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国学经典

养育华夏儿女

曹雪芹《临江仙·咏絮》阅读练习及答案

作者:佚名 古诗词考题 来源:网络

三、本大题4小题,共16分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临江仙·咏絮

薛宝钗

白玉堂前春解舞,东风卷得均匀。团蝶阵乱纷纷。几曾随逝水,岂必委芳尘。

万缕千丝终不改,任它随聚随分。韶华休笑本无根,好风频借力,送我上青云。

12.下列对此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前两句描写白玉堂前柳絮飘扬飞舞,均匀有度,却不得已委身于东风的情景。

B.上片最后两句,连用两个反问,否定了柳絮最终随水流逝,委落尘土的结局。

C.下片前两句描述了尽管柳絮随风飞舞,忽聚忽散,柳枝依然长条飘拂的情景。

D.本词上片写景,描绘一幅春景图;下片言志,抒发作者与众不同的思想情感。

13.下面诗句中,“柳絮”这一意象所表达的情感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

A.难绾难留难挽抚,任扬任坠任摧欺。——无名氏《柳絮》

B.他家本是无情物,一向南飞又北飞。——唐·薛涛《柳絮》

C.缭绕晴空似雪飞,悠扬不肯着尘泥。——宋·朱淑真《柳絮》

D.惯恼东风不定家,高楼长陌奈无涯。——宋·韩琦《柳絮》

14.宝钗说:“柳絮原是一件轻薄无根无绊的东西,然依我的主意,偏要把他说好了,才不落套。”“不落套”即不落俗套,指诗文或其他艺术在立意、手法等方面有独创性。宝钗写柳絮在立意上的“不落套”,体现在哪些地方?请结合诗歌谈一谈。

答案:

三、本大题4小题,共16分

【答案】12. A 13. C

14.①“白玉堂前春解舞,东风卷得均匀”一句中,柳絮飘飞的地点是在充满富贵气象的“白玉堂”前,飘飞的姿态是轻盈、均匀、优美的,流露出欣喜之情。②“几曾随逝水,岂必委芳尘”一句中,作者用两个反问句描绘了柳絮不再是漂泊零落的,而是积极向上的形象,表达了不愿意随波逐流、飘坠尘埃的志向。③最后三句,柳絮被嘲笑的“无根”,却成为扶摇直上的优势,抒发乐观自信的人生态度。

【解析】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诗词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

A项,“却不得已委身于东风的情景”理解有误, 前两句描写的是写白玉华堂前面,春风轻拂,漫天飞絮,翩翩起舞,舞姿轻盈优美,节奏均匀适度,流露出一种欢愉融洽的欣喜之情。

故选A。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诗词意象的理解能力。

A项,“难绾难留难挽抚,任扬任坠任摧欺”,写出了柳絮任风随意欺压,不能左右自己,四处漂泊的悲惨。

B项,“他家本是无情物,一向南飞又北飞”写出上天给柳絮本来的命运就是无情的,一意让它南飞北飞,飘忽无定。表现的是柳絮随风飘飞,漂泊零落的无助之感。

C项,“缭绕晴空似雪飞,悠扬不肯着尘泥”,写柳絮飘飞的情态,它们似自惜洁白,不肯轻易坠地,污于泥淖,因而在晴空之下,缭绕似雪。表现了柳絮洁身自好的高洁品质。

D项,“惯恼东风不定家,高楼长陌奈无涯”,表现的是柳絮在东风的吹拂下四处飘飞,漂泊无定的无奈。

故选C。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诗词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情感态度的把握能力。

题干要求分析宝钗写柳絮在立意上的“不落套”,诗歌的立意,就是诗歌的主题,是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及情感态度等,分析写柳絮在立意上的“不落套”,就是分析本诗描写的柳絮的不同之处。“白玉堂前春解舞,东风卷得均匀”:白玉华堂前面,春风轻拂,漫天飞絮,翩翩起舞。舞姿轻盈优美,节奏均匀适度。柳絮飘飞的地点,已不是黛玉笔下那触目愁肠的“百花洲”和“燕子楼”,而是换成了充满着富贵气象的“白玉堂前”——封建贵族家庭的住宅里;柳絮飘飞的姿态,虽然也仍是“一团团逐对成毯”,却已没有黛玉词中那种“空缱倦,说风流”的幽恨,一变而为欢快轻盈、均匀优美的舞姿,流露出一种欢愉融洽的欣喜之情。“几曾随逝水,岂必委芳尘”:何曾随水逝去?怎会堕入尘土?这两句表面上借用了苏轼咏杨花词中“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这一句意,却又在活用的基础上翻出一层,另辟新意,用“何曾”“岂必”的反问句式,使苏词中所表达的情感发生逆转,化消极的情调为积极的精神,表达了不愿意随波逐流、飘坠尘埃的志向。“韶华休笑本无根,好风频借力,送我上青云”:莫讥笑,春絮儿无根无柢无依附;不断借助好风力。送我直上青云去! 词人直接抒写了柳絮凭借东风扶摇直上的远大志向,抒发乐观自信的人生态度。这样便使整首词的主题得到了升华,完成了对柳絮感慨整个心理流程的揭示。

关键词:阅读答案

用户评论
挥一挥手 不带走一片云彩
国学经典推荐

曹雪芹《临江仙·咏絮》阅读练习及答案

古诗国学经典诗词名句成语诗人周易起名关于本站免责声明

Copyright © 2016-2024 Www.GuoXueMe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国学梦 版权所有

桂ICP备202100183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