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国学经典

养育华夏儿女

第十三讲、《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学的集大成者

作者:猴哥 全集:红楼梦讲解 来源:网络 [挑错/完善]

第三板块:文学杰作

第十三讲、《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学的集大成者

诗词歌赋几乎无所不包

这一讲,我们聊聊《红楼梦》里的诗词歌赋。

对《红楼梦》稍有了解的人,一定会注意到,这部章回体小说里,诗词歌赋几乎无所不包。

比如,宝玉的通灵玉上,刻着四字句的吉祥祝语:“莫失莫忘,仙寿恒昌”。这是典型的《诗经》。

赞颂警幻仙子的那一段,是一篇文辞华美的赋。

黛玉的《葬花吟》《秋窗风雨夕》是歌行体长诗。

姑娘们起诗社,咏海棠和咏菊花,写的都是唐诗里最有代表性的七律。

咏柳絮》又写了宋代成熟的词。

预言金陵十二钗命运、总题叫《红楼梦》的曲子,是一套典型的昆曲南北套曲。

而且,大观园里起诗社,即便同样是做律诗,每次的玩法规则也都不同。

比如,《咏白海棠诗》,完全是同题作文,而且是限韵的,就是所有人都写同一个题目,还一定要押一样的韵;

到《咏菊花诗》就不一样了,不但分出了十二个不同的题目,而且押韵的规则也放松了,不限韵,就是说,可以由每位诗人自己选择押什么韵。

作者的控制力还在于,同题的诗,他都能写出不同人的高下之分。你去比比黛玉的诗跟惜春的诗,差距相当明显。

可以说,《红楼梦》的作者,沿着三千年的时间线,差不多把中国文学发展过程中最经典的诗体文体,都演练了一遍。

用诗词歌赋推动情节

但一部小说,夹杂这么多其他文学样式,我们却不能仅仅把它看成作者的炫技!

事实上,诗词歌赋是中国古代社会生活的一部分,跟前边我讲过的服饰、居室一样,诗词也是作者为了推动情节、塑造人物、烘托情绪而使用的重要文学手段。

这一点作者在林黛玉身上下的功夫尤其深。

听说过这样的趣闻没?有一次,在某大学中文系的考卷上,出现了一道填空题,《葬花吟》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你的第一反应是不是林黛玉?

很多学生就是这么回答的,然后被扣分了。

为什么不对呢?拜托,连林黛玉这个人物都是曹雪芹创造出来的!

不管是《葬花吟》还是《红楼梦》里其他的诗词,比如《桃花行》《秋窗风雨夕》,所有林黛玉名下,以及薛宝钗、史湘云等等大观园各位诗人名下的作品,知识产权其实都属于曹雪芹!

大家误会《葬花吟》的作者是林黛玉,实在是因为,这首诗的气质太像林黛玉了。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完全是香闺女儿的笔墨。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那种哀伤、那种飘零感,也跟从小父母双亡,曾经离丧的黛玉十分契合。

咏白海棠花,“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写出了冰清玉洁的仙气;

到了咏菊花,“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又全是一副清高的风骨。

不光是诗才高超的黛玉写得好,曹雪芹的厉害之处,在于写谁像谁,分配给每个人名下的诗,都跟人物的气质融成了一体。

比如宝钗的:

“白玉堂前春解舞,东风卷得均匀。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这种从容自若、含蓄浑厚,但又隐隐透出的名利心,确实跟宝姑娘的性格相当契合。

再比如,贾母游大观园摆宴,照例要行酒令助兴,来自乡野的刘姥姥说的是,“大火烧了毛毛虫、一个萝卜一头蒜、花儿落了结个大倭瓜。”

听了这几句,你觉不觉得特别讨喜,乡土气息扑面而来?

