。夫子说这个话,为什么要这么说?道理很深。蕅益大师说,要以此五者,就是恭、宽、信、敏、惠,恭敬、宽厚、诚信、敏捷、恩惠,这五样行于天下,这才是仁。如果是舍了天下而空言存心,一般人学了这些圣贤道理,就讲「我有这存心就行了,不用做的」,这叫执理废事,那就不是仁了。所以不得舍却天下,而空言存心。即使是心已了达仁的妙义,还是要去力行,这个功夫才是真实的,境界才不会虚妄。仁,你看这个字,人字旁一个二,二人,二人代表什么?一个是我,是自己,一个是我以外的一切人。人我合成一体,这叫仁。也就是说我与天下合为一体,这是仁。所以看到天下有难,那我们一定要帮助,不可以躲到小楼里面说,我现在是修仁道,天下都不管了。理上是能说得通,说你心仁,天下就归仁了,但是事上你没做到,就不能是理事无碍、事事无碍。那就变成什么?变成执空。

  我过去就有这个问题,五年前将工作辞掉以后,我就很想去找个地方闭关静修,修我的仁心,等到自己成为圣贤了,然后再出来帮助天下。但是被老师训斥了一顿,说我这种样子,恐怕天下都已经被灭掉了,你还没修成!我当时还不太理解,我就向老师请问,「老师不是讲过,这天下跟自己的心是一体的,是一不是二,自己归仁了,天下就归仁了。那我为什么不把自己的心修成仁的境界,那天下不就好了吗?」还是不明白。结果老恩师给我点了一句,说「那你能够为天下,你能够度众生,你不也是自度吗?证明你还把自己跟天下分为两截,你还是二,你没有归一」。

  归一的人是什么?绝对不会舍却天下而空言存心,这蕅益大师讲的。就好像你这身体哪里的部位痛了,你肯定有反应去帮助它。像你左手被夹伤了,你右手肯定去抚摸它,这是关怀、照顾,这就叫仁。仁就是一体,右手帮助左手是不讲条件的,立即反应就是帮助它,因为它有难了,它需要帮助,想都不想就做出行动。如果说这右手自己想,我现在回去闭关修仁,等到我修成功了我再出来帮助你,它会这样做吗?这样做就叫不仁。所以中医上有一句话,有一句成语叫麻木不仁,麻木不仁就是说肢体的某一块已经麻木掉了,没感觉了,没感觉就叫不仁。你看,一体都没感觉,不仁到极处。我们既然跟天下是一体,你真有这个观念,你看到天下有难,你会不做出反应吗?你会不去帮助他吗?不可能的。除非你是没有这个条件,帮不了。只要有条件,你肯定帮。

  恩师现在让我认真的学习经教,跟大众分享学习心得,这也是帮助大家,也更是帮助自己。我们帮助天下的做法就是用教学。你看老恩师今年八十五高龄,尚且是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这就是仁,完全做到了仁。他不会舍掉天下而自己躲进小楼去闭关。有没有这样的人?历史上也有这样的大圣贤,那是没有条件、没有因缘。因为要讲经说法,要讲究法缘,就是有人听你的,这就有法缘。没有法缘,那当然只能是躲到深山里面,继续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等到以后法缘成熟再出来。现在有缘,如果不做,那实际上还是攀缘,攀那个清净的缘,那心里还是有染,染上清净。

  所以真正要行仁道,就是那种十足的仁爱,不舍天下、不舍众生,不忍众生苦、不忍圣教衰,这颗不忍之心,就是仁心。这个心理是动力,推动着我们去努力的学习。自己要提升自己的境界,然后你才能够更好的帮助别人。自己境界不够,帮助的效果就有限,所以自己要努力的去修。修,没别的,就是放下。放下不是说把事情放下不做了,不是,是心里的妄想分别执着放下。一般凡人心里牵挂特别多,犹豫、忧虑特别多,但做起事来就拖拖拉拉,甚至畏首畏尾、犹犹豫豫、不能决断,这是凡人。圣贤君子他们平常心里不牵挂任何事情,心是空的,空寂的,事情一来立刻提起来,将仁做出来。

