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国学经典

养育华夏儿女

定风波·重阳

宋代 / 苏轼
古诗原文
[挑错/完善]

与客携壶上翠微。江涵秋影雁初飞。尘世难逢开口笑。年少。菊花须插满头归。

酩酊但酬佳节了。云峤。登临不用怨斜晖。古往今来谁不老。多少。牛山何必更沾衣。

译文翻译
[请记住我们 国学梦 www.guoxuemeng.com]

同客人带酒登山,长江水倒映着秋天景物的影子,大雁刚刚从这里飞过。人活在世上难遇一次开心欢笑的时候,趁年轻时头插满菊花玩个痛快回来。

以大醉来酬谢重阳节日之景,朝着高耸入云的山登高,用不着去怨太阳快落山了。古往今来有谁不老死,数不清啊,没有必要像齐景公登牛山触景生情而哭泣。

注释解释

⑴定风波:词牌名,唐教坊曲名,后用作词牌,为双调小令。一作《定风波令》,又名《卷春空》、《醉琼枝》。格律以六十二字,上片五句三平韵,二仄韵,下片六句四仄韵,二平韵,即欧阳炯所做格律为正体,另有七种变体。

⑵重阳:即重阳节。

⑶携壶:带酒。翠微:青翠掩映的山腰幽深处。

⑷涵:容纳,倒映。

⑸初:第一次,刚刚。

⑹尘世:人间。

⑺酩酊(mǐng dǐng):沉醉,大醉。但:只是。酬:酬谢。

⑻云峤(qiáo):耸入云霄的高山。

⑼登临:登山临水。

⑽斜晖:夕阳。

⑾多少:数不清。

⑿牛山:在今山东省淄博市。《晏子春秋》载:“齐景公游于牛山,北临其国城而流涕曰:若何滴滴去此而死乎?”后以“牛山叹”、“牛山泪”、“牛山悲”、“牛山下涕”喻为人生短暂而悲叹。

创作背景

《定风波·重阳》是北宋文学家苏轼所作的一首词,作于宋神宗元丰四年(1081年)九月。上片,描叙登高赏菊,饮酒言欢的情景。下片,写以酒助兴,饮酒抒情。全词,以景入情,即景生情。显示了苏轼对世事、人生短暂的恬淡达观的胸襟。

诗文赏析
[搜索 国学梦 即可回访本站]

《定风波·重阳》上片,以景入情,描叙登高赏菊,饮酒言欢的情景。“与客携壶上翠微,江涵秋影雁初飞”,开头两句点明“上翠微”的行踪,描绘“江涵秋影”与“雁初飞”的两幅面。触景生情,便迅速推出“尘世难逢开口笑,年少,菊花须插满头归”的三句人生箴言。趁着这大好的年华、大好的秋光大笑,插黄花。上片即花生情,也为过渡到下片暗示了一笔。

《定风波·重阳》下片,由即花生情进入到写以酒助兴。饮酒抒情,是中国古代文人的传统文化,称之为“酒文化现象”,苏轼也不例外。“酩酊但酬佳节了,云峤,登临不用怨斜晖”。写把酒临风,喝个痛快是为了酬谢佳节。登山临水,同样也是为了酬谢佳节。即使夕阳快落山了,也用不着愁怨。夕阳是自然界中“无限好”的景致,自然人生“夕阳”也应是一道美丽的风景线。“古往今来谁不老,多少,牛山何必更沾衣”,直言人的衰老死亡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规律。杜牧含蓄地说人生“只如此”,而苏轼则直言不讳人生“谁不老”。尤其词的最后引齐景公泣牛山的故事,传情达意,精炼入微,可谓妙笔。

全词,以景入情,即景生情。苏轼虽然感叹世事多艰,但是不消沉,不伤感,充分显示了苏轼对世事、人生短暂的恬淡达观的胸襟。

名家点评

清代王士祯《花草蒙拾》:苏东坡之“与客携壶上翠微”,皆文人偶然游戏,非向樊川集中作贼。

作者介绍
[挑错/完善]

苏轼 :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详细]

苏轼的名句
你可能喜欢
用户评论
挥一挥手 不带走一片云彩
国学经典推荐

定风波·重阳古诗原文翻译赏析-苏轼

古诗国学经典诗词名句成语诗人周易起名关于本站免责声明

Copyright © 2016-2023 Www.GuoXueMe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国学梦 版权所有

皖ICP备16011003号-2 皖公网安备 341602020023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