照刘姥姥自己说,这些都是“我们庄家人的现成的本色”。

作者用诗性为人物注入灵魂。一旦你熟悉了主要人物的气质秉性,随便拎一篇诗文来,读上几句,不用告诉你是谁写的,准能猜个八九分。

用诗词歌赋强化主题

除了靠诗歌来表现人物的精神世界,推动情节发展,散落在《红楼梦》里的各式诗词歌赋,还承担着强化主题的作用。

这就不能不说到有关曹雪芹诗才的一桩公案,有人评论说,《红楼梦》里有些诗实在是平庸。

他们举出来的例子是这一类——

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

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的确,这听起来半生不熟,没什么诗味儿,倒像顺口溜。

跟前面那些平仄严谨对仗工稳的律诗比起来,感觉作者水平严重不在线。

别急,你先看看这首诗出现的环境,它不是单独出现的,而是在第5回,成批出现的。

具体来说,宝玉梦游太虚幻境,看到了金陵十二钗的判词,也就是她们的命运预言诗。

对这类诗,我们要换个角度看。它们其实不是文学意义上的诗人之诗,而是所谓的“神谕、天机”。

刚才说的这一首,就是暗含了林黛玉和薛宝钗的命运。

“玉带林中挂”,反读过来,有林黛玉三个字的谐音;

“金簪雪里埋”,是薛的谐音加宝钗二字的意思。

所谓十二钗判词,就是以上帝视角,对红楼女儿命运以及贾家运势给出的总预言。

如果你对中国民间“紫微斗数”“奇门遁甲”之类的算命文化有点了解,或者你去寺庙里求过签,就会知道,半通不通、模棱两可,恰恰是这种卦辞的特点。

红楼作者就是模仿这种风格路数,杜撰了这批判词。要是写得艺术性太高,反倒不像了。

你看,红楼作者不但操办士大夫的风雅诗词功夫了得,学起民间俗文化也是惟妙惟肖。

《红楼梦》里很多具有象征意味的内容,都是像这样用诗词歌赋来呈现的,而且草蛇灰线,伏脉千里,提醒你,自己读到这儿的时候,一定不要随便跳过去。

承担点题作用的悼文

最后,我要重点说说《芙蓉女儿诔》——这篇承担着全书点题作用的悼文。

表面上是宝玉为悼念丫鬟晴雯写的,实际上,是作者为所有的红楼女儿写下的一篇总悼文。

它形式考究,辞藻华丽,前半段接近汉赋,后半段连我前边没提到的楚辞体都出现了。

这篇诔文是怎么点的题呢?

就是核心的那句:“自为红绡帐里,公子情深;始信黄土垄中,女儿薄命!”

“公子情深、女儿薄命”,你看, 全书的主旨“证情”和“证空”——也就是证悟深情和证悟虚空——又一次如影随形双双出现。

这篇诔文说破了所有红楼女儿的命运收结。

作者借此告诉你,悲剧已经开始,不久之后,家族命运降临,一切美好都将遭受摧残。而宝玉,将是那个含着泪水,见证这一切的人。

在一部文学作品里,尝试对多种文体进行实验性写作,这在当代的世界文坛和中国文坛都并不少见。

但是,一部作品里几乎汇集了一个民族几千年文学史上的所有文体,《红楼梦》简直是世界范围内的孤例。

所以,如果你不是学中文的,那么看《红楼梦》有一个额外的好处,就是可以把中国古典文学的各种文体类型,放在应用情景里速览一遍,再没有第二部书有这个福利了。

小结

在这部小说里,你读到的诗词歌赋,表面看是一个文学天才的炫技。

但深入去看,散落在情节中的诗词,完全跟人物打成一片,推动着故事的发展,烘托着不同场景的气氛。诗是活的,人也是活的。

而且诗词歌赋还是全书隐性文本的重要组成部分,服务于作者精心设计的象征符号系统,更是“证空”和“证情”主题的载体之一。

诗词歌赋在《红楼梦》的文本里,就像是奇妙的艺术催化剂,让这部小说魅力倍增。

其实,抛开这些具体的诗不谈,《红楼梦》的整部小说本身,也是高度诗性的。

思考题

有人说《红楼梦》里的这些诗,放在小说里还行,单独拿出来就说不上好了。

听完这一讲,请你拿出一首来分析,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下一讲,我要跟你说说《红楼梦》的后四十回,到底值不值得看。

关键词:红楼梦讲解

用户评论
挥一挥手 不带走一片云彩
国学经典推荐

第十三讲、《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学的集大成者

古诗国学经典诗词名句成语诗人周易起名关于本站免责声明

Copyright © 2016-2023 Www.GuoXueMe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国学梦 版权所有

皖ICP备16011003号-2 皖公网安备 341602020023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