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国学经典

养育华夏儿女

文段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文段二:定公十年春,及齐平阅读答案与翻译

作者:佚名 古诗词考题 来源:网络

文段一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节选自《礼记·大学》)

文段二

定公十年春,及齐平。夏,齐大夫黎鉏言于景公曰:“鲁用孔丘,其势危齐。”乃使使告鲁为好会,会于夹谷。鲁定公且以乘车好往。孔子摄相事,曰:“臣闻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事者必有文备。古者诸侯出疆,必具官以从。请具左右司马。”定公曰:“诺。”具左右司马会齐侯夹谷为坛位土阶三等以会遇之礼相见揖让而登。献酬之礼毕,齐有司趋而进曰:“请奏四方之乐。”景公曰:“诺。”于是旍旄羽祓矛戟剑拨鼓噪而至。孔子趋而进,历阶而登,不尽一等,举袂而言曰:“吾两君为好会,夷狄之乐何为于此!请命有司!”有司却之,不去,则左右视晏子与景公。景公心怍,麾而去之。有顷,齐有司趋而进曰:“请奏宫中之乐。”景公曰:“诺。”优倡侏儒为戏而前。孔子趋而进,历阶而登,不尽一等,曰:“匹夫而营惑诸侯者罪当诛!请命有司!”有司加法焉,手足异处。景公惧而动,知义不若,归而大恐,告其群臣曰:“鲁以君子之道辅其君,而子独以夷狱之道教寡人,使得罪于鲁君,为之奈何?”有司进对曰:“君子有过则谢以质,小人有过则谢以文。君若悼之,则谢以质。”于是齐侯乃归所侵鲁之郓、汶阳、龟阴之田以谢过。

定公十三年夏,孔子言于定公曰:“臣无藏甲,大夫毋百雉之城。”使仲由为季氏宰,将堕三都。于是叔孙氏先堕郈。季氏将堕费,公山不狃、叔孙辄率费人袭鲁。公与三子入于季氏之宫,登武子之台。费人攻之,弗克,入及公侧。孔子命申句须、乐颀下伐之,费人北。国人追之,败诸姑蔑。二子奔齐,遂堕费。将堕成,公敛处父谓孟孙曰:“堕成,齐人必至于北门。且成,孟氏之保鄣,无成是无孟氏也。我将弗堕。”十二月,公围成,弗克。

定公十四年,孔子年五十六,由大司寇行摄相事,有喜色。门人曰:“闻君子祸至不惧,福至不喜。”孔子曰:“有是言也。不曰‘乐其以贵下人’乎?”于是诛鲁大夫乱政者少正卯。与闻国政三月,粥羔豚者弗饰贾;男女行者别于涂;涂不拾遗;四方之客至乎邑者不求有司,皆予之以归。

(节选自《孔子世家》)

10. 下列对文中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具左右司马/会齐侯夹谷/为坛位/土阶三等/以会遇之礼相见/揖让而登

B. 具左右/司马会齐侯/夹谷为坛位/土阶三等/以会遇之礼相见/揖让而登

C. 具左右司马/会齐侯/夹谷为坛位/土阶三等/以会遇之礼相见/揖让而登

D. 具左右/司马会齐侯夹谷/为坛位/土阶三等/以会遇之礼相见/揖让而登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大学,与小学相对的大人之学,古代男子十五岁后可进入大学,开始学习穷理、正心、修身、治人的学问。

B. 旍旄,帝王所执之物,旍,竿头缀牦牛尾,下有五彩羽毛,用以指挥或开道,旄,用牦牛尾做竿饰的旗子。

C. 夷狄,指东夷和北狄,此处以夷狄代指中土以外的四方各族,四方各族是东夷、西戎、南蛮和北狄的合称。

D. 摄,暂代官职,中国古代官员任用类别之一,可用于长官兼理部属职责,也可用于低级官员代行较高职权。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段一运用了正反相成的推演逻辑,先以学习者为主语,明确各条目的先后次序,后以学习对象为主语,由近及远、从内到外地“正叙”,突出结果的水到渠成。

B. 文段二以时间为线索,选取了孔子在鲁国为政期间的齐鲁会盟收复失地、堕三都、治理鲁国井井有条三件大事,突出了孔子非凡的政治眼光以及高超的为政才能。

C. 齐鲁会盟时,孔子因急于维护国君的利益而出现有违周礼的言行,如“历阶而登,不尽一等”,可见对孔子维护周礼的理解要结合实际情况来分析,不可一概而论。

D. 鲁定公积极推行孔子“堕三都”的政策,打算拆毁季孙、叔孙、孟孙三家封邑的城墙,但在实际推行中,受到了叔孙辄、公山不狃、公敛处父等人的武力阻挠。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2)君子有过则谢以质,小人有过则谢以文。君若悼之,则谢以质。

