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魏晋五言诗的演变
作者: 蔡宗齐 著;陈婧译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5-07
版次: 1
ISBN: 9787301257852
定价: 48.00
装帧: 平装
开本: 16开
纸张: 胶版纸
页数: 256页
字数: 200千字
丛书: 中国古代文体学研究丛书
分类: 文学
内容简介:
《汉魏晋五言诗的演变:四种诗歌模式与自我呈现》从作品细读中归纳出中国早期五言诗的四种模式,即戏剧、叙述、抒情、象征模式,阐述它们的主题、形式和文类特征及内在联系,勾勒它们的演变进程,认为诗人自我呈现的推力与现存诗歌模式局限之间的张力之间的持续互动,是早期五言诗及至以后所有抒情诗歌演变的内在机制。全书纲目张举,在不同层次上展现了五言诗诗体历史演变的动态。
作者简介:
蔡宗齐,美国伊利诺伊大东亚语言文化学系教授。 著有《比较诗学结构:三种审视中西文学批评的视角》《德里达和僧肇:语言学和哲学的解构主义》《华兹华斯和刘勰的文学创造诗学》《中国文学批评体系的建立:与早期文献中的文学观》等。
目录:
中文版序言(1)
前言
第一章汉魏晋五言诗概述
一、韵律规则
二、主要发展阶段
三、主题、形式、文类转变
四、诗歌的表现模式
第二章汉乐府:戏剧模式和叙述模式
一、文类的区别:乐府与古诗
二、次文类的区别:民间乐府和文人乐府
三、民间乐府:集体创作和表演
四、文人乐府:缺少互动的叙事
第三章汉古诗:抒情模式的兴起
一、主题重点:哀叹人世短暂
二、抒情过程:自我反思
三、诗歌结构:从线性结构到二元结构
四、诗歌纹理:静默写作和阅读之轨迹
五、美感活动:时间和空间想象
第四章曹植诗:抒情模式的发展
一、诗人生平:经验自我和诗性自我
二、早期古诗:对友人的道德勉励
三、早期乐府:理想的自我形象
四、后期古诗:流放者的哀叹
五、后期乐府:流放者的自我投影
第五章阮籍诗:象征模式的形成
一、诗人人生:矛盾行为和折中思想
二、诗歌意象:人生无常的四种象征体
三、诗歌结构:两种主要创新
四、互文关系:四种出典
五、三种人生哲学:恒常与无常
第六章总结:四种诗歌模式和自我表现样式的转变
参考书目
译后记
关键词:诗歌词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