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国学经典

养育华夏儿女

东洲草堂金石跋 郑斋金石题跋记([清]何绍基、[清]沈树镛 著)简介、价格

作者:佚名 国学子部书籍 来源:网络

东洲草堂金石跋 郑斋金石题跋记

东洲草堂金石跋 郑斋金石题跋记

作者: [清] 何绍基 著; [清] 沈树镛 著

出版社: 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2-11

版次: 1

ISBN: 9787534033056

定价: 42.00

装帧: 精装

开本: 32开

纸张: 胶版纸

页数: 260页

字数: 95千字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丛书: 中国艺术文献丛刊

分类: 国学古籍>文学

内容简介:

“金石”原指金属和美石。又指古代镌刻文字以颂功纪事的钟鼎彝器、碑碣石刻之属。此类钟鼎、丰碑年代久远,稀如星凤,且不易移动,为了更好地保存、研究、学习上面的文字,人们便采用摹搨的方式将这些文字保存在拓片上。而书写在这类拓片上的题跋,便称作金石题跋。最初,写在书籍、字、碑帖等前面的文字称为“题”,写在后面的文字称为“跋”,后来统称“题跋”,内容多为品评、鉴赏、考订、记事之类。明徐师曾《文体明辨序说》云:“题跋者,简编之后语也。凡经传子史诗文图书之类,前有序引,后有后序,可谓尽矣。其后览者,或因人之请求,或因感而有得,则复撰词以缀于末简,而总谓之题跋。”题跋的内容、形式与作品互相联系、互相增益,以致成为作品不可忽略的一部分。根据不同的情况,题跋可以区分为若干类型:创作者本人所题,称为本人题跋;他人所题,称为他人题跋,其中又可分为创作者同时代人之题跋,以及后人之题跋。按此标准而言,《东洲草堂金石跋》与《郑斋金石题跋记》中的篇章均属于后人题跋。其内容多叙述金石拓片之来由、鉴赏评价、甄别真伪、考订讹缺、表述观感或兼论刻工模本品质等等。

作者简介:

