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国学经典

养育华夏儿女

穆旦与中国新诗的历史建构(易彬 著)简介、价格

作者:佚名 诗歌词曲书籍 来源:网络

穆旦与中国新诗的历史建构

穆旦与中国新诗的历史建构

作者: 易彬 著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0-12

版次: 1

ISBN: 9787500491118

定价: 56.00

装帧: 平装

开本: 16开

纸张: 胶版纸

页数: 437页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分类: 文学

内容简介:

纵观穆旦研究,非常突出的一个现象是:思想阐释过多,历史性研究明显不足。这虽极大地强化了穆旦的形象,却也使得穆旦研究逐步陷入某种瓶颈状况,缺乏持续的动力。穆旦这一个案所透现出的情状,比较典型地反映了当下新诗研究的状况。《穆旦与中国新诗的历史建构》强调新诗研究的历史性,并非以考据为是,也并非以“历史”来标杆价值,而是借助各种历史因素来深入认识对象。具体到穆旦,《穆旦与中国新诗的历史建构》既对穆旦个人的写作历史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又通过不同时代的各种历史因素,既看取穆旦之于新诗历史的效应,也考察不同时代对于穆旦的反应,最终则试图将穆旦这一个体的问题提升到文学史的实际进程之中加以衡量,以进一步凸显穆旦的创作实绩,丰富并强化其历史形象,使穆旦研究获得一个更为稳定可靠的基点,也使新诗研究获得坚实的经验资源。

作者简介:

易彬,1976年生于湖南长沙,文学博士,先后毕业于湖南师大(1998)、南京大学(2001)、华东师大(2007)。现为长沙理工大学文法学院中文系副教授,近年主要在做中国新诗,特别是穆旦的研究,曾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读书》、《新文学史料》等刊物发表论文数十篇。

目录:

导论从“历史”中寻求新诗研究的动力

第一编穆旦诗歌艺术精神

概述

第一章穆旦的社会文化身份

一“个人的生命”历程

二不安稳的生活局面的原因探析

三小职员:20世纪40年代穆旦的现实身份

余论

第二章穆旦诗歌的主题

一早期写作:初步自觉的艺术选择

二中期写作:“新的抒情”与“带血的歌”

三后期写作:“平衡把我变成了一棵树”

四晚期写作:“我已走到了幻想底尽头”

结语

第三章穆旦诗歌的艺术法则与抒情体式

一“防空洞里的抒情诗”:“反省的距离”

二《五月》式反讽:“在混乱的街上走”

三“诗剧体”的写作试验与戏剧化手法的运用

四“纯粹的抒情”

结语

第四章穆旦的翻译行为

引言最初的与最后的:连贯的却未及展开的翻译图景

一“献礼”的热情

二从“ 注释”到“译介文字”:复杂历史语境的呈现

三丘特切夫的翻译:摆脱“影子”的纠缠

四“文艺复兴”的梦想冲动

结语

第五章穆旦的其他文学创作

一阅读与写作:从“兴趣”到“良心”

二“记游”与“还乡”:人生与现实问题的纠结

三书信写作:个人与历史的复杂关联(一)

四日记写作:个人与历史的复杂关联(二)

结语

第六章穆旦的诗歌修改行为

一基本情况说明

二主要修改类型分析

三大致结论

第七章穆旦诗歌艺术精神

一实有的核心要素

二虚有的品质

三穆旦诗歌艺术精神

第二编穆旦诗歌艺术精神与中国新诗的历史建构

概述

第一章大学教育、西学资源与本土经验——以穆旦与西南联大诗人群为中心的讨论

引言“穆旦之谜”:问题的发生

一“大学教育”与西方诗学资源的潜入

二教师的课堂训诫与写作示范

三西南联大诗人群的“创制”

四从“穆旦”到“新诗”

第二章“主要是精神上的问题”:古典诗学资源传承的新局势——以穆旦为中心的讨论

引言“旧诗人”与“新诗人”:历史的纠葛

一一个中国“新诗人”

