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国学经典

养育华夏儿女

白居易选入课本的一首诗,当时才16岁,成了传之千古的经典作品

作者:佚名 古诗词鉴赏大全 来源:网络

大唐贞元三年,十六岁的白居易离开家乡,到京都长安参加科举考试。

我们知道,唐朝科举考试是不封上考生名字的,换句话说,就是阅卷老师能看到考生个人信息的。所以当时就通行一种推广方式——行卷。即是在考试前两三个月,考生把自己从前的满意作品做成轴卷,拿给当时社会有名望的一些人看,请求他们为自己宣传,向主考官推荐。就像岐王李范推荐王维;水部张籍力推朱庆馀一样。年轻的白居易也是如此。他找的人是顾况——著名的诗人和著作郎。

顾况看了封面的"白居易"三个字,开玩笑道:"长安米贵,'白居'恐怕不'易'"。但当他看到白居易的这首《赋得古原草送别》后,大加赞赏。遂改口说:"有这样的好文采,住哪儿都不难呀"!于是顾况不遗余力地宣传推荐白居易,不久,白居易的大名就享誉京城。

果然,这年白居易科考及第。书写了"慈恩塔下提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的豪言。

今天我们就来一起赏析这首为白居易争得无上荣誉的一首诗:

《赋得古原草送别》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直译为:

古原上长满了茂密的野草,年年岁岁枯萎又春华。

任凭野火焚烧也无法烧尽,春风吹起又蓬勃生长。

远处芳草的馨香弥漫着古道,阳光下草色青翠连接着荒凉的老城。

又送游子远行踏上这茫茫古道,萋萋青草恰似满腹离情。

通过对古原野草的描写,讴歌了野草顽强的生命力,以及送别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赋得:就是应考习作,限定题目,即是命题诗。唐朝科举作诗是一大项,所以这是一首高考模拟诗作。

开篇点题。离离即萋萋,形容草茂盛,化用了《楚辞》中《招隐士》的":"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隐含着送别和离情。诗题中的三个意象:古原,草,送别全部点到。"枯荣"而不是"荣枯",说明是春草而不是秋草,即由衰到盛非由盛到衰。"荣"彰显春草的勃勃气象。

颔联:写草,写草的顽强生命力。

一副流水对,自然至极。一句写"枯",一句写"荣","烧不尽"与"吹又生"相对,工致天然,卓绝千古。

古原的草,就是野草,它不同于奇花异草。任脚踩刀割都不会灭绝。但是诗人并没有说脚踩刀割,而是选取了"野火",野火燎原,它有吞噬天地的摧毁力量,野火经过,野草瞬间"烧尽"。但是,春天到来,一场春风化雨,野草又恢复了无限生机,重新绿遍古原,所以才是"烧不尽"。

这一联意象极好:火是刚猛的,但是火终究会熄灭,会化为焦土;野草是柔弱,但它能让焦土重新焕发生机。野草以柔克刚,以柔弱胜刚强,正和中国古老的道家思想相合,而道法自然也正是中国哲学的重要理念。所以读到这句,很能让人汲取力量,道理就在于它根植于我们中国传统的哲学之中。

烈火中再生,生生不息,这就是野草的性格,这就是野草的精神。

颈联:写古原,由上联古原的草转为重点写古原,以引出"送别"。一副工对,精工至极。芳是味道,翠是颜色。

草用清香的味道,把古道占领,用青翠的颜色,把荒城连接。古原上清香弥漫可嗅,阳光下绿草秀色可见。尽管古原很古老,荒城很荒凉,青草却使它们恢复了青春,恢复了活力,使它们生机勃勃,一片盎然。"侵"与"接":尽显野草蔓势扩展之势。

尾联:送别。就在古原,就在萋萋青草的古原,演绎着一个送别的场面。"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这些意象都是满含离愁别恨的。眼前的一切让一句"萋萋满别情"脱口而出。

朋友越走越远,他的身影渐渐消失在荒城之外,消失在古道尽头。目之所及,唯有碧草连天。无限的伤怀笼罩着诗人,情如李煜那句"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意味深长。点明"送别",结清题意。

全诗"古原","草","送别"融会自然,意境浑成。

借草取喻,以野草的茂盛隐喻诗人与朋友间依依惜别的绵绵情意。起承转合自然,对仗工整,虽是命题诗,却能融入真实的生活感受,情景交融,别具一格,因而被誉为"赋得体"中的绝唱,不愧是白居易的成名之作。

关键词:白居易

用户评论
挥一挥手 不带走一片云彩
国学经典推荐

白居易选入课本的一首诗,当时才16岁,成了传之千古的经典作品

古诗国学经典诗词名句成语诗人周易起名关于本站免责声明

Copyright © 2016-2023 Www.GuoXueMe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国学梦 版权所有

皖ICP备16011003号-2 皖公网安备 341602020023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