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三更半夜”一词,是夜已经很深了或者时间已经很晚了的意思。但在宋代,“三更半夜”一词却是源于两个人,一个是“陈三更”陈象舆,一个是“董半夜”董俨。他俩都是宋太宗时...
【成语】国人皆曰可杀 【注音】guó rén jiē yuē kě shā 【同韵词】恶语相加、败国丧家、引贼入家、大方之家、议论英发、噼噼啪啪、一触即发、七步八叉、妙笔生花、下马看花[1] 成语出处...
【成语】好船者溺,好骑者堕 【注音】hào chuán zhě nì,hào qí zhě duò 【释义】好:喜爱;溺:淹没。喜欢乘船的人往往会淹死,善于骑马的人往往会摔伤。比喻擅长某一技能的人,往往容易疏...
一丘之貉的意思: 一个土山里的貉。比喻彼此同是丑类,没有什么差别。贬义词。貉(hé):貉的别名称狸,在动物学分类上属哺乳纲、食肉目、犬科、貉属。它是东亚特有动物,主产中国、俄罗...
发 音:féng táng bái shǒu 释 义:汉朝冯唐身历三朝,到武帝时,举为贤良,但年事已高不能为官。感慨生不逢时或表示年寿老迈。同“冯唐易老”。 用 法:作宾语、定语;用于感慨人生 近义词...
左右逢源,亦作左右逢原。逢:遇到;源:水源。到处遇到充足的水源。原指学识广博,应付裕如。后也比喻做事得心应手,非常顺利。语出《孟子·离娄下》:“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
闭门思过,中国古代典故之一,出自东汉·班固《汉书·韩延寿传》:“因入卧传舍,闭閤思过。”后引用为成语。本义为关起门来思考自己的过错,比喻自我反省,改过自新。 成语典故 西汉...
【解释】 吃了别人一顿饭,就拿千金来报答。比喻受恩厚报。 【成语故事】 汉高祖刘邦身边有一员大将军名叫韩信。他出身贫困,父母早逝,每天靠讨饭过日子。 韩信没有别人可以依靠,只...
宋人有闵①其苗之不长②而揠③之者,芒芒然④归,谓⑤其人⑥曰:“今日病⑦矣!予⑧助苗长矣!”其子趋⑨而往⑩视之,苗则槁矣。 天下之无益⒂,而又害之。 (选自《孟子·公孙丑上》) 从...
中流击楫是什么意思? 这个成语出自《晋书·祖逖(tì)传》,比喻立志奋发图强。 公元308年,匈奴人刘渊称帝,建立汉国。公元316年,刘渊的儿子刘聪攻下长安。西晋王朝维持了五十二年,终...
打草惊蛇,现代汉语成语,出自宋·郑文宝《南唐近事》:“王鲁为当涂宰,颇以资产为务,会部民连状诉主簿贪贿于县尹。鲁乃判曰:汝虽打草,吾已惊蛇。打草惊蛇,三十六计之一,作为谋...
人们经常用“雪中送炭”来形容一个人遇到困难时,他人给予的最急需的帮助。那么,这个典故的由来是怎样的呢?是谁最先“雪中送炭”的呢? “雪中送炭”的由来,和中国中古时期气候的变...
梁上君子出自《后汉书·陈寔传》,比喻小偷,现在有时也指脱离实际、脱离群众的人。 梁:房梁。躲在梁上的君子。窃贼的代称。指脱离实际、脱离群众的人。 原文 梁上君子寔在乡闾,平心...
成语来源 《庄子集释》卷五下〈外篇·天运〉 故夫三皇、五帝之礼义法度,不矜于同而矜于治。故譬三皇、五帝之礼义法度,其犹柤梨橘柚邪!其味相反,而皆可于口。故礼义法度者,应时而变...
成语出处 元·无名氏《鸳鸯被》第四折:“好也,你两个官官相为我死也!” 成语典故 从前,曹州地方有一个名叫于朝东的人,他曾经得罪了强盗,所以强盗一直想借机报复。 果真一天,强盗...
从前有两个仙人,一个叫王远,一个叫麻姑。一次,他们相约到蔡经家去饮酒。 到了约定的那天,王远在一批乘坐麒麟的吹鼓手和侍从的簇拥下,坐在五条龙拉的车上,前往蔡经家。但见他戴...