二“赠卫八处士”与“归园田居”:内心图景的潜现

三中国知识分子的质询与“非中国化”的表达

四古典血液的复活与艺术化人生的追寻

结语

第三章杂文精神、黑暗鬼影与死火世界——鲁迅与穆旦的比较并兼及新文学传统的话题

引言新文学的精神谱系建构

一“鲁迅的杂文”:历史的动力

二“破落户子弟”:原初经验的分途

三“梦境”与“时感”

四“鬼影”与“黑暗”

五“敬奠”与“默念”

六“死火”与“死的火”

七新文学传统:那隐秘的一面

第四章新诗的散文化与语言质感——以冯至、穆旦、昌耀为中心的讨论

引言“诗的散文美”:一个历史问题

上篇“十四行集”与“诗八首”:“散”的辩证

下篇新诗的语言质感——从穆旦到昌耀

结语

第五章新诗中的“土地”叙述主题——以艾青、穆旦为中心的讨论-

引言“雪”与“寒冷”弥散的“土地”

一躁动的“雪”与静止的“寒冷”

二土地:一种起乎所有之上的终极信仰

三沿着历史的歧路向下坠落:’20世纪40年代艾青的土地诗篇

四“土地”的不同风貌:20世纪4lO年代其他诗人的土地诗篇

五强炽的省思与愤慨:20世纪40年代穆旦的土地诗篇

六乐观的历史预言家与敏感的时代心灵

七持续呈现的历史差异

结语

第三编穆旦的传播历程

概述

第一章20世纪40年代穆旦批评空间的生成

引言

一新文学史序列:沈、朱的批评

二“一个中国新诗人”:王、周的批评

三“新诗现代化”:袁、陈的批评

四“搏求者穆旦”:唐浞的批评

五还“不能收到更大的完美的诗的效果”:吴、李的批评

六“选本”:未知的或被夸大的批评事件

七“人民之敌”:批判者的声音

八从相对复杂的刊物空间纯化为圈子化程度较高的批评空间

九20世纪40年代后期时代语境的效应

十自我的态度:沉默且决绝的回应

第二章“查良铮”与“穆旦”在20世纪50年代的浮沉

引言“私底下”的穆旦形象-

一警惕、放松与鼓励

二“穆旦”批判(一)

三“穆旦”批判(二)

四“查良铮”与“穆旦”的分离局面

结语

第三章新时期以来穆旦传播的考察(一)——以1979—1987年间穆旦研究状况为对象

一历史当事人的回忆(一)

二“九叶”:一个追加的整体视角

三历史当事人的回忆(二)

四明确带有文学史意识的最初研究

五文学史 著的最初讨论

六友人的再塑造与穆旦诗歌艺术的讨论

第四章新时期以来穆旦传播的考察(二)——以1987—1997年间穆旦研究状况为对象

一“九叶”研究的新视野

二占主导地位的思想阐释类研究

三文学史 著:“九叶诗派”框架与简化处理

四“大师事件”及其前因后果

五全集、诗文集与纪念文集的出版

六友人、家属的“穆旦塑造”再辨析

结语

第五章新时期以来穆旦传播的考察(三)——以1997年以来穆旦研究状况为对象

一资料整理状况考察

二“生平与写作”研究的考察

三诗学命题探讨

四文学史 著考察

五穆旦“翻译与写作”命题的考察

结语

第六章新时期以来穆旦传播的考察(四)——以1979年以来相关选本为对象

一个人诗集选本

二“九叶诗派”类选本

三文学史作品选类选本

四文学教育类选本

五其他类型选本

六个案分析:作为选家的谢冕

七经典的生成:对于入选篇目的分析

结语

余论关于“穆旦”叙述的其他路径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关键词:诗歌词曲

用户评论
挥一挥手 不带走一片云彩
国学经典推荐

穆旦与中国新诗的历史建构(易彬 著)简介、价格

古诗国学经典诗词名句成语诗人周易起名关于本站免责声明

Copyright © 2016-2024 Www.GuoXueMe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国学梦 版权所有

桂ICP备202100183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