14. 孔子的言行是如何体现“明明德”的?请结合材料作简要分析。

【答案】

10. A 11. B 12. C

13. ①上至天子下至平民百姓,一律(一概)把修养自身的品德作为根本。

②君子有了过错就用实际行动来向人家道歉认错,小人有了过错就用花言巧语来谢罪。您如果恐惧(担心),就用具体行动来表示道歉吧。

14. ①孔子“闻祸不惧,福至不喜”“乐其以贵下人”,体现了孔子能够端正自己的心思(即正心),为人正直,彰显美好的德行。

②孔子无论是接见外交使节还是平时的言行举止都能做到守礼(以周礼严格要求自己),体现其修养自身,彰显美好的德行。

③孔子积极投身国家建设,将自身对礼的追求推而广之,其在暂代相事时以君子之道辅鲁君、维护国家尊严不受辱、削弱臣子权力堕三都都能体现孔子治国的进取之心,彰显美好品德。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就带了左右司马一道去,定公在夹谷与齐侯相会,在那里修筑了盟坛,坛上备好席位,设置了三级登坛的台阶,用国君相遇的简略的礼节相见,拱手揖让登坛。

“左右司马”为专有名词,故不断开,排除BD;

“会齐侯夹谷”为状语后置句,应为“(于)夹谷会齐侯”,中间不断开,排除C。

故选A。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化常识的能力。

B.“帝王所执之物”错误,齐景公说好的之后,齐国的乐队“旍旄羽祓矛戟剑拨鼓噪而至”,可知,於旄是舞者所持之物,而非君主所持之舞。

故选B。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 “孔子因急于维护国君利益而出现有违周礼的言行……可见对孔子维护周礼的理解要结合实际情况来分析,不可一概而论”错误,“历阶而登,不尽一等”的意思是孔子一阶一阶地登上台子,差一级没有登上去。鲁国国君和齐国国君在台上会晤,作为臣子的孔子登台阶时留空一阶表示臣子的地位低于君主,不登最后一阶恰恰是对周礼的维护。

故选C。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庶人”,平民百姓;“壹是”,一律,一概;“以……为”,把……当作。

(2)“质”,实际行动;“文”,花言巧语;“谢之以质”“谢之以文”,状语后置;“悼”,恐惧,害怕。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从选段材料来看,孔子的言行体现其在“正心”“修身”“治国”等三方面的作为。

通过门人的话“闻君子祸至不惧,福至不喜”以及孔子的回答“有是言也。不曰‘乐其以贵下人’乎?”可知,孔子“闻祸不惧,福至不喜”“乐其以贵下人”,体现了孔子能够端正自己的心思(即正心),为人正直,彰显美好的德行。

根据“孔子趋而进,历阶而登,不尽一等”“吾两君为好会,夷狄之乐何为于此!请命有司!”“‘臣无藏甲,大夫毋百雉之城。’使仲由为季氏宰,将堕三都”等可知,孔子无论是接见外交使节还是平时的言行举止都能做到守礼(以周礼严格要求自己),体现其修养自身,彰显美好的德行。

根据“孔子摄相事,曰:‘臣闻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事者必有文备。古者诸侯出疆,必具官以从。请具左右司马。’”“吾两君为好会,夷狄之乐何为于此!请命有司!”“匹夫而营惑诸侯者罪当诛!请命有司!”“‘臣无藏甲,大夫毋百雉之城。’使仲由为季氏宰,将堕三都”可知,孔子在暂代相事时以君子之道辅鲁君、维护国家尊严不受辱、削弱臣子权力堕三都都能体现孔子治国的进取之心,彰显美好品德。

参考译文:

文段一

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祥;思虑周祥才能够有所收获。每样东西都有根本有枝未,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 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后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上自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