  所以这个道理,后来我终于有一点体会。所以现在不疲不厌,每天在这讲课。当然讲课、备课也是一桩辛苦的事情,但是我现在已经感觉到不辛苦了。不是说我现在备课技术很好了,不用什么时间了,也不是。花时间还是花得不少,但是心里没有厌倦感、没有疲劳感。不要想自己,你就不疲劳。疲劳怎么来的?你老想自己就疲劳。我做这么多事情,该歇一会了,该多睡睡了,该去旅游旅游、放松放松了,你这么一想,就是疲劳感。不想自己,你疲劳感就很小,一天一天,我们向仁的境界迈进。

  仁的心,其实就是你的一念之间,完全把自己放下,仁的境界就到来了。所以夫子曾经说过,「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仁的境界很遥远吗?不遥远,就是你一念之间,我欲仁,斯仁至矣。这是孔子讲的心法,你心里念头转过来,不想自己,只想天下,这就是仁,自己没有了。自己在哪?自己就是天下,跟天下合为一体,这就是仁。所以我欲仁,斯仁至矣,就到了,境界就到了。理上虽然是这样,但事上起修可是要努力,理可顿悟,事须渐修。夫子在这给我们指出渐修的方法,就是恭、宽、信、敏、惠这五事,要去力行,天天干,把自己的习气毛病都磨掉,你这个真心才能完全现前。否则只是在理上通,事上不做,那就变成镜中花、水中月,那不真实的。不真实不要紧,还误以为自己达到境界了,那就麻烦了,那就会讲出大妄语,说自己怎么怎么,已经到了什么样的境界,误会了,这是等于入了魔境。

  蕅益大师下面说,以天下不在心外,而心非肉团故也。所以整个天下就在心内,因为一切宇宙万物都是心所变现的。南宋跟朱熹朱夫子同时代的另外一位大儒叫陆九渊,他曾经讲过,「吾心即是宇宙,宇宙即是吾心」。他说这个心不是指肉团心,肉团心就是我们这体内的心脏,那个只是人体一个器官,作用并不很大。蕅益大师在这讲的心是指我们的真心、我们的自性,宇宙天下都是我们真心、自性所变现的,所以称不在心外。明白了这个道理叫开悟,开悟了,就是认识到仁,知道天下与我一体,就是我的心变现的。然后要修,那就得要真干,悟后起修,一点一点的把这真心显发出来。

  所以你看夫子对颜回讲仁,告诉他「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这是顿悟法,告诉你,你这一天能够克己复礼,你这一天天下都归仁。为什么?天下不在你心之外,跟你是一体的。自己以外没有天下,所以自己归仁,天下就归仁。所以「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这哪是人家的事情?自己的事情,只是自己分内的事。因此治国平天下都是分内事,不是别人的事,就是我自己的事。这段话颜回听明白了,就顿悟了。悟后起修,孔老夫子就告诉他,怎么修?「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告诉他四勿,佛门称为持戒。真正你悟明白了心性的道理,做起来从持戒开始。持戒包括三种,所谓律仪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律仪戒就是凡是恶的、不好的行为都不做,遵守戒律,不犯威仪。摄善法戒就是凡是善的事情都要去做。譬如说我们有这个机缘能够弘扬正法,我们要努力去做,你不做,这也是犯戒,犯了摄善法戒。除非你没有机会,譬如说你不会讲,或者没有讲台,没有这些机会,那可以。可是有这个机会不去讲,不去利益众生,这就是犯戒。另外一个,饶益有情戒,有情众生,不光是人,一切的众生我们都要利益他,而且饶益,饶是丰饶,给他们以丰丰富富的利益。这是持戒,这是讲到非礼勿言、勿动方面的道理。所以明白了要力行。

用户评论
挥一挥手 不带走一片云彩
国学经典推荐

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原文解释翻译

古诗国学经典诗词名句成语诗人周易起名关于本站免责声明

Copyright © 2016-2023 Www.GuoXueMe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国学梦 版权所有

皖ICP备16011003号-2 皖公网安备 341602020023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