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国学经典

养育华夏儿女

人有恶苏秦于燕王者阅读答案与翻译-《战国策·燕一》

作者:佚名 古诗词考题 来源:网络

人有恶苏秦于燕王者,曰: “武安君,天下不信人也, 王以万乘下之尊之于廷示天下与小人群也”武安君 从齐来,而燕王不馆也。谓燕王曰: “臣东周之鄙人也,见足下身无咫尺之功、而足下迎臣于郊,显臣于廷。 今臣为足下使,利得十城,功存危燕, 足下不听臣者,人必有言臣不信,伤臣于王者。臣之不信,是足下之福 也。使臣信如尾生,廉如伯夷,孝如曾参,三者天下之高行,而以事足下,不可乎?”燕王曰: “可。”曰:“有此,臣亦不事足下矣”苏秦曰: “且夫孝如曾参,义不离亲一夕宿于外,足下安得使之之齐?廉如伯夷, 不取素准,污武王之义而不臣焉,辞孤竹之君,饿而死于首阳之山,廉如此者,何肯步行数千里,而事弱燕之 危主乎?信如尾生,期而不来,抱梁柱而死。信至如此,何肯扬燕、秦之威于齐而取大功哉?且夫信行者,所以 自为也,非所以为人也。皆自覆之术,非进取之道也。且夫三王代兴,五霸迭盛,皆不自覆也。君以自覆为可 乎?则齐不益于营丘,足下不逾楚境,不窥于边城之外,且臣有老母于周,离老母而事足下,去自覆之术,而 谋进取之道、 臣之趣固不与足下合者。足下皆自覆之君也,仆者进取之臣也,所谓以忠信得罪于君者也,且臣 之事足下,亢义益国,今乃得罪,臣恐天下后事足下者,莫敢自必也,且臣之说齐,曾不欺之也,使之说齐者, 莫如臣之言也,虽尧、舜之智,不敢取也”

(节选自《战国策 ·燕一》)

10.文中波浪线的部分有两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王A以B万C乘D下E之F尊G之H于I廷J示K天L下M与N小O人P群Q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部分的相关解说,不正确的项是()

A.迎臣于郊,状语后置。与《赤壁赋》中“月出于东山之上”文言句式一致。

B.曾参,孔子弟手,我们熟知的“杀彘教子”“曾母投杼”等成语与之相关。

C.焉,代词,他,指武王。与荀子劝学》中“风雨兴焉”中的“焉”相同。

D.盛,意思为国家兴盛。与《伶官传序》中“盛衰之理”的“盛”含义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人在燕王面前诋毁苏秦,燕王相信了这样的言论,于是当苏秦从齐国出使回来时,燕王没有给他准备居住的地方。

B.苏秦认为,人们讲信义道德是用来自我完善的,不是用来帮助他人的,是满足现状的办法,不是谋求进取的途径。

C.在苏秦看来,如果满足现状,那么齐国就不会进兵营丘,燕王也就不可能越过楚国边境,也不可能窥探边城之外。

D.苏秦在劝说齐王时虽然使用了欺诈的手段,但是相较于其他游说齐国的使者,并没有谁能比得上苏秦,做得更好。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今臣为足下使,利得十城,功存危燕。

②臣之趣固不与足下合者。

14.曾参、尾生和伯夷都具有高尚的操行,但苏秦却能辩证地看待三人,请你仿照例句的句式,概括苏秦如何

借助尾生和伯夷巧妙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例:如果苏秦如曾参般孝顺,那他就不会离开燕国出使齐国。

【答案】

10.涂FJ 两处,两处均涂准确

11.C

12.D

13.①现在我替您出使齐国,在利益方面收复十座城邑,在功劳方面使处在危亡之中的燕国存活了下来。

②我的志趣本来就不和您相同。

14.①如果苏秦如伯夷般廉洁,那他就不会侍奉弱小垂危的燕国。②如果苏秦如尾生般守信, 那他就不会前往齐国宣扬燕秦的威力。

【解析】

10.句意:大王以万乘之尊却非常谦恭地对待他,在朝廷上推崇他,但这是向天下人显示了自己与小人为伍啊。“王以万乘下之”中,“王”是句子的主语,“以万乘”是句子的状语,而“下”是名词作动词,表示谦卑地对待,而“之”则是“下”的宾语,因此应在“之”后(即“F”处)断开;

“尊之于廷”的主语是前文的“王”,“于廷”则是句子的后置状语,而“尊”是句子的谓语动词,“之”则是动词“尊”的宾语,因此应在“廷”后(即“J”处)断开;

