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国学经典

养育华夏儿女

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

作者:佚名 全集:大学 来源:网络 [挑错/完善]

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

关键词:大学

解释翻译
[挑错/完善]

  这一段跟我们讲,治国然后才能平天下。这个『上老老』的上,是指这个国家的君上,国家领导人,君王。这个老老,朱子解释说,「老老,所谓老吾老也」,也就是尊敬我自己的老人。第一个老是动词,表示尊敬的意思、孝敬的意思,第二个老是名词,是我的老人。那我的老人,当然第一个是指我的父母,也包括我的长辈。如果一个国君对自己的父母能够尽孝,则全国上下民众都能够效法国君也行孝,所以『而民兴孝』。兴,朱子解释「谓有所感发而兴起也」。有所感发,是因为看到国家领导人能够行孝,所以有感动而发起孝心,兴起孝行。『上长长,而民兴弟』,这是讲悌道。君王对于自己的兄长能够恭顺。第一个长是动词,恭顺的意思,第二个长是兄长,名词。民众看到领导人都能够行悌道,所以他们也有感发而兴起恭顺兄长的悌道。

  『上恤孤』这个孤,朱子说,「孤者,幼而无父之称」,我们讲孤儿,从小失去了父母的人,这些人很可怜。一个国家领导人能够抚恤孤儿、同情弱小,民众也有所感发,兴起怜悯同情之心,也绝对不会背离国家人民。这个『倍』是当背离的背字来讲。这就是说,百姓都能够忠诚于国家、忠诚于领导,不会做出不忠不义之事,更不会有社会的暴乱。所以,当一个社会出现动乱,譬如说发生打砸抢的事件,即使是一个局部的地区,也是会影响到全国。这时候,国家领导人要怎么做?首先要主动关怀那些弱小的无辜的儿童、那些受害的家庭,引起民众的同情,这是唤醒民众的同情心而能够增加凝聚力。

  我们记得在去年五.一二四川汶川的大地震发生之后,温家宝总理当天就立即赶赴受灾现场,去视察民情,视察灾情,亲自安慰那些失去父母的孤儿。而且温总理感动得都流下眼泪,同情的眼泪。我们看到,大地震之后,全国上下大家齐心协力共同赈灾,多少人捐钱、捐物、捐血,或者亲自赶往灾难的现场做义工。这是什么?民不倍,不会背离仁义。这种仁义之心是领导人唤起来的,所以当时全国上下有空前的凝聚力。真是老子所说的,「祸兮福所伏」,国家受到了灾祸,却使到全国上下同心协力起来,这不就是福吗?这全在一个国家领导人怎么做。真正有爱民之心的领导,在这时候一定会表现出老老、长长、恤孤这些德行。《大学》里面称为,『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这叫絜矩之道。朱子解释,絜是度的意思,度量。「矩,所以为方也」,也就是它是一个方的工具。我们都听过规矩,规是画圆的,圆规,矩是画方的工具。正所谓,无规矩不能成方圆。

  这一节经文,朱子给我们解释说,「言此三者」,三者就是老老、长长、恤孤,「上行下效,捷于影响,所谓家齐而国治也。亦可以见人心之所同,而不可使有一夫之不获矣。是以君子必当因其所同,推以度物,使彼我之间各得分愿,则上下四旁均齐方正,而天下平矣」。《大学》这节经文是说,在上位的人,能够做到尊敬自己的父母老人、恭顺自己的兄长、怜悯那些孤儿弱小,就可以上行下效。上位的人做出这种德行,居下位的人,平民老百姓也就跟着效法。这种效法速度很快,很快捷,这个捷是迅速。迅速得像什么样?像影,像响,如影随形,如空谷响声。我们的身体在日头底下有影子,身体走到哪儿,影子跟到哪儿,丝毫不会有分离的。这是比喻上行下效,模仿得非常像。这响就像空谷回声,你在空谷里大叫一声,就听到有声音回响。大声叫,回声就大,小声叫回声就小。这是比喻上行下效那种同步性、那种相应性。这就是所谓的「家齐而后国治」。家齐是指这位在上位的领导人能够修身、能够齐家。尊敬老人、恭顺兄长,这些都是齐家的事情。家里的事情居然对国家、全社会都有影响,而且这种影响是同时的,是完全相应的,是丝毫不差的。所以,家齐和国治,一成两个都成,家齐了,国必定也治,家不齐,国就难以治。