【解 释】 一只手把天遮住。形容依仗权势,玩弄手段,蒙蔽群众。 【出 处】 唐·曹邺《读李斯传》诗:“难将一人手,掩得天下目。” 一手遮天,意指倚仗权势,玩弄手段,瞒上欺下。出自...
成语解释: 楚国有一个人,家境贫寒,穷困潦倒。他读了《淮南子》,看到书上有这样的记载:螳螂在捕蝉时用树叶遮住自己的身体,其它小昆虫就看不见它,(要是有人能得到那片树叶)就能...
成语来源: 朝三暮四,源于庄周《庄子·齐物论》原比喻聪明的人善于使用手段,愚笨的人不善于辨别事情,后来比喻反复无常。 成语意思: 宋国有一个很喜欢饲养猴子的老头。他家养了一大...
一字之师的主人公-郑谷 郑谷(约851~910)唐朝末期著名诗人。字守愚,汉族,江西宜春市袁州区人。僖宗时进士,官都官郎中,人称郑都官。又以《鹧鸪诗》得名,人称郑鹧鸪。其诗多写景咏物...
网开一面的主人公-商汤 商汤(?-前1588),子姓,名履,河南商丘人,庙号太祖,为商太祖。商朝的创建者,前1617-前1588年在位,在位30年,其中17年为夏朝商国诸侯,13年为商朝国王。今人多称商...
暗度陈仓的主人公-韩信 韩信(约前231-前196),淮阴(今江苏淮安)人,西汉开国功臣,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军事家,“汉初三杰”之一。曾先后为齐王、楚王,后贬为淮阴侯。为汉朝的天下立下赫赫...
对牛弹琴的主人公-公明仪 公明仪自幼有音乐天赋,平日拿筷子敲碗,音调铿锵殊妙。然而家境贪寒,买乐器不起,只好跳踢踏舞,人却以为他疯了。后有宫庭乐师弥留之际,以为孺子可教,将...
手不释卷的主人公—吕蒙 吕蒙,字子明,汝南富陂人,三国时东吴名将。少年时依附姊夫邓当,随孙策为将。以胆气称,累封别部司马。孙权统事后,渐受重用,从破黄祖作先登,封横野中郎...
烛影斧声,也称斧声烛影,是指宋太祖赵匡胤暴死,宋太宗赵光义即位之间所发生的一个谜案。由于赵匡胤并没有按照传统习惯将皇位传给自己的儿子,而是传给了弟弟赵光义,后世因此怀疑...
不学无术最早出自于班固《汉书·霍光传》:“然光不学亡术,暗于大理。亡音无。学,五经之学。术音述,古籍多通假,术即述,说的是霍光没有经学根底,故而不明大道理。出处为孔子“信...
在中国成语大词典中,“不三不四”的解释是“形容不正派,不像样子”可是,中国的数字不只三和四,十个数字中为啥偏偏说“不三不四”而不说“不一不二”或“不五不六”、 “不七不八...
一不做,二不休( yī bū zuò,èr bù xiū ) 解 释: 要么不做,做了就索性做到底。指事情既然做了开头,就索性做到底。 我们经常可以接触到“一不做二不休”这个词,其意是:不做则已,做了...
成语解释:杀鸡给猴子看。比喻用惩罚一个人的办法来警告别的人。 “杀鸡儆猴”说的是杀掉鸡来吓唬猴子,比喻惩戒一个以警戒其余。在耍猴人看来杀掉鸡的成本远远低于杀掉猴子的成本,...
成语,语出《战国策》的名篇《冯谖客孟尝君》。冯谖说:“狡兔三窟,仅得免其死耳。今有一窟,未得高枕而卧也。”意思是狡兔三窟才免去死亡危险,你只有一处安身之所,不能高枕无忧...
成语纸上谈兵,经常用于形容长平之战失利的赵括。据《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后来他接替廉颇成为赵将...
出处 《晋书·谢安传》:“谢安少年既有名声,屡次征辟皆不就,隐居会稽东山,年逾四十复出为桓温司马,累迁中书、司徒等要职,晋室赖以转危为安。” 典故 公元383年八月,苻坚亲自带领...
