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国学经典

养育华夏儿女

和丸教子 仲郢母之贤 戏彩娱亲 老莱子之孝 毛义捧檄 为亲之存 伯俞位杖 因母

作者:佚名 全集:幼学琼林 来源:网络 [挑错/完善]

  和丸教子,仲郢母之贤;戏彩娱亲,老莱子之孝。毛义捧檄,为亲之存;伯俞位杖,因母之老。慈母望子,倚门倚闾;游子思亲,陟岵陟屺。爱无差等,曰兄子如邻子;分有相同,曰吾翁即若翁。长男为主器,令子可克家。子光前曰充闾,子过父曰跨灶。宁馨英畏,皆是羡人之儿;国器掌珠,悉是称人之子。可爱者子孙之多,若螽斯之蛰蛰;堪羡者后人之盛,如瓜瓞之绵绵。

  和丸教子(27),仲郢母之贤;戏彩娱亲(28),老莱子之孝。 毛义捧檄(29),为亲之存;伯俞泣杖(30),因母之老。 慈母望子,倚门倚闾(31);游子思亲,陟岵陟屺(32)[zhì hù zhì qǐ]。 爱无差等,曰兄子如邻子;分有相同,曰吾翁即若翁(33)。 长男为主器(34),令子(35)可克家(36)。 子光前曰充闾(37),子过父曰跨灶(38)。 宁馨(39)英畏(40),皆是羡人之儿;国器(41)掌珠(42),悉是称人之子。 可爱者子孙之多,若螽[zhōng]斯(43)之蛰蛰;堪羡者后人之盛,如瓜瓞[dié](44)之绵绵。

关键词:幼学琼林,祖孙父子

解释翻译
[挑错/完善]

  为了教育儿子,柳仲郢的母亲和熊胆为丸,使仲郢夜嚼以佐勤苦,她的贤德于此可见。为使双亲愉悦,老莱子七十多岁了,还穿着五彩衣服做婴儿状,他的孝心实在可感。毛义捧着仕官的公文而高兴,为的是使母亲快乐;韩伯俞受了杖责忽然哭泣,这是因为母亲年老体衰,打在身上不觉得痛。 慈母盼儿归来,有时站在门口有时站在巷口张望等候;游子思念亲人,屡屡登山眺望故乡。家中的长男才能主管祭祀的礼器,家中有了佳儿,才能承继祖先的事业。 父亲望他的儿子光宗耀祖可以称为充闾;儿子的才能胜过他的父亲称为跨灶;宁馨、英畏都是用来称羡别人的儿子超凡脱俗;国器、掌珠都是用来赞美别人的儿子才能卓著极受钟爱。 最可爱的是子孙众多,好像螽斯一样,团团集聚在一起。赞美子孙昌盛繁衍,好像瓜瓞一样绵绵滋生。

注释出处
[请记住我们 国学梦 www.guoxuemeng.com]

  (27)和丸教子:唐朝柳仲郢的母亲教子有方,她用熊胆和成丸子,让儿子在夜间读书时嚼食,用以提神。 (28)戏彩娱亲:春秋时楚国的隐士老莱子七十多岁时还穿着五彩衣,学婴儿啼哭,假装跌倒,逗父母高兴。 (29)毛义捧檄:东汉的毛义为了养活母亲,接受檄书去做官。母亲过世后,他就辞官回家。 (30)伯俞泣杖:汉代人韩伯俞是位孝子,一次他犯了过错,母亲拿棍子打他,他哭起来,母亲问他以前为何不哭,他答曰:“他日俞得罪,笞尝痛。今母之力衰,不能使痛,是以泣也。”见汉代刘向《说苑》。 (31)倚门倚闾:战国时,王孙贾在齐湣王身边做侍臣,湣王因乱出走,下落不明。王孙贾回家,母亲对他说:“你平时如若晚归,我倚门而望;你晚上出去不回来,我倚闾而望。你既然是大王的侍臣,竟然不知道他去哪儿了,那你还回家干什么?”见《战国策·齐策六》。后以“倚门倚闾”比喻长辈对子女的盼望和爱护。 (32)陟岵陟屺[zhì hù zhì qǐ]:登上有草木的山瞻望父亲,登上无草木的山瞻望母亲。陟,由低处向高处攀登。岵,有草木的山。屺,无草木的山。《诗经·魏风·陟岵》:“陟彼岵兮,瞻望父兮;陟彼屺兮,遥望母兮。” (33)吾翁即若翁:楚汉战争时,项羽抓到刘邦的父亲,以烹杀其父要挟刘邦,刘邦说:“我和你同时受楚怀王之命,结为兄弟,我的父亲就是你的父亲,你要烹杀他,请分我一杯羹。” (34)主器:掌管祭器,后代指长子或太子。 (35)令子:称别人家的好儿子。 (36)克家:继承家业。 (37)充闾:喜气充满门闾。据说晋代贾充出生时,他父亲认为他以后会带来有充满门闾的喜气,于是给他起名为充,字公闾。 (38)跨灶:马的前蹄之上有空处,名为“灶门”,骏马奔驰时,后蹄落地的印痕在前蹄印痕之前,即为跨灶。常用来形容儿子超过父亲。 (39)宁馨:即宁馨儿,意为“这样的孩子”,常用来赞美孩子或子弟。 (40)英畏:形容人英俊威武。 (41)国器:国家的栋梁。 (42)掌珠:掌上明珠,指极为疼爱的人。 (43)螽[zhōng]斯:螽斯是一种昆虫,繁殖力强,善鸣。古人常用螽斯之多比喻子孙之众。《诗经·周南·螽斯》:“螽斯羽,揖揖兮。宜尔子孙,蛰蛰兮。” (44)瓜瓞[dié]之绵绵:比喻子孙繁衍,相继不绝。瓞,小瓜。

用户评论
挥一挥手 不带走一片云彩
国学经典推荐

和丸教子 仲郢母之贤 戏彩娱亲 老莱子之孝 毛义捧檄 为亲之存 伯俞位杖 因母原文解释翻译

古诗国学经典诗词名句成语诗人周易起名关于本站免责声明

Copyright © 2016-2023 Www.GuoXueMe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国学梦 版权所有

皖ICP备16011003号-2 皖公网安备 341602020023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