  下面又说,「亦可以见人心之所同」。因为上行必定有下效,上边的行为便是下面百姓的楷模。为什么?因为人心是相同的。大家每个人的人心当中都有明德,都有本善,都本具仁义礼智信。当任何一个人见到别人做善的时候,他都会生起敬佩、赞叹的心,甚至起效法的心。这个心是属于本善,人皆有之,并不是后天学来的,也不会受环境变化而消失。它只有被埋没,但是它不会消失。被埋没,被什么埋没?被人的烦恼、习气、物欲,总的来说是被妄想分别执着埋没了。只要把这些东西格除掉,便能够把我们本心中的明德、本善彰显出来。上行下效,即可以证明人心之相同,皆有明德,皆有本善,所以才有上行,上位的人做这些老老、长长、恤孤的德行,下面的人才会有效法。「而不可使有一夫之不获矣」,这是不可以使任何一个人得不到君主的恩惠。君主的恩惠是什么?让每一个人都能够老老、长长、恤孤,都能过上和谐幸福的生活,都能够逐渐彰显自己的明德,这是君主对百姓真正的恩惠。到了这个地步,自然就天下太平。

  所以底下说,「是以君子必当因其所同,推以度物」。这个君子主要是讲一个国家的领导人,他能了解大家心是相同的,都本具明德,所以他能够因其所同。因就是依据,依据百姓他们心中相同的这种心理、这种明德。这个明德是相同的,人皆有之。他自己能够先行善,推以度物,然后慢慢去影响百姓,用自己的德行做为一切百姓的楷模。就如同规矩、方尺一样,自己做为一个规矩,让四方百姓,这里讲的「上下四旁」,都能够得到方正。「使彼我之间各得分愿」,各得分愿就是各得其所;彼我之间,我是指君子,彼是指那些百姓。因为人人都有相同的明德,所以,只要我能做出好样子,便能推己及人,使大家也能做出好样子来,也能明其明德,各得其所,这不就是使天下太平了吗?这就是所谓的「絜矩之道」。絜矩之道就是夫子所说的恕道、仁道。所谓恕,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所谓仁,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都是从自己出发,先做出个好样子来,然后才能够教化百姓。自己先修身齐家,然后才能够治国平天下。由自己推广到别人,这就是絜矩之道的意思。

  蕅益大师对这一节经文的解释说,「老老长长恤孤,元即孝弟慈三字,只是变却文法耳。絜矩二字最妙,只须向自身上推去,便知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大师批注的文字虽然不多,可是义理都点透了。老老、长长、恤孤这三桩事情,就是前文所说的孝、悌、慈。老老就是尊重自己的老人,就是孝;长长是恭顺自己的兄长,这就是悌道;体恤孤儿,就是慈。所以这只是变了一个文法来讲,同是讲一桩事情。跟前面讲的齐家而后可以治国道理是一样的。在这里给我们点出来絜矩之道,这絜矩两个字太妙了。刚才我们说了,絜矩是什么?就是推己及人之道,就是恕道,就是仁道。而这桩事情,只有「向自身上推去」,要自己去做。自己真正进德修业,还怕不能教化民众吗?自己果然能够断除烦恼,还怕不能够度化众生吗?所以,絜矩是首先自己要给众生做好榜样,所谓「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做出好样子来,你就是修身,而同时你就是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个好样子以什么做标准,以什么做规矩来度量?绝对的标准就是自性性德,就是《大学》里讲的明德。如果我们能够合乎明德的规矩,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随顺着明德的规矩,而去行孝、行悌、行慈,这个是觉悟之人,他的心便是佛。佛是讲觉悟的意思。

