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国学经典

养育华夏儿女

成语“一目十行”出自哪里?又有什么典故呢?

作者:佚名 成语故事大全 来源:网络

【一目十行的成语出处】

梁书·简文帝纪》:“读书十行俱下。”

宋·刘克庄《杂记六言五首》诗:“五更三点待漏,一目十行读书。”

释义:意思是看书时同时可以看十行。形容看书非常快。

【一目十行的成语故事】

南朝梁武帝非常爱好文学,他的第三个儿子萧纲,从小聪明伶俐,四岁开始识字读书,到六岁时,已经会写文章了。

儿子这么好学,梁武帝当然很高兴。有一次,他特地把萧纲叫来要他做一篇文章,考考他。萧纲毫不怯场,不慌不忙地提笔就写。不一会儿,写成了一篇声韵和谐、辞藻华丽的骈文。梁武帝一看,不由喜上眉梢:“你这孩子呀,真是我们萧家的东阿王!”东阿王是三国时文学家曹植的封号,他以才思敏捷着称。随着年龄的增长,萧纲读的书越来越多,阅读的能力也越来越强,读书的速度惊人,能够“十行俱下”——一次就能读通十行的内容,而且记忆力超强。

萧纲的文才很好,但因为长期住在深官,不知民间的疾苦,所以他的诗,文字轻靡(mǐ)浓艳,被后人称为“宫体”。

二十八岁那年,萧纲被立为太子。公元549年,萧纲即位,这就是梁简文帝。可惜的是,两年之后,他就被叛军用毒酒害死了。

关键词:成语典故

用户评论
挥一挥手 不带走一片云彩
国学经典推荐

成语“一目十行”出自哪里?又有什么典故呢?

古诗国学经典诗词名句成语诗人周易起名关于本站免责声明

Copyright © 2016-2024 Www.GuoXueMe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国学梦 版权所有

桂ICP备202100183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