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恭尹③
山木萧萧风又吹,两崖波浪至今悲。
一声望帝啼荒殿,十载愁人来古祠。
海水有门分上下,江山无地限华夷。
停舟我亦艰难日,畏向苍苔读旧碑。
[注]①崖门:即崖门山,在广东南海中。南宋与蒙古最后一次大决战——崖山海战发生在此。此战后,南宋灭亡,中原王朝第一次沦为北方游牧民族统治。②三忠祠:为纪念民族英雄文天祥、陆秀夫和张世杰所建祠堂。③陈恭尹:其父陈邦彦为明末抗清志士,兵败被俘,被清军寸磔于市,全家除陈恭尹侥幸逃走外均同时遇难。他作此诗时明朝灭亡已十年。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登上崖门山,凭吊宋末三位英烈。听到萧萧的风声,看见两崖的波浪,用“至今悲”点明诗人不仅在吊古,更是在伤今。
B.三忠祠荒凉的大殿上,传来杜鹃啼叫,令诗人想起典故中的亡国哀思,因而悲不自胜,理解了那些愁苦之人流连此地的初衷。
C.在海港入口处尚有上、下海门之别,锦绣河山被异族占领,无法分别华、夷的界限,表现了诗人对清统治者的极大义愤。
D.诗人借凭吊抗元忠烈,抒写亡国之痛,实际上是对抗清英烈的深切悼念,并自明志节。诗中情景交融,风格沉郁豪宕。
15、诗人为什么在结尾说“畏向苍苔读旧碑”?请结合全诗具体分析。
答
14、B.“理解了愁苦的人流连此地的初衷”是对文本的误读。“愁人”是指诗人自己,是为故国忧愁的人。
15、①山河被异族占领,诗人来到此地“读旧碑”,引发亡国之痛。②由三忠祠的荒芜而引发的对人们遗忘先贤忠烈的担忧。③对三位英烈以身殉国的敬意及自己未能像三位英烈那样舍身明志,仍苟活于世深感不安、愧疚。④时局险厄,清统治者对反清势力的扼杀。
关键词:阅读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