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国学经典

养育华夏儿女

老子:人的心灵应是虚明宁静的

作者:佚名 国学知识 来源:网络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老子

【译 意】

人的心灵本来是虚明宁静的,但往往为私欲所蒙蔽,因而观物不得其正,行事则失其常。所以我们要尽力地使它回到虚明宁静的状态。

这样,万物的生长、活动,我们就能看出他们由无到有,再由有返回到无,循环反复的情形。

万物虽然繁杂众多,但是最后总要回复到他们的根源。他们的根源是静,静就是他们的本性,所以回复到根源就复归本性。这种复归本性是自然的常道。

知道这种自然的常道可以称为明智,如果不知道这种常道而轻举妄动,那就要产生祸害了。

知道这种常道的人就能无事不通无所不包,无事不通无所不包才能廓然大公,廓然大公才能做到无不周偏,无不周偏才能德配天地,德配天地才能体合大道,体合大道才能永垂不朽。这样,终身也不会有任何危险了。

【解 析】

“致虚极,守静笃。”“致虚”,是说消除心智的作用,以使心空虚无知。“守静”,是说去除欲念的烦恼,以使心安宁沉静。“极”和“笃”都是极端、顶点的意思。道体虚无寂静,人心也和道体一样,虚明宁静。但往往为私欲所蒙蔽,所以必须加以修养,使心回复其原有的虚静状况。

“万物并作,吾以观复。”“作”,指万物的生长活动。“复”,返的意思,指万物复归于本根。虚是有的本,静是动的根。所以有必生于虚,最后必返回到虚;动必起于静,最后必返回到静,这就是所谓的“复”,也就是宇宙万物活动的共同规则。“致虚极,守静笃”,才能看清这个法则。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芸芸”,众多的样子。“根”指“虚”、“静”,也就是指道。“归其根”,由有复归于虚,由动复归于静,也就是复归于道。

“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道体虚静,万物返归于道,即是返归于静,所以说“归根曰静”。“命”就是性,“复命”就是复归本性。“常”,名词,指自然的法规,也就是万物共同遵守的法则。这个法则就是由无而有,再由有复归于无。四十章说:“反者道之动。”这种循环反复的作用,就是大道运行的常轨。

“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老子极端重视“明”而反对“智”。“智”和“明”的分别很小,“智”是外射的,“明”是内照的。也就是说“智”是观人的,“明”是省己的。有人把“智”比作蜡烛,把“明”比作镜子,真可以说是绝妙的比喻。

“知常容,容乃公。”“容”,包容的意思。“公”,公平的意思。两句的意思是说,知道宇宙万物共同遵守的法则,才能心胸开阔,无不包容;无不包容,才能廓然大公。

“公乃全,全乃天。”“全”,周遍的意思。王弼本原作“王”,注说:“无所不周遍。”由注文可知“王”为“全”的缺坏。“天”,就是道。两句的意思是说:“廓然大公才能无不周遍,无不周遍才能合于天道。”

“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没身”,终身的意思。“殆”,危险的意思。两句的意思是说,合于天道才能合于自然之道,合于自然之道才能长存不朽。如此,终身也不至于有危险了。

关键词:老子,国学智慧

用户评论
挥一挥手 不带走一片云彩
国学经典推荐

老子:人的心灵应是虚明宁静的

古诗国学经典诗词名句成语诗人周易起名关于本站免责声明

Copyright © 2016-2023 Www.GuoXueMe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国学梦 版权所有

皖ICP备16011003号-2 皖公网安备 341602020023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