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订《人间词话》广《人间词话》
作者: 王国维
出版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1997-05
ISBN: 9787561703908
定价: 8.40
装帧: 平装
开本: 其他
纸张: 其他
分类: 文学
内容简介:
王氏一生治学,约分三期。早期(1897年以前,海宁)习举业、旧学;前期(1898—191l,上海、南通、苏州、北京)主要治哲学、诗学;晚期(1912—1927日本京都。上海、北京)主要治古史学。其中前期又分为第一时期(1898—1907,即从进上海《时务报》社工作到发表《(三十)自序》,宣称“疲于哲学”),治哲学兼及诗学;与第二时期(1908—1911,即从发表《人间词话》到辛亥东渡日本),治诗学浸及史学。《人间词话》属于王氏前期第二时期的诗学代表作。它标志着王氏新的诗学体系的基本构成,在打通中西文学壁
作者简介:
王国维(1877—1927)字静安,浙江海宁人,出身于一个濒于破落的“书香”家庭。在西方文明“滔滔而入中国”的晚清期,他抱着“发明光大”祖国文化学术的热忱,坚持中学西学“互相推助”的观点,奋力钻研和引进西方哲学美学(以德国康德,叔本华学说为主),并结合传统诗论,试图建立一种新的诗学体系。他的一系列哲学、诗学 著述,在我国新旧社会、新旧文化交替之际,起了一定的思想启蒙作用。
目录:
目录王国维诗论及其结构的综合考察(代序)一、以境界(意境)为核心的诗的本体论二、境界创造过程中的四种对待关系三、诗词鉴赏的五项标准四、诗境的分类方式与诗的发展规律《人间词话》的补校、增辑与重编新订《人间词话》【通论之部】(一)诗的本体论“文学之所以有意境者,以其能现也”“词以境界为最上”境界既“合乎自然”,又“邻于理想”文学美术为“写实”与“理想”的统一“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两境的构成与审美属性“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诗词中的“触着”字与境界“境界有大小,不以是而分优劣”“境界”为本,“兴趣”“神韵”为末有“境界”,而“气质”“格律”“神韵”三者随之“诗人之境界”与“常人之境界”“借古人之境界为我之境界”“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词中缺少两种“气象”风、骚、诗、词中有“气象”相似者诗词中的壮美境界(二)诗的创作论“入乎其内”与“出乎其外”诗人的“忧生”与“忧世’“欢愉之辞难工,愁苦之言易巧”“内美”与“修能”二者不可缺一“词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客观之诗人”与“主观之诗人”“一切文学,余爱以血书者”“词人之忠实”“重视外物”与“轻视外物”“诙谐”与“严重”二者不可缺一“诗有题而诗亡,词有题而词亡”“诗词之题目本为自然及人生”“隔”与“不隔”之别情景“不隔”举例“所见者真,所知者深”“专作情语而绝妙者”“一切景语皆情语”不美刺,不投赠不隶事,不粉饰“词忌用替代字”驳《乐府指迷》代字说白(乐天)吴(梅村)优劣双声叠韵有助于词的音律美叠韵亦不拘平上去三声”(三)诗的鉴赏论南宋以来词之不振的原因“诗人之眼”与“政治家之眼”“池塘春草谢家春”“词之为体,要眇宜修”“词之雅郑,在神不在”为牛峤“情语”辩解“非淫与鄙之病,而游词之病也”“艳词可作,唯万不可作儇薄语”“固哉,皋文之为词也!”