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汉(221年5月15日 -263年),三国之一。公元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或"蜀汉",亦称"刘蜀"、"季汉"。蜀汉王朝疆域所及,北至武都、汉中,东抵巫峡,南包云、贵,西达缅甸东部。占有今云南全省,四川、贵州二省的大部,陕西,甘肃南部、广西西北部及缅甸东北部、越南西北部。263年为魏所灭。共历二帝,四十三年。
东汉末年,外戚与宦官之间的斗争不断,使得朝政日益腐败,而后爆发了黄巾起义,刘备在镇压农民起义的战斗中因战功步入仕途。但不久,何进、董卓先后败亡,天下局势逐渐转变成诸侯混战,刘备在混战中辗转奔波,于赤壁之战后收复荆州各地,而后进取西川、攻下汉中,最终建立蜀汉政权。
蜀汉鼎盛时期占据荆州、益州,在经过关羽失荆州、刘备夷陵之战后国力受损,后又经诸葛亮治蜀国力恢复,又迫使南中地区屈服,从中获取了大量的物资、人口、装备以及矿产等天然资源,国力再度强盛。军事上蜀汉也常常占据主动,但后期逐渐走向衰落,最终被掌控曹魏的司马家族所灭。
蜀国皇帝列表
刘备,公元221年至223年在位。蜀汉昭烈皇帝,字玄德,涿郡涿县(今河北省涿县)人。汉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少年孤独贫困,与母亲贩鞋子、织草席为生,后与关羽、张飞于桃园结义为异姓兄弟。剿除黄巾军有功,任安喜县尉。经常寄人篱下,先后投靠过公孙瓒、曹操、袁绍、刘表等。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三顾茅庐请出了诸葛亮为军师,率军攻占了荆州、益州、汉中。于公元221年正式称帝。在替关羽、张飞报仇时,大举进攻吴国,被东吴陆逊用火攻打败,不久病死于白帝城,享年63。世人也称他“刘先主”。
刘禅(207—271年)字公嗣,刘备之子,蜀汉后主。223—263年在位。据《三国志》记载,刘备临终前嘱咐刘禅:“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刘禅继位初期也确实听从父亲的遗命,“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放权给诸葛亮处理军政大事。随着刘禅对军国治理的深入了解,开始对诸葛亮穷兵黩武的进行独力北伐导致国力衰退的政策看法有分歧,可是基于刘备订立的北伐统一中国恢复汉朝宗师室的既定政策和诸葛亮在国内的崇高威望,刘禅在诸葛亮主政期间,以团结为重,全力支持诸葛亮的北伐。诸葛亮死后,据《三国志》记载,刘禅废除了丞相制,设立尚书令、大将军和大司马三职互相制衡,军政事务分开。后来“乃自摄国事”,提出“须吴举动,东西掎角,以乘其衅”,修养生息,积蓄力量后从长计议再北伐的政策,亲自处理除了对外战争领域之外的国内军政事务。对于继承了诸葛亮职务的姜维也诸多制衡,严重的拖满了北伐的进度。可是由于刘禅对军队没有可靠的控制权,不敢对主张急于北伐的军方将领太过压迫,导致施政方针混乱。最后于263年亡国。蜀亡后,刘禅移居魏国都城洛阳。留下了“此间乐,不思蜀”的名句。给司马昭留下了:“我无忧矣!”的好印象,成功地保住了性命。据史料记载,刘禅知人善任,颇有其父遗风。在接到魏延谋反的报告时,反问“魏延乃勇将,足可拒杨仪等众,何故烧绝栈道?”,在魏延死后,没有对魏延一概否定,“既已名正其罪,仍念前功,赐棺椁葬之”。作为三国中实力最弱的一国君主,刘禅有自己的一套治国理念,虽说不一定正确,但从史书记载来分析,刘禅绝对不是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描述的那样昏庸低能。南朝史学家裴松之评价“后主之贤,于是乎不可及”。
关键词:蜀国,皇帝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