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国学经典

养育华夏儿女

高适《塞上听吹笛》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阅读答案对比赏析

作者:佚名 古诗词考题 来源:网络

塞上听吹笛

高适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1)比较两首边塞诗的思想感情。

(2)比较两首诗的表现手法。

参考答案

(1)高诗通过“雪净”、“月明”等景,表现将士归来、胡马北去的和平宁谧;写笛声,表现盛唐豪情和些许怀乡之情。 李诗通过“似雪沙”“如霜月”,表现边塞环境的险恶和景象的荒寒;写笛声,表现怀乡的迷惘和悲凉。

(2)高诗妙用通感,将《梅花落》笛曲的听觉转化为梅花飘落的视觉,边地无梅引发故乡梅联想。

李诗恰切比喻,“沙似雪”、“月如霜”,写出边塞环境的险恶和荒寒。

二:

1、这两首诗都是边塞诗,都写月夜闻笛,感情基调有何异同?(5分)

2、两首诗的结句在抒情方式上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1、 ① 两首诗都表达了征人思乡的感情。(1分) ② 高诗写冰雪消融,天空洒下明月的清辉,风传笛曲,一夜之间声满关山,意境澄澈壮阔,感情哀而不伤(乐观开朗)(2分)。 ③ 李诗写月

如秋霜,充满寒意,夜风送来呜咽的芦笛声,意境寒冷凄清(愁惨),感情悲凉哀怨。(2分)

2、 ① 高诗寓情于景(1分),由听到的《梅花落》的乐曲想象故乡的梅花四处飘散,一夜之中洒满关山的情景,从而让读者感受到诗中寄寓的思乡的感情;(2分)

② 李诗直接抒情(1分),凄凉幽怨的芦笛声,唤起了征人望乡之情,“望乡”直接点明思乡之情。

(2分) 或:李诗叙事抒情,通过叙写征人望乡,表现思乡之情。(2分)

【注】①梅花落:汉乐府曲之一,古代笛子曲的代表作。②受降城:唐初为了防御突厥,在黄河以 北筑受降城,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境内。③芦管:笛子,一作“芦笛”。

1.两首诗按题材分类,都属于 诗;从选择的意象看,都借 表达思乡之情。(2 分)

2.两首诗都表达了思乡之情,但意境的营造有所不同,请试作赏析。(6 分)

1.边塞 月或笛子(2 分,各 1 分)

2.高诗运用想象,将传来的“梅花落”曲子想象成铺满群山的落梅的花瓣(或想象出笛声 飘满关山的情景)与眼前看到的胡天北地、雪净月明、牧马晚归的景色融为一体,营造出一 种明净宁谧、美妙阔远的意境来表达思乡之情。(评分标准:答出手法“想象”1 分,具体 面描绘 1 分,意境特点概括 1 分。手法答“虚实结合”“视听结合”皆可。)

李诗运用比喻,将烽火台前的沙漠比喻成寒雪,将受降城外的月光比喻成秋霜,这些寒 气袭人的意象与悲凉的芦笛声共同营造出一种荒凉萧肃、悲寥凄绝的意境来表达浓重的思乡 之情。(评分标准:答出手法“比喻”1 分,具体画面描绘 1 分,意境特点概括 1 分。手法 答“视听结合”也可。)

关键词:阅读答案

用户评论
挥一挥手 不带走一片云彩
国学经典推荐

高适《塞上听吹笛》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阅读答案对比赏析

古诗国学经典诗词名句成语诗人周易起名关于本站免责声明

Copyright © 2016-2024 Www.GuoXueMe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国学梦 版权所有

桂ICP备202100183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