词的选集各有不同倾向词论的两种偏向《草堂诗余》远胜《绝妙好词》“北宋之词有句,南宋以后便无句”大家之词“有篇有句”周济“论词多独到之语”讥近代词人“祖南宋而祧北宋”南宋词往往“切近的当,气格凡下”南宋名家多“失之肤浅”词之三弊:淫鄙游“词人之词,宁失之倡优,不失之俗子”诗词体制的“最尊”与“最下”各种文诗、词本之难易长调以周、柳、苏、辛为最工《尊前集》,北宋已有此书《古今词话》宋明时已有此书(四)诗的发展论文学并非“后不如前”,文体总是“始盛终衰”“最工之文学,非徒善创,亦且善因”最工之文学产生于它的前驱与后继之间“文学升降之一关键”:由真趋伪驳朱竹�“词至北宋而大,至南宋而深”之说驳“词易于诗”之说曲则古不如今,词则今不如古“文学上之习惯杀许多之天才”由词到“曲本”“套曲”的过渡“致语”为词曲之间的一种过渡形式稼轩词与韩玉词“已开北曲四声通押之祖”【分论之部】唐以前《诗・蒹葭》与晏殊《蝶恋花》词之比较唐李白《忆秦娥》“以气象胜”白居易引古词“暮雨潇潇”入诗《天仙子》词与温、韦词的比较句秀、骨秀、神秀温、韦、冯三家的“词品”皇甫松词《忆江南》高于《摘得新》五代韦庄词“要在飞卿之上”毛文锡词“流于率露”“五代词以帝王为最工”顾�词的“最佳之作”毛熙震词“有隽上清越之致”阎选词“未足与于作者”“露浓香泛小庭花”胜过“绿杨花扑一溪烟”“片帆烟际闪孤光”胜过“一庭�雨湿春愁”和凝《长命女》与夏竦《喜迁莺》之比较冯正中词“深美闳约”冯正中词“开北宋一代风气”正中词与韦、孟诗句的比较李�《浣溪沙》词有“众芳芜秽”“美人迟暮”之感“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北宋北宋三家�春草词与正中词的关系“屯田轻薄子”欧词与冯词之间的继承关系欧词豪放中有沉着之致“绿杨楼外出秋千”与“柳外秋千出画墙”欧词“字字沉响”“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东坡之旷在神,白石之旷在貌”苏、章�杨花唱和词之比较苏、史、姜三家�物词之比较苏辛词与白石词之比较词中之“狂”、“狷”与“乡愿”少游《踏莎行》境“凄而厉”淮海词与小山词之比较少游词与飞卿词的继承关系方回词“少真味”美成“创调之才多,创意之才少”美成《苏幕遮》词“真能得荷之神理”“美成词多作态”美成词以“精工博大”胜美成词“模写物态,曲尽其妙”美成词的音律之美美成《青玉案》“似屯田最下之作”南宋曾觌《壶中天慢》与“天乐”的解释严蕊奴《卜算子》词非其自作稼轩《贺新郎》(送茂嘉十二弟)“语语有境界”稼轩《木兰花慢》词中的“想象”与“神悟”白石格调高,“惜不于意境上用力”白石写景之作仍病在一“隔”字“淮南皓月冷千山,冥冥归去无人管”白石、玉田“门径浅狭”梅溪、玉田词中的“警句”问题美成、梅溪词的“品格”问题“‘柳昏花暝’自是欧秦辈吐属”“隔江人在雨声中,晚风菰叶生秋怨”梦窗与玉田的“词品”贺裳对玉田词的品评周济对玉田词的品评草窗、玉田词“不是平淡乃是枯槁”玉田“一乞人耳”“文文山词风骨甚高亦有境界”元马致远《天净沙》“深得唐人绝句妙境”白朴词远不如曲明夏言《桂翁词》“豪壮典丽,与于湖剑南为近”明季云间诸子之词“则�花耳”清宋征舆、谭献词有“寄兴深微”处《衍波词》在清词中的地位纳兰词“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蒋鹿潭、项莲生词“皆不足与容若比”《鹜翁词》“郁伊惝�令人不能为怀”《�村词》:“学人之词”的“极则”《�村词》有“笔力峭拔”处《蕙风词》“沉痛”“真挚”《蕙风词》有“似清真”处《蕙风词》的佳作与泛泛之作沈�《蝶恋花》一首“当在晏氏父子间”《人间词》往往在“力争第一义”处胜过古人《人间词》长调用苏姜原韵者,有“与晋代兴”之意广《人间词话》【通论之部】(一)诗的本体论学有三大类:科学,史学,文学美术使人超然于利害之外,而得自由之乐美之性质:可爱玩而不可利用“象在而遗其形,心生而无所住”审美观照及其境界中的“二原质”“审美之境界乃物质之境界与道德之境界之津梁”“文学者,游戏的事业也”诗歌者,描写自然及人生者也“诗歌者,感情的产物也”古代南方文学之想象力“伟大丰富”领悟“真理”与创造“意境”何谓“意境”诗歌与哲学之异同“哲学与美术之所志者,真理也”哲学综合真、善、美三者而论其原理“感情之最高之满足必求之文学美术”诗歌写善恶二性的“内界之争”“美术者,上流社会之宗教也”“一切之美皆形式之美也”“优美”与“宏壮”的区别“眩惑”与“优美”“壮美”相反自然美:“总为自家生意遂,人间爱道为渠媚”时、空、因果,“知物之式”“天眼所观,万物一身”“一切物之自身,皆意志也”“美之知识‘实念