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国学经典

养育华夏儿女

《渡易水》《塞上曲》阅读练习及答案

作者:佚名 古诗词考题 来源:网络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两首清诗,完成14~15题

渡易水 陈子龙

并刀昨夜匣中鸣,燕赵悲歌最不平。

易水潺湲云草碧,可怜无处送荆卿。

【注释】陈子龙:明末官员、文学家,当时建州女真族统治者已改国号“清”,对明王朝虎视眈眈。

并刀:并州产的刀,以锋利著名,后常以之指宝刀。

塞上曲 戴叔伦

汉家旌帜满阴山,不遣胡儿匹马还。

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

【注释】戴叔伦:唐代中期著名诗人。班超出使西域30多年,老时思归乡里,上书言“臣不敢望到九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

14.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渡易水》是怀古诗,重在抒写诗人由古人古事所触发的思想感情,言近旨远。

B.《塞上曲》语言质朴,吟咏壮士一去不复还的豪情壮志,语气坚决,很有气势。

C.《渡易水》后二句即景抒情,从眼前所见的凄切苍凉之景,引出对国事的隐忧。

D.《塞上曲》尾句化用典故,却反用其意,这是戴叔伦基于班超爱国精神的升华。

15.两首诗表达的情感有何异同,请结合诗作谈谈你的理解。(6分)

答案:

14.C(凄切苍凉之景 理解有误,从“潺浚”、“碧”可以看出,此处当是以乐景衬哀情。)

15.相同之处:都表达了清除边患、报效国家的爱国之情。《渡》诗以并刀夜鸣写出报国志向,诗人途经“燕赵”旧地,想起荆轲,渴望效命疆场;《塞》诗写大唐军队敢叫胡儿有来无回,士兵们以身报国,表达了誓死保家卫国的决心。

不同之处:《渡》诗隐含忧国伤时之情,而《塞》诗昂扬向上。尾句感叹到哪里去找荆轲那样的壮士来为他 送行(或:感叹当今国事衰微,即便荆轲这样的勇士也无用武之地),表达了对国事的无限隐忧。《塞》诗整首诗都洋溢这大无畏的英雄主义精神,表达一去不复还的豪情壮志,雄健壮烈。

关键词:阅读答案

用户评论
挥一挥手 不带走一片云彩
国学经典推荐

《渡易水》《塞上曲》阅读练习及答案

古诗国学经典诗词名句成语诗人周易起名关于本站免责声明

Copyright © 2016-2024 Www.GuoXueMe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国学梦 版权所有

桂ICP备202100183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