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北魏] 杨衒之
出版社: 山东友谊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1-05
版次: 1
ISBN: 9787806421048
定价: 11.00
装帧: 平装
开本: 其他
纸张: 胶版纸
页数: 214页
字数: 135千字
分类: 国学古籍>历史
内容简介:
《三坟》、《五典》之说,九流百氏之言,并理在人区,而义兼天外。至于一乘二谛之原,三明六通之旨,西域备详,东土靡记。自项日感梦,满月流光,阳门饰豪眉之像,夜台图绀发之形。尔来奔竞,其风遂广。至晋永嘉,唯有寺四十二所。逮皇魏受图,光宅嵩洛,笃信弥繁,法教逾盛。王侯贵臣,弃象马如脱屣;庶土豪家,舍资财若遗迹。于是昭提栉比,宝塔骈罗,争写天上之姿,竞模山中之影。金刹与灵台比高,广殿共阿房等壮。岂直木衣绨绣,土被朱紫而已哉!暨永熙多难,皇舆迁邺,诸寺僧尼,亦与时徙。至武定五年,岁在丁卯,余因行役,重览洛阳。城郭崩毁,宫室倾覆,寺观灰烬,庙塔丘墟,墙被蒿艾,巷罗荆棘。野兽穴于荒阶,山鸟巢于庭树。游儿牧竖,踯躅于九逵;农夫耕老,艺黍于双阙。麦秀之感,非独殷墟;黍离之悲,信哉周室!京城表里,凡有一千余寺,今日寮廓,钟声罕闻。巩后世无传,故撰斯记。然寺数最多,不可遍写,今之所录,上大伽蓝。其中小者,取其详世谛事,因而出之。先以城内为始,次及城外,表列门名,以远近为五篇。余才非 著述,多有遗漏。后之君子,详其阙焉。太和十七年,高祖迁都洛阳。诏司空公穆亮营造宫室。洛阳城门,依魏、晋旧名。东面有三门。北头第一门曰“建春门”。汉曰上东门,阮籍诗曰:“步出上东门”是也。魏、晋曰“建春门”,高祖因而不改。次南曰“东阳门”。汉曰“东中门”。魏、晋曰“东阳门”,高祖因而不改。次南曰“青阳门”。汉曰“望京门”。魏、晋曰“清明门”,高祖改为“青阳门”。南面有三门。东头第一门曰“开阳门”。初,汉光武迁都洛阳,作此门始成,而未有名。忽夜中有柱自来在楼上。后瑯琊郡开阳县言南门一柱飞去,使来视之,则是也。遂以“开阳”为名。自魏及晋,因而不改,高祖亦然。次西曰“平昌门”。汉曰“平门”。魏、晋曰“平昌门”,高祖因而不改。次西曰“宣阳门”。汉曰“津门”。魏、晋曰“津阳门”,高祖因而不改。西面有四门。南头第一门曰“西明门”。汉曰“广阳门”。魏、晋因而不改,高祖改为“西明门”。次北曰“西阳门”。汉曰“雍门”。魏、晋曰“西明门”,高祖改为“西阳门”。次北曰“阎阖门”。汉曰“上西门”,上有铜璇玑玉衡,以齐七政。魏晋曰“阊阖门”,高祖因而不改。次北曰“承明门”。承明者,高祖所立,当金墉城前东西大道。迁京之始,宫阙未就,高祖住在金塔城。城西有王南寺,高祖数诣寺沙门论议,故通此门,而未有名,世人谓之“新门”。时王公卿士常迎驾于新门。高祖谓御史中尉李彪曰:“曹植诗云:谒帝承明庐。此门宜以承明为称。”遂名之。北面有二门。西头曰“大夏门”。汉日“夏门”,魏、晋日“大夏门”。尝造三层楼,去地二十丈。洛阳城门楼皆两重,去地百尺,惟大夏门甍栋干云。东头曰“广莫门”,汉曰“谷门”。魏、晋曰“广莫门”,高祖因而不改。自广莫门以西,至于大夏门,宫观相连,被诸城上也。一门有三道,所谓九轨。
目录:
前言洛阳伽蓝记原序洛阳伽蓝记卷第一城内永宁寺建中寺长秋寺瑶光寺景乐寺昭仪尼寺愿会寺光明寺胡统寺修梵寺嵩明寺景林寺建春门洛阳伽蓝记卷第二城东明悬尼寺龙华寺璎珞寺慈善寺晖和寺通觉寺晖玄寺宗圣寺(见后)魏昌寺(见后)照平寺崇真寺(见后)因果寺宗圣寺崇真寺宝明寺(见后)城内般若寺城西融觉寺(见后)禅林寺灵觉寺魏昌尼寺石桥南景兴尼寺灵应寺庄严寺秦太上君寺正始寺平等寺景宁寺宝明寺归觉寺洛阳树蓝记卷第三城南景明寺大统寺招福寺秦太上公二寺报德寺大觉寺三宝寺宁远寺承光寺正觉寺龙华寺追圣寺归正寺菩提寺高阳王寺崇虚寺洛阳伽蓝记卷第四城西冲觉寺宣忠寺王典御寺白马寺宝光寺法云寺灵仙寺阜财里内有开善寺寿丘里河间寺追先寺融觉寺大觉寺永明寺洛阳枷蓝记卷第五城北禅虚寺凝玄寺闻义里冯王寺齐献武王寺元领军寺刘长秋寺闲居寺柄禅寺嵩阳寺道场寺中顶寺升道寺石窟寺灵岩寺白马寺照乐寺附录一《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洛阳伽蓝记提要》附录二《洛阳伽蓝记》版本目录
关键词:国学史部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