’(理念)之知识也”(二)诗的创作论美术之目的:描写“人生之苦痛”求得“暂时之平和大诗人“以人类之感情为其一己之感情”文学者,“知识与感情交代之结果”“天下之事物,非由全不足以知曲,非致曲不足以知全”“静中观我原无碍”“感情真者其观物亦真”“美术者,天才之制作也”大文学有赖于天才学问德性学须才,才须学古雅作家“能雅而不能美且壮’美之“第一形式”与“第二形式”第二形式能使“本不美者”获得艺术价值古代北方诗人与“欧穆亚之人生观”诗人的人格与其作品的关系“画之高下,视其我之高下”“其所写者即其所观,其所观者即其所畜者”名家书画中各有“我”在“浑浑焉,浩浩焉,日摩挲耽玩于其中”“东家与西舍,假得紫罗襦。主者虽不索,跬步终�趄”叙事文学取材富,“非天才而又有暇日者不能”“不有言愁诗句在、闲愁那得暂时消”“年来哀乐与词增”古剧中人物名称的“指示”作用剧中脚色依气质而分类我国剧中脚色之分隐与额伦“气质”说相合文学天才与遗传戏剧:合言语、动作、歌唱、以演一故事“曲”“白”相生“新学语”必然随新思想的输入而输入日本所造译西语之汉文,宜适当采用“抽象与分类二者皆我国人之所不长”优人徘语足以裨缺失、供谐笑,并用以考戏剧源流哲学与文学旨在寻求与表现真理,故不能以利禄劝对“诗外尚有事在”等传统观点之重新估价我国传统之纯文学“亦往往以惩劝为旨”“以文学得生活”与“为文学而生活”“所尤惬心者则在叔本华之知识论”叔本华关于“美术之源”的论述“美术者离充足理由之原则而观物之道也”“天才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大诗人“能见人之所不能见,而言人之所不能言”哲学家与诗人之价值,“不存于实际而存于理论,不存于主观而存于客观”“美术之知识全为直观之知识”(三)诗的鉴赏论美学“定美之标准与文学上之原理”中西许多古典名 著,“亦哲学,亦文学”对悲剧喜剧的欣赏均源于“势力之欲”悲剧“示人生之真相,又示解脱之不可已”《红楼梦》这一“宇宙之大 著述”的悲剧遭遇美术的“理想亦视人生之缺陷逼反而趋于其反对之方面”“宗教之慰藉,理想的;而美术之慰藉,现实的”诗人观物,“能就个人之事实而发见人类全体之性质”古今之大文学无不以自然(心灵的,文字的)胜“除却‘天然’,欲赠浑无语”优美、壮美的判断为“先天的判断”古雅――美育普及之津梁“神、韵气、味”属于“第二形式之美”古雅的判断为“后天的判断”“嗟尔(自然美)不能言,安得同把臂”“生平几见汝(自然美),对面若不识。今夕独何夕,着意媚孤客”“精神上的趣味”需千百年的培养“吾国人之精神,世间的也,乐天的也”美育与德育智育之关系美育“使人之感情发达,以达完美之域”孔子教人,“始于美育,终于美育”“美丽之心”唯可由美育得之美育应“时时与以直观之机会”美育之“第一目的”与“第二目的”唱歌科不应成为“修身科之奴隶”诗人品格与“观物”“创物”的关系论世,逆志:传统的治诗之法仍须继承考释古代文字之综合的方法“生百政治家不如生一大文学家”“谁能妄把平成业,换却平生万首诗”“我国之重文学不如泰西”应重视“文学自己之价值”不应“视为政治教育之手段”“肃霜”“涤场”:结合文字结构与实地直观以解古诗一例“十七字”与“数千言”,各极其妙“文章诚无用,用亦未为贤”杜诗与“诗史” 注杜诗者之“伪作”与“支离”“戏曲之体”何必“卑于史传”明清之曲论述评从《元刊杂剧三十种》可见“元剧之真面目”“南北书派”之说不尽可信我国绘事自为一宗画的新旧分界:“无笔墨可寻”与“笔意生动”画的真伪鉴定:“以气象,墨法二者决之”画“无士夫气息”多属伪作艺术品的收藏与劫难(四)诗的发展论我国学术思想的历史演变与外来思想之关系“中西二学,盛则俱盛,衰则俱衰,风气既开,互相推助”“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模仿之文学是文绣的文学与�缀的文学之记号”先秦至清,诗人表现个性之概观周代诗乐二家分途之后的历史演变古之“巫风”、周之“八蜡”与戏剧起源的关系“后世戏剧当自巫、优二者出”“八蜡,三代之戏礼也”“追原戏曲之作,实亦古诗之流”汉魏以来我国戏剧的历史演进“汉之角抵,于鱼龙百戏外,兼搬演古人物”合歌舞以演一事,始于北齐唐