文段二

鲁定公十年(前500)的春天,鲁国与齐国和解。到了夏天,齐国大夫黎鉏对齐景公说:“鲁国起用了孔丘,这个形势一定会危及齐国。”于是齐景公就派使者告诉鲁国,说要与鲁定公行友好会晤,约定会晤的地点在夹谷。鲁定公将乘坐乘车毫无戒备地前往。孔子代行司仪职责,他对定公说:“我听说办理非军事方面的事情必须要有武装准备,办理武事也必须有外交配合。从前诸侯离开了自己的疆界,一定要配备相应的官员随从。请求您安排左右司马一起去。”定公说:“好的。”就带了左右司马一道去,定公在夹谷与齐侯相会,在那里修筑了盟坛,坛上备好席位,设置了三级登坛的台阶,用国君相遇的简略的礼节相见,拱手揖让登坛。彼此馈赠应酬的仪式行过之后,齐国管事的官员快步上前请示说:“请开始演奏四方各族的舞乐。”齐景公说:“好的。”于是齐国的乐队以旌旗为先导,有的头戴羽冠,身披皮衣,有的手执矛、戟、剑、循等武器也跟着上台了,喧闹着一涌而上。孔子见状赶忙跑过来,一步一阶快步登台,还差一级台阶时,便扬起衣袖一挥,说道:“我们两国国君为和好而来相会,为什么在这里演奏夷狄的舞乐,请命令管事官员叫他们下去!”主管官员叫乐队退下,他们却不肯动,左右看看晏婴与齐景公的眼色。齐景公心里很惭愧,挥手叫乐队退下去。过了一会儿,齐国的管事官员又跑来说道:“请演奏宫中的乐曲。”景公说:“好的。”于是一些歌舞杂技艺人和身材矮小的侏儒都前来表演了。孔子看了又急跑过来。一步一阶往台上走,最后一阶还没有迈上就说:“普通人敢来胡闹迷惑诸侯,论罪当杀!请命令主事官员去执行!”于是主事官员依法将他们处以腰斩,叫他们手足异处。齐景公大为恐惧,深深触动,知道自己道理上不如他,回国之后很是慌恐,告诉他的大臣们说:“鲁国是用君子的道理来辅佐他们的国君,而你们却仅拿夷狄的办法教我,使我得罪了鲁国国君,这该怎办呢?主管官员上前回答说:“君子有了过错,就用实际行动来向人家道歉认错;小人有了过错,就用花言巧语来谢罪。您如果恐惧(担心),就用具体行动来表示道歉吧。”于是齐景公就退还了从前所侵夺的鲁国郓、汶阳、龟阴的土地,以此来向鲁国道歉并悔过。

鲁定公十三年(前497)的夏天,孔子对定公说:“臣下的家中不能收藏武器,大夫的封邑不能筑起高一丈长三百丈的城墙。”于是就派仲由去担任季氏的管家,打算拆毁季孙、孟孙、叔孙三家封邑的城墙。这时,叔孙氏首先把后邑的城墙拆了。季孙氏也准备拆掉费邑的城墙,公山不狃和叔孙辄就带领费邑人袭击鲁国国都。鲁定公和季孙斯、叔孙州仇、仲孙何忌进入季氏宅第,登上季武子台。费邑人攻打季氏宅第,没有成功,但有的人已经突入鲁定公所登高坛的近侧。孔子命令申句须、乐颀下台来攻打他们,费邑人失败逃走,鲁国人乘胜追击,在姑蔑把他们彻底击溃。公山不狃、叔孙辄两人逃到了齐国,费邑的城墙终于被拆毁了。接着准备拆成城,孟孙氏的家臣公敛处父告诉孟孙说:“拆除了成邑的城墙,齐国人必将进逼到我们的北大门。并且成城是孟氏的屏障,没有成城也就等于没有孟氏。我不打算拆毁。”十二月,鲁定公率兵包围了成城,没有攻下来。

鲁定公十四年(前496), 孔子五十六岁,他由大司寇暂代国相职务,脸上露出喜悦神色。他的弟子说:“听说君子大祸临头不恐惧,大福到来也不喜形于色。”孔子说:“有这句话,但不是还有一句以身居高位而礼贤下士为乐的话吗?”于是就诛杀了扰乱国政的鲁国大夫少正卯。孔子参与国政三个月,贩卖羊、猪的商人就不敢漫天要价了;男女行人都分开走路;掉在路上的东西也没人捡走;四方的旅客来到鲁国的城邑用不着向官员们求情,都能得到满意的照顾(都会使他们各得所需而归)。

关键词:文言文,阅读答案

相关阅读
你可能喜欢
用户评论
挥一挥手 不带走一片云彩
国学经典推荐

文段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文段二:定公十年春,及齐平阅读答案与翻译

古诗国学经典诗词名句成语诗人周易起名关于本站免责声明

Copyright © 2016-2024 Www.GuoXueMe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国学梦 版权所有

桂ICP备202100183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