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国学经典

养育华夏儿女

《燕山亭·北行见杏花》《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阅读答案

作者:佚名 古诗词考题 来源:网络
燕山亭·北行见杏花【1】

宋·赵佶

裁剪冰绡【2】,轻叠数重,淡著胭脂匀注。新样靓妆,艳溢香融,羞杀蕊珠宫女【3】。易得凋零,更多少无情风雨。愁苦。问院落凄凉,几番春暮。

凭寄【4】离恨重重,这双燕,何曾会人言语。天遥地远,万水千山。知他故宫何处。怎不思量,除梦里有时曾去。无据。和梦也新来不做。

注释:【1】此词是宋徽宗赵佶于1127年与其子钦宗赵桓被金兵掳往北方途中所写,是作者身世、遭遇的悲惨写照。【2】冰绡:洁白的丝绸,比喻花瓣。【3】蕊珠宫女:指仙女。蕊珠,指天上仙宫。【4】凭寄:托谁寄。

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

宋·陈与义

忆昔午桥桥上饮【1】,坐中多是豪英。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余年如一梦【2】,此身虽在堪惊。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注释:【1】午桥:在洛阳南面。【2】二十余年:二十多年来的经历(包括北宋亡国的大变乱)。

16.下列对两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一首词中,词人用“靓妆”“艳溢”形容杏花娇艳动人,是为了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B.第一首词中,“故宫何处”所蕴故国之思与李后主“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蕴含的情感相近。

C.第二首词中,词人用“忆昔”一词引出了对二十多年前在午桥上与洛中友人饮酒之事的回忆。

D.第二首词中,“此身虽在堪惊”一句蕴含了词人对包括北宋亡国的大变乱在内的经历的感慨。

17.下列诗句与第一首词中的“淡著胭脂匀注”所用手法不同的一项是(3分)

A.多情只有春庭月。(唐·张泌寄人》)

B.月移花影约重来。(宋·李清照《浣溪沙·闺情》)

C.云破月来花弄影。(宋·张先《天仙子·水调数声持酒听》)

D.日边红杏倚云栽。(唐·高蟾《下第后上永崇高侍郎》)

18.这两首词都写到了杏花,但写法和寄寓的情感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6分)

16.A (描绘杏花娇艳的目的是与下文杏花因风雨而凋零的景象形成对比,抒发意外的变故与打击给自己带来的愁苦之情与凄凉之感)

17.D  (“淡著胭脂匀注”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将“杏花”拟作使用“胭脂”化妆的女子的妆容。A项用“多情”一词将“月”拟人化。B项用“约”将“花”“月”拟人化。C项用“弄”将“花”拟人化。D项这句诗作者用来比喻别人考中进士并表达羡慕之意,委婉含蓄地表达了对借皇家权贵之恩中举者的不满,没有运用拟人的手法。

18.(1)赵佶的词写杏花采用了精笔细描的手法,运用比喻、拟人、对比等表现方法,形象地表现了杏花盛开时的美丽与遭无情风雨摧残而凋零的愁苦凄凉之情,暗寓失去国家的悲怆之情。(3分)

(2)陈与义的词中写杏花用了简笔白描的手法,勾勒了月光中杏花与疏淡的影子相映的面,作为吹笛的背景,表现了当年跟豪杰们一起饮酒赏月品笛的美好感受,跟下片形成对比,表达朝代盛衰引发的悲凉之情。(3分)

关键词:阅读答案

用户评论
挥一挥手 不带走一片云彩
国学经典推荐

《燕山亭·北行见杏花》《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阅读答案

古诗国学经典诗词名句成语诗人周易起名关于本站免责声明

Copyright © 2016-2024 Www.GuoXueMe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国学梦 版权所有

桂ICP备202100183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