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国学经典

养育华夏儿女

新安江至清浅深见底贻京邑同好阅读答案-沈约

作者:佚名 古诗词考题 来源:网络
新安江至清浅深见底贻京邑同好【1】

沈约

眷言访舟客,兹川信可珍。

洞澈随清浅,皎镜无冬春。

千仞写乔树,万丈见游鳞。

沧浪【2】有时浊,清济【3】涸无津。

岂若乘斯去,俯映石磷磷。

纷吾【4】隔嚣滓,宁假濯衣巾?

愿以潺湲水,沾君缨上尘。

注释:【1】本篇作于沈约离京外任东阳太守途中。【2】沧浪:水名。《孟子·离娄》:“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3】清济:水名。《战国策·燕策》:“齐有清济、浊河”。【4】纷吾:我。

1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外放为官,途经新安江看到眼前之景,回顾往事,心怀落寞给友人写下此诗。

B.“洞澈”两句,作者写新安江清浅可鉴,无论是冬天还是春天,水面都皎如明镜。

C.自“沧浪”句以下转入抒情,但紧跟“岂若”句又回到写景,看似突兀却具匠心。

D.本诗表面上赞美新安江,言语之间颇有“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庆幸之感。

12.“千仞写乔树,万丈见游鳞”一句,以树影和游鱼在江水中清晰可见,侧面写出江水之“清”。下列诗句运用这一手法的一项是(3分)

A.繁如瑞雪压枝开,越岭吴溪免用栽。(罗邺《梅花》)

B.一声已动物皆静,四座无言星欲稀。(李颀《琴歌》)

C.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王禹偁《村行》)

D.秋气不惊堂内燕,夕阳还恋路旁鸦。(龚自珍《逆旅题壁》)

13.李白被“赐金返还”离开京城后,曾在新安江下游作《清溪行》:“清溪清我心,水色异诸水。借问新安江,见底何如此?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向晚猩猩啼,空悲远游子。”同样是临江抒怀,这首诗和沈诗在景情关系方面有何不同?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6分)

11.(3分)A

12.(3分)B

13.(6分)

参考答案:

李诗融情于景,诗人与令自己感到“清心”的溪水对话,江边猿啼仿佛在为作者悲啼,外在景物染上了作者的主观情感色彩,表达了诗人远游他乡,济世报国之志无着的落寞。

沈诗触景生情,看到清澈的新安江水,以及江水中棱角分明的石,顿生自由和清净之感,洋溢出一种远离尘嚣的轻松愉快之情,并希望友人在尘世中也能保持澄澈的内心。

【评分参考】景情关系2分,结合诗歌分析景物2分,情感2分。

关键词:阅读答案

用户评论
挥一挥手 不带走一片云彩
国学经典推荐

新安江至清浅深见底贻京邑同好阅读答案-沈约

古诗国学经典诗词名句成语诗人周易起名关于本站免责声明

Copyright © 2016-2024 Www.GuoXueMe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国学梦 版权所有

桂ICP备202100183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