  这里讲「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心是讲本体,我们人人本有真心。如果我们觉悟,随顺真心,这就是佛;假如我们迷失了真心,随顺烦恼,这就是众生。这个心是谁的心?我的心。我以外没有别人,心外无法,法外无心。我能够当下觉悟,我心便是佛,我能成佛,就能度化众生。就是我能够行孝、行悌、行慈,民众便能够兴孝、兴悌、兴慈,这就是絜矩之道。若我不能够依据性德这个规矩,我不能去行孝、行悌、行慈,那我是个迷惑颠倒的人,我就叫众生。我虽然叫众生,可是心跟佛的心是一样的,没有差别,只是我现在迷惑颠倒,我不能够随顺明德,没有正确的规矩。自己不能得度,当然也就不能度人。

  所以,我们细细去想想,「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佛和众生没有差别。为什么?同具真心。唯一不同就是,佛是觉悟,他用真心,不用烦恼;众生迷惑,他迷失了真心,用了烦恼。觉悟了,是心是佛,迷惑的时候,是心就是众生。那我们现在是想作佛还是作众生?就看我们这个心要不要觉悟。要觉悟,那心就作佛,你作佛,必定成佛。为什么?因为你是心本来是佛。假如我现在不觉悟,我就是作众生。是心作众生,那是心就变成众生,佛来也没有办法。因为佛和众生是平等的,两股力量就像拔河似的,两个是对等的力量。心如果投靠众生,佛也没有办法,拉不回来,一对二怎么能拉回来?可是,心要是作佛,就必定能成佛,因为心和佛是两个,对众生一个,众生是我们的烦恼习气,必定能够降伏住。所以心的觉和迷是关键。觉悟的样子是什么?必定是此经所说的,老老、长长、恤孤,行孝、行悌、行慈,他必定处处能够随顺性德,这是觉悟人的样子。这时候你晓得,其实心外根本就没有佛也没有众生,全是这一颗心觉迷的作用而已。心觉了之后,这个天下就是太平的天下,这个世界就是和谐的世界,这个宇宙就是一真法界、极乐世界。如果我们的心迷了以后,那么这个天下就是动乱的天下,这个世界就是不太平的世界,这个宇宙就是六道轮回。因此,我们细细玩味蕅益大师最后这句话,「絜矩二字最妙,只须向自身上推去,便知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这个理是圆融的理。

  朱夫子讲到的,「彼我之间各得分愿」,这还分彼我,有彼我是有分别、有对立,这种絜矩之道就不圆满。为什么?他难免有心。有什么心?我要做个好样子出来,目的是帮助老百姓同归于善,这是有心去行善。有心,心里头就有分别、有执着,那么这个善也就不圆满。有不圆满,天下的太平也有不圆满。克实而论,其实没有彼我的分别,自己跟别人是一体的。在君子眼中,这里的君子是真正觉悟的人,能够做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在他眼中,彼我一体,皆由心造。所以自己行善,便能使别人行善,为什么?他跟我不二。所以正己之后,即是化人,正己和化人也是不二;上行必定下效,上行与下效不二。

  所以,朱子说「捷于影响」,这个捷,快捷,快捷到什么时候才称为捷于影响?你看影子怎么跟身体?同时的,身体到哪儿,影子到哪儿。这个正己化人、上行下效的絜矩之道,是同时的。为什么是同时?因为彼我一体,我做不就是彼做吗?我行孝悌慈,不就是彼行孝悌慈?这个响是空谷里的回声,跟你呼出去的声音是一样的。你叫的高声,它也回应的高声;你叫的低声,回应的也是低声;你唱首歌,它也给你唱首歌,它没有分别,它的回应跟你一样。这是比喻上行和下效完全相同。为什么完全相同?就是因为彼我一体。所以你才知道,修身和齐家、治国、平天下,哪里是两桩事情,或者是四桩事情?它只是一桩事情而已。所以蕅益大师劝我们,「只须向自身上推去」。自己真干,还怕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吗?

用户评论
挥一挥手 不带走一片云彩
国学经典推荐

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原文解释翻译

古诗国学经典诗词名句成语诗人周易起名关于本站免责声明

Copyright © 2016-2023 Www.GuoXueMe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国学梦 版权所有

皖ICP备16011003号-2 皖公网安备 341602020023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