“示天下与小人群也”中,省略了主语,“示”是句子的谓语动词,“天下”是“示”的宾语,而“与小人群也”则是句子的宾语补语,表示“示天下”的内容,因此中间不能断开。

11.A.“迎臣于郊”,状语后置句,应为“于郊迎臣”;“月出于东山之上”,状语后置句,应为“月于东山之上出”。句意:在郊外迎接我/月亮从东边山上升起来。C.“风雨兴焉”中的“焉”是兼词,不是代词。句意:认为周武王不义,不做他的臣下/风雨就从这里兴起了。

D.“盛”:都表示兴盛之意。句意:五霸相继兴盛/兴盛与衰亡的道理。

故答案为:C。

12.D.“虽然使用了欺诈的手段”错误。根据原文“曾不欺之也”,可知苏秦并没有使用欺诈的手段。故答案为:D。

13.得分点:

(1)“为”,替;“使”,出使;“存”,使……存,使动用法。(2)“趣”,志趣,目标;“固”,本来;“合”,相同。

14.题干中所给的例句“如果苏秦如曾参般孝顺,那他就不会离开燕国出使齐国”,提炼了原文中“且夫孝如曾参,义不离亲一夕宿于外,足下安得使之之齐?”的信息,并把反问句变成否定句的句式。根据原文“廉如伯夷,不取素准,污武王之义而不臣焉,辞孤竹之君,饿而死于首阳之山,廉如此者,何肯步行数千里,而事弱燕之危主乎?”可知,关键句是“廉如此者,何肯步行数千里,而事弱燕之危主乎?”而将之转换成否定句式,则可得:如果苏秦如伯夷般廉洁,那他就不会侍奉弱小垂危的燕国。

根据原文“信如尾生,期而不来,抱梁柱而死。信至如此,何肯扬燕、秦之威于齐而取大功哉?”可知,关键句是“信如尾生”和“何肯扬燕、秦之威于齐而取大功哉?” 而将之转换成否定句式,则可得:如果苏秦如尾生般守信,那他就不会前往齐国宣扬燕秦的威力。

【附参考译文】

有人对燕王毁谤苏秦说:“苏秦是天下最不讲信义的人。 大王以万乘之尊却非常谦恭地对待他,在朝廷上推崇他,但这是向天下人显示了自己与小人为伍啊”苏秦从齐国归来,燕王竟然不给他预备住处。 苏秦对燕王说: “我本是东周的一个平庸之辈,当初见大王时没有半点儿功劳,但大王到郊外去迎接我,使我 在朝廷上地位显赫。 现在我替您出使齐国,在利益方面收复十座城邑,在功劳方面使处在危亡之中的燕国存活了下来, 可是您却不再信任我, 一定是有人说我不守信义,在大王面前中伤我。其实,我不守信头,那倒是您 的福气,假使我像尾生那样讲信用,像伯夷那样廉洁,像曾参那样孝顺,具有这三种天下公认的高尚操行,来 为大王效命,是不是可以呢?”燕王说: “当然可以。”苏秦说: “如果真是这样,我也就不会来为大王服务 了。”苏秦说: “臣要像曾参一样孝顺,就不能离开父母在外面歇宿一夜,您又怎么能让他到齐国去呢?像伯 夷那样廉洁,不吃白食,认为周武王不义,不做他的臣下,又拒不接受孤竹国的君位,饿死在首阳山上,廉洁 到这种程度,又怎么肯步行几千里,而为弱小燕国的垂危君主服务呢?如果臣有尾生的信用,和女子约会在桥 下,那女子没来,直到水淹上身也不离开,最终抱着桥柱被淹死。讲信义到这种地步,怎么肯到齐国去宣扬燕 秦的威力,并取得巨大的功绩呢?再说讲信义道德的人,都是用来自我完善,不是用来帮助他人的。所以这都 是满足现状的办法,而不是谋求进取的途径,再说,三王交替兴起,五霸相继兴盛,他们都不满足现状。如果 满足现状是可以的,那么齐国就不会进兵营丘,您也不能越过楚国边境,不可能窥探边城之外了。况且我在周 地还有老母,离开老母来事奉您,抛开固步自封的做法,谋求进取的策略, 我的志趣本来就不和您相同,大王 是满足现状的君主,而我是谋求进取的臣子,这就是因为忠信而得罪于君主的原因啊。而且我事奉大王您,尽 量使信义崇高,国家获益,如今竟受罪责,我担心以后天下来事奉您的人,没有谁自信能够做到这样。况且我 劝说齐王,确实没用欺诈的手段。只不过游说齐国的其它使者,没有谁像我说得那么婉转变通,即使他们像尧、舜一样贤明,齐王也不肯采纳他们的话。”

关键词:文言文,阅读答案

用户评论
挥一挥手 不带走一片云彩
国学经典推荐

人有恶苏秦于燕王者阅读答案与翻译-《战国策·燕一》

古诗国学经典诗词名句成语诗人周易起名关于本站免责声明

Copyright © 2016-2023 Www.GuoXueMe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国学梦 版权所有

皖ICP备16011003号-2 皖公网安备 341602020023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