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的祛魅与艺术理论的重构/南京大学艺术理论文丛
作者: 周计武 著;周宪编;赵奎英编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9-01
版次: 1
ISBN: 9787301301180
定价: 65.00
装帧: 平装
开本: 16开
纸张: 胶版纸
页数: 334页
字数: 248千字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丛书: 南京大学艺术理论文丛
分类: 国学古籍>综合性图书
内容简介:
《艺术的祛魅与艺术理论的重构/南京大学艺术理论文丛》在现代性语境中以观念史的方式探讨了现代主义、先锋派、后现代主义、当代艺术等艺术思潮,辨析了艺术的自主性、纯粹性、新之崇拜、形式的非人化、艺术的先锋性与当代性等现代艺术观念,以及艺术“祛魅”论、艺术体制论、现代主义终结论等前沿话题。《艺术的祛魅与艺术理论的重构/南京大学艺术理论文丛》内容包括导言、正文和结语。导言从话语理论的视角,在艺术思想史的视野中,回应了“不是艺术的艺术品”难题,揭示了艺术的古典话语、现代话语与当代话语之间的差异性。正文第一部分集中讨论了艺术“祛魅”的现代性文化逻辑,尤其是现代艺术观念转型的深层动因、症候及其形式特征。第二部分主要分析了现代艺术观念的生产与再生产,现代艺术范式的内在张力,先锋派的文化悖论。第三部分在后现代转向的学术视野中,辨析了艺术的危机及其深层次的社会根源,重点讨论了先锋精神的衰落、美学阐释的困境与当代美学价值的危机。第四部分深描了当代艺术在理论旅行中的语境错位,考察了中国当代先锋艺术的运作机制、形象类型及其表征模式。在结语部分,《艺术的祛魅与艺术理论的重构/南京大学艺术理论文丛》在西方艺术史的叙事逻辑之中,进一步探讨了当代艺术的表征策略与话语范式。《艺术的祛魅与艺术理论的重构/南京大学艺术理论文丛》系统反思了艺术终结之后的艺术表意策略、形式实验与美学阐释的危机,旨在重构具有中国人文底蕴的艺术理论体系。
作者简介:
周计武,南京大学艺术研究院副教授,文学博士,人文社会科学不错研究院兼职研究员。研究方向为西方艺术理论、美学与文化研究。先后在《文艺研究》《文艺理论研究》等CSSCI期刊发表论文四十多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2项,出版专 著《艺术终结的现代性反思》(2011)1部,译 著《艺术与社会理论——美学中的社会学论争》(2010)、《美学导论:一种分析方法》(2017)2部,编 著3部。
目录:
总序
导言不是艺术的艺术品——回应杜尚的难题
一艺术与物
二专 注与剧场性
三艺术之名与艺术界
四问题与方法
第一部分艺术的祛魅
第一章 世界的祛魅与艺术的危机
一艺术的现代性诊断
二艺术形式的非人化
三艺术合法化的危机
第二章 艺术的解体与和解
一从诗到散文
二辩证的想象
三艺术的和解
第三章 形象的祛魅与经验的重构
一形象的魔力:光韵
二光韵的消散:祛魅
三拯救性批判:讽喻
第二部分现代艺术的张力
第四章 艺术话语的范式转型
一线性的进步观与永恒的现时体验
二理性的压抑与感性的碎片
三审美自主性与无用之用
四古典、现代与后现代
第五章 现代艺术观念的生产与消解
一艺术家的传奇:使命体制与天才观念
二形式的救赎:纯粹与绝对
三趣味的区隔:艺术消费与文化资本
第六章 现代艺术的创作机制与信仰的再生产
一从美学判断到社会学分析
二艺术界:分工与合作
三合作机制:惯例与共识
四艺术家的名声:信仰的生产与再生产
第七章 先锋艺术的“雅努斯面孔”
一先锋与隐喻:审美的政治化
二先锋与传统:创造性的破坏
三先锋与庸俗:俗套的发明
第三部分后现代转向
第八章 范式转型与先锋精神的衰落
一历史先锋派、后现代主义与先锋精神
二、艺术体制的后现代转型
三、表意实践模式的转变
第九章 当代艺术及其美学阐释的危机
一当代艺术之争
二当代艺术的合法性
三合法性的危机
四美学的重构
第十章当代美学的价值危机及其重建
一为消费而审美:商品美学
二艺术化生存:批判美学
三认识论的审美化:超越美学
第四部分当代艺术在中国
第十一章当代艺术的观念旅行与身份建构
一当代艺术观念的发明
二当代艺术语境的错位
三中国符号与中国性
四身份想象与多元的他者
第十二章当代艺术生态的社会转型
一当代艺术的历史分期
二当代艺术的体制转型
三当代艺术的群落演变
四艺术真实的重构
第十三章视觉文化视野中的当代先锋艺术
一何谓当代先锋艺术
二先锋性与当代性
三形象的凡俗化
四表征的反讽化
结语破框而出的当代艺术与艺术批评
一当代艺术的表征策略
二加框与去框
三艺术边界的消失
四余论
参考文献
后记
关键词:国学子部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