代“滑稽戏”与“歌舞戏”之比较金元戏曲之兴,源于宋代宋金二代始有纯粹演故事之剧宋人杂剧纯以诙谐为主,不能被以歌舞“傀儡”与“影戏”均有助于戏剧之进步宋之小说、演史等大有助于戏剧之发达宋之大曲便于叙事,难于“完全演一故事”杨诚斋《归去来辞引》为元人套数杂剧之祖合若干宫调以�一事,谓之“诸宫调”元初之废科目,实为杂剧发达之因元之杂剧大家文字“独绝千古”学问胸襟远不相称北剧南戏之发达“限于元代”元杂剧在戏曲史上的两大进步在“曲折详尽”方面,南戏较杂剧有大进步古剧“脚色”命意之进步变化:由地位而品性而气质“元剧实于新文体中自由使用新言语”“一代之绝作”的认识与激赏,往往有待后人明杂剧“比之元人,已有自然人工之别”我国的叙事文学尚在幼稚时代“吾中国文学之最不振者,莫戏曲若’王(右军)颜(鲁公)“变法”及其以前的书法演进前人研精书法,往往“千载吻合”我国绘画的历史演进在诗画方面,宋人审美观与唐不同杨升山水画在画史上的地位赵千里雪景图与“马、夏”一派的关系《史记・赵世家》与后世小说之关系唐写本“唐太宗入冥”故事,为宋以后通俗小说之祖《宋椠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为“后世小说分章回之祖”元明以后章回小说盛行,皆对前人有所继承《季布歌》《董永传》与后世唱本之关系不“赞同”胡适提倡白话诗文【分论之部】殷、周殷代“雕刻之精良”“三代册命之文多陈陈相因”周代金石文“用韵与《三百篇》无乎不合古代宫室之实用与审美“《颂》之声较《风》、《雅》为缓”我国文学不外发表春秋以前南北两大学派之思想屈子文学将“北方人之感情与南方人之想象合而为一”《离骚》与“欧穆亚之人生观”秦李斯铜虎符书“为秦书之冠”晋“书人墨髓石人参”唐《木兰辞》为唐太宗时作杜工部诗与天宝之乱“玉溪诗得少陵魂”杜苟鹤诗与《太公家教》《凤归云》与《秦妇吟》《望江南》《菩萨蛮》二调风行唐末韦庄《秦妇吟》风行一时从《云谣集杂曲子》“见唐人词律之宽”《天仙子》一首“情词宛转深刻”五代李后主“词反因书以传”徐铉挽后主诗极哀痛荆浩山水画“气势浑沦”董源、巨然画“气魄雄厚,局势开张”董源《山居图》“惊心动魄”宋宋人画竹的技法与气象巨然山水画之气魄巨然画的“宋人摹本”巨然《江山秋霁》卷非真迹巨然《唐人诗意》立幅“温润浑厚”“一种高华严冷意”《杨纪出浴图》“笔墨极静穆”周邦彦《曝日》诗仅存四句周邦彦《少年游》一词,仍系为李师师作宋人金石书画之学:结合赏鉴与研究思古与求新居筒《北�集》“文字俊逸”“宵深爱诵剑南诗”汪水云《忆王孙》九首(集句),“天然凑合”汪水云《莺啼序》(“重过金陵”)“远在吴梦窗之上”元元杂剧的三个时期元代曲家应以“关白马郑”为首《窦娥冤》《赵氏孤儿》可“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元剧之“三大杰作”:《汉宫秋》《梧桐雨》《倩女离魂》“元人之于曲,天实纵之”《老生儿》《救风尘》二剧布置结构甚佳《元刊杂剧三十种》“可谓海内外秘笈”《严子陵垂钓七里滩》当为宫大用作关剧中的“阿马”与“阿者”“兔起早迎霜”《琵琶记・吃糠》一出“实为一篇之警策”元代“北剧悲壮沉雄,南戏清柔曲折”“元剧之精髓全在曲辞”王元章梅花画卷“有气魄而不俗”明“宪王乐府独步明初”宪王杂剧“规摹元人,了无生气”《三国演义》写“华容道”“非大文学家不办”唐六如画卷“颇极秀逸”马湘兰兰石画幅清及民初吴梅村、陈云伯、鲁通甫等效长庆体吴梅村《清凉山�佛诗》与民间传说《红楼梦》属“第三种悲剧”鲁通甫《题顾横波小像》,诗颇滑稽鲁通甫《落叶》“极体物之工”“完白山人”一派之书法�村“以词雄海内”沈乙庵《秋怀》,“意境深邃而寥廓”沈乙庵诗“晦涩难解”沈乙庵诗句:“亡虏幸偷生,有言皆粪土”沈乙庵绝笔楹联“奕奕有生气”《人间词》在词史中的地位《人间词》易名《履霜词》《颐和园词》“追步梅村”《颐和园词》“于觉罗氏一姓末路之事略具”《蜀道难》为端方而作《隆裕皇太后挽歌辞》“非为一时而作”《壬子三诗》自序《人间词话》的重印【附录】《人间词话》手稿补校并跋后记
关键词:诗歌词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