唐·柳宗元《〈杨评事文集〉后序》:“其余各探一隅,相与背驰于道者,其去弥远。” 典故:战国时代,魏国的臣子季梁,奉命出使到外国,可是他在路途中听到魏王准备要攻打赵国邯郸的...
“八斗”是南朝诗人谢灵运称颂三国魏诗人曹植时用的比喻。他说:“天下才共一石,曹子建(曹植)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后来人们便把“才高八斗”这个成语比喻文才高超的...
楚河汉界是历史典故,秦末楚汉争霸时期,公元前205年夏,项羽在彭城(今徐州)大败汉军,刘邦退到黄河南岸重镇荥阳,楚军乘胜追击,在荥阳一带互相攻伐长达两年之久。 公元前204年楚军包...
【解 释】 又作“高飞远走”指像野兽远远跑掉,像鸟儿高高飞走。比喻人跑到很远的地方去。多指摆脱困境去寻找出路。 【出 处】 《后汉书·卓茂传》:“汝独不欲修之,宁能高飞远走,不...
事半功倍,意为只用一半的功夫,而收到加倍的功效。形容用力小而收效大。出自先秦·孟轲《孟子·公孙丑上》:“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
三十六计中的声东击西在现实生活中被提及的频率非常高,它以假动作欺敌,掩护主力在第一时间击其要害。声言出东,其实击西。声东击西之计,虽然早已被历代军事家熟知,所以使用时必...
水滴石穿一词出自《汉书·枚乘传》:“泰山之霤穿石,单极之绠断干。水非石之钻,索非木之锯,渐靡使之然也。”指水不停地滴,石头也能被滴穿。比喻做事情只要有恒心,不断努力,就会...
成语故事 吴起是卫国人,善于用兵。曾经向曾子求学,奉事鲁国国君。齐国的军队攻打鲁国,鲁君想任用吴起为将军,而吴起娶的妻子却是齐国人,因而鲁君怀疑他。当时,吴起一心想成名,...
画蛇添足,语出《战国策·齐策二》:“楚有祠者,赐其舍人卮酒,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
合:聚合;众;许多人。比喻临时杂凑的、毫无组织纪律的一群人。 【出处】管仲《管子》:“乌合之众,初虽有欢,后必相吐,虽善不亲也。” 《后汉书·耿弇传》:“归发突骑以辚乌合之众...
成语典故来源 子张去拜见鲁哀公,过了七天鲁哀公仍不理他。他就叫仆人去,说:“传说你喜欢人才,因此不怕路远从千里之外过来,冒着风雪尘沙,不敢休息而来拜见你。 结果过了七天你都...
无中生有的意思很明确,基本意思还是虚虚实实。孙子兵法说过有则示其无,无则是其有。 【解释】 道家认为自然界的物质来自视而不见的空间;把本来不存在的事说成确有其事 【引证解释】...
典故一 唐朝唐文宗时,大书法家柳公权忠良耿直,能言善谏,官职担任工部侍郎。当时有个叫郭宁的官员把两个女儿送进宫中,于是皇帝就派郭宁到邮宁(现陕西邮县)做官,人们对这件事议论...
战国时,赵国、燕国都不是实力很强的国家,然而赵惠文王无视对赵、燕两国虎视眈眈的强大的秦国,打算出兵攻打燕国。 为了避免一场国破家亡的战乱,燕国的苏代跑到赵国去求见赵惠文王...
七步之才的主人公-曹植 曹植(192-232),字子建,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三国时期曹魏诗人、文学家,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他是魏武帝曹操之子,魏文帝曹丕之弟,生前曾为陈王,去世后...
不拘小节的主人公-虞延 虞延少为亭长,时王莽贵人魏氏宾客放从,延率吏卒突入其家捕之,以此见怨,故位不升。王莽末,天下大乱,延常婴甲胄,拥卫亲族,扌干御钞盗,赖其全者甚众。建...
临渴掘井的来源 春秋时期,鲁昭公因年轻幼稚,听信谗言,激怒了季氏、叔孙氏、孟氏三大家族,三大家族联合起来率兵攻打昭公,昭公因此而出逃到齐国。 齐景公热情地招待了昭公,并愿奉...
目不窥园的主人公-董仲舒 【董仲舒】是西汉一位与时俱进的思想家,儒学家,西汉时期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和今文经学大师。汉景帝时任博士,讲授《公羊春秋》。他把儒家的伦理思想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