何紹基(1799~1873),字子貞,號東洲居士,晚號蝯叟,湖南道州(今道縣)人,晚清詩人、畫家、書法家。書法初學顏真卿,又融漢魏而自成一家,尤工草書。通經史、律算,精小學、金石碑版。曾據《大戴記》考證《禮經》。 著有《東洲草堂詩文鈔》、《惜道味齋經說》、《說文段 注駁正》等。何紹基之父何淩漢是知名的藏書家,曾任戶部尚書。何紹基兄弟四人均習文善書,人稱“何氏四傑”。何氏幼年家境貧寒,隨母就食外家。八歲隨母入京,早年是阮元、程恩澤的門生。十八歲應京兆試,取誊錄。道光十一年(1831)取優貢生。道光十五年(1835)中舉人,次年中進士,授翰林院編修。歷任文淵閣校理、國史館提調等職,充福建、貴州、廣東鄉試主考官。咸豐二年(1852)任四川學政,次年即因條陳時務得罪權貴,受讒言而降官調職。遂乃辭官去職,創立草堂書院,講學授徒。咸豐六年(1856)赴濟南,主講山東濼源書院。講學之餘,遍遊當地山水,留下大量詩句。咸豐十年(1860),受長沙城南書院之邀前赴講學。晚年主持蘇州、揚州書局,校刊《十三經 注疏》,主講浙江孝廉堂,往來吳越間,教授生徒。生平豪飲健遊,多歷勝地,賦詩論道,拓碑訪古。同治十二年(1873),在蘇州病逝,葬於長沙南郊。何氏以書法名世,各體書熔鑄古人,別出一格,被譽為清代第一人。其書法四體皆工,大小兼能。草書尤其所長,融篆、隸於一爐,駿發雄矯,面貌獨具。楷書稟顏體之寬博,摻以北碑剛健莊嚴之格,筆劃之間氣韻不凡。小楷兼取晉代書律,筆意含蘊。其篆書中鋒用筆,融以隸筆,又挾行草筆勢,自成一體。其作品,早年悠遊於顏真卿、李邕、王羲之和北朝碑刻之間,秀潤暢達、清剛蘊藉;中年博采南北朝書,筆意縱逸超邁、剛健老成,時運顫筆,醇厚有味;晚年雖患眼疾,但書法已臻至境,純然以意為之,筆輕墨燥,每有意在筆先之妙。喜以篆隸之法寫蘭竹石, 著墨不多而神氣盎然。時作山水,取境荒寒,又不屑刻畫形似,隨意揮灑,深得石濤晚年神韻。畫必長題,多有佳句,興至而為,不惟輕作,且動輒自毀之,故流傳甚少。偶亦刻印,得生簡之意趣。何紹基博學多才,尤工於詩。作為宋詩派之重要宣導者,其論詩主張“人與文一”、“先學為人”(《使黔草自序》),須要“說自家的話”(《與汪菊士論詩》),直抒性靈。師法李、杜、韓、蘇諸大家,不名一體。其詩隨境而發,顯得誠懇真摯。就其傳世的作品而言,雖不乏譏諷時政之作,然其天情拘檢,每每留心於“溫柔敦厚”的詩教傳統。自謂不喜“一切豪誕語、牢騷語、綺豔語、疵貶語”(《東洲草堂詩鈔自序》),所作大多為登臨唱和、書畫題跋及抒寫個人生活之篇章。山水詩頗能以平實自然之筆調摹景體物,亦有風味。沈樹鏞(1832~1873),字均初,一字韻初,號鄭齋,川沙城廂(今浦東新區川沙鎮)人,晚清碑帖學家、書畫鑒賞家、文物圖書收藏家。咸豐九年(1859)中舉,官至內閣中書。沈氏博學能文,工書善畫,唯所作無多,難得一見,尤精碑帖考訂。其少年時代即鍾情於歷代碑刻。同治二年(1863)獲黃小松原藏宋拓《熹平石經》,中有《尚書•盤庚》篇五行、《論語•為政》篇八行、《堯曰》篇四行,計一百二十七字,名流翁方綱、王念孫等均有跋語。不久,又獲孫承澤研山齋藏《熹平石經》殘字,一時各地名士紛紛為之題詠、考證,何紹基、趙之謙等人均有題記,沈氏遂將其書齋命名曰“漢石經室”。其所藏畫卷,精品亦眾。如五代董源《夏山圖》、宋李成《晴巒蕭寺圖》,董其昌之書畫尤多。同治十二年(1873)病逝於吳門,俞樾挽聯曰:“一載臥沉疴,李賀床頭呼阿奶;十年向奇字,楊雲門下失侯芭。”沈氏生平收藏書畫、秘笈、金石甚豐,“清咸、同間為江南第一”(《鄭齋金石題跋記跋》),其碑帖收藏有“富甲東南”之譽。身後所藏之物陸續散失。《熹平石經》殘字,於光緒二十三年(1897)為漢陽萬氏購得,三十一年(1905)三箱碑版又轉歸劉鶚,劉氏日記中載有所得碑刻拓本數目,計漢碑五十餘種,六朝造像七十余種,唐石刻百余種,宋石刻三百餘種,漢石經室收藏之富可見一斑。沈氏為江南巡撫吳大澂的妹夫,一生廣結名士,與 著名的書畫、篆刻家趙之謙交為莫逆,又與江南碩儒俞曲園過從甚密,尊俞樾為師,所得碑帖多倩其過目。 著有《漢石經室叢刻目錄》、《鄭齋金石題跋記》,與趙之謙合編《續寰宇訪碑記》。

目录:

跋阮相国藏齐侯昙文拓本

阮相国藏齐侯罍文堇字考二则

跋积古斋藏王复斋款识摹本

秦公华钟文考为程兰川作

跋秦公朢钟文拓本

跋秦公圩钟文拓本

跋秦公径钟文拓本为昊平斋作

跋师酉敦拓本

跋邿季敦拓本

跋卯敦拓本

跋叔朕篮拓本

跋子祝禽鼎拓本

跋追敦拓本

跋张仲篮拓本

跋叔雷彝拓本

跋商距末拓本

程木庵藏竟宁铜鸠足镫考寄六舟上人

题竟宁铜膈足钟款识拓本为潘玉泉作

卷二

校定阮氏积古斋款识释文一百五十四则

……

卷三

卷四

卷五

关键词:国学子部书籍

用户评论
挥一挥手 不带走一片云彩
国学经典推荐

东洲草堂金石跋 郑斋金石题跋记([清]何绍基、[清]沈树镛 著)简介、价格

古诗国学经典诗词名句成语诗人周易起名关于本站免责声明

Copyright © 2016-2024 Www.GuoXueMe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国学梦 版权所有

桂ICP备202100183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