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国学经典

养育华夏儿女

猴哥带你读懂孔子十四讲、老对头阳虎崛起孔子是什么态度

作者:猴哥 国学知识 来源:网络

  猴哥带你读懂孔子

  第二模块、中年失意

  第十四讲、老对头阳虎崛起孔子是什么态度

  课程听到这,你应该对孔子时代的游戏规则有了不少了解了。在鲁国,三桓家族,就是季孙、叔孙、孟孙这三家世袭的寡头,不光垄断了政权,还掌控着国内的一切资源。孔子的第一份工作就是给三桓打工,当小职员。

  但孔子认为这种局面并不合理,他曾经支持国君鲁昭公的反抗,可惜昭公也无力回天,改变不了三桓专权,最终死在了齐国。

  但是呢,当孔子结束了在齐国的流亡,回到鲁国后,他惊奇地发现,家乡的大环境正在发生变化,三桓家族居然没那么大的权势了。

  那么,是谁制服了三桓呢?居然是孔子一贯的冤家对头,曾经难为过他的阳虎。

  你可能会想,这俩人从小就结下了梁子,如今阳虎掌了权,比三桓都厉害,那孔子岂不是危险了?

  这一讲,我就从阳虎的上位给你讲起,来看看这个变化对孔子有什么影响。

  阳虎的崛起

  说起阳虎,你可能还记得前面我提到过,阳虎只是三大家族里的一个旁支,起点跟孔子差不多,并不算高。那他怎么就突然变得有权有势了呢?

  简单来说,就是靠打仗。

  在鲁昭公逃去齐国以后,三桓经常跟昭公的流亡政府打仗,还有跟齐国打仗。阳虎呢,就凭借自己的勇猛,在战争里面脱颖而出,得到了老板季平子的重用,军事权越来越大。

  不过呢,在鲁昭公死后,流亡小朝廷就没有了。那阳虎还有仗可打吗?如果没仗打,他就没有用武之地了啊。

  阳虎还是比较幸运的。因为鲁国和齐国的关系已经彻底恶化了,齐国还占领着鲁国的一些地方,所以两国之间的战争还没结束,阳虎也就可以继续发挥作用。

  根据史书《左传》的记载,好多次鲁国跟齐国的战争,名义上的统帅是三桓,或者是国君鲁定公,但真正的总指挥都是阳虎。

  就这样,在孔子回国的时候,阳虎已经成了鲁国最重要的军事统帅。当然,这还没到完全掌控国家的程度,但到了孔子47岁这一年,阳虎遇到了一个好机会。

  那一年,三桓里的两位大佬,季平子和叔孙成子,都死了。他们的继承人又都很年轻,没法掌控局面。尤其是季孙氏的新继承人,季桓子,他管束不了自己的手下人。

  这对阳虎来说,真是天赐良机,于是他发动了一场政变,把不服从他的人都抓起来杀掉了。从此以后,三桓就成了阳虎手里的傀儡,整个鲁国也都在阳虎的统治之下了。

  “陪臣执国命”的命题

  那阳虎在鲁国掌权,对孔子有什么影响呢?

  要知道,这么多年以来,孔子都是拿阳虎当假想敌的。他们两个人本来起点差不多,但阳虎却在短短几年里,就跨过了身份等级的层层壁垒,到达了权力顶端。

  这让孔子不得不思考:阳虎为什么能成功,我孔丘为什么就做不到呢?

  你可别以为,孔子这是在怨天尤人、是在嫉妒阳虎。事实上,孔子的疑问不全是出于个人恩怨,而是在思考当前的社会问题,同时寻找治疗的方案。

  对于阳虎崛起的这种现象,孔子称之为“陪臣执国命”。

  执国命,就是指掌控了国家的权力命脉。至于陪臣,这是当时很常见的一种身份。简单来说,就是给大贵族效力的小贵族。陪臣的身份是士,不是大夫,所以没有资格直接为国君服务。

  具体到孔子说的这个“陪臣”,指的自然是阳虎。因为阳虎现在的正式职务还不算高,只是季孙氏家里的首席大管家,并不是为国君服务的大臣,他控制鲁国自然是不合法的。

  本来呢,孔子就对三桓专权不满意。他当年追随鲁昭公去齐国流亡,也是因为反对寡头政治。而看到阳虎的崛起之后,孔子觉得,如果陪臣掌控了国家,恐怕会比寡头制度还要不稳定。

  孔子的这个评论,出自《论语·季氏》篇。一起来看看原文怎么说的:

  孔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

  这段话听起来有点绕,说得通俗一点儿,就是:天下最有秩序、也是最稳定的局面,是天子有实权,能够掌管天下的文教和军事,也就是所谓“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但可惜的是,从西周垮台、进入春秋开始,这个秩序就没有了,天子的权力分散到了诸侯列国的国君手里,这就是所谓的“礼乐征伐自诸侯出”。不过孔子认为,这还不算完全的失序,因为国君有权威,还能保证十代的安定。

  你看,一代人执政的时间大概二十来年,十代就是两百多年。算一算,从春秋的开端到孔子时代,恰好有两百多年了。

  等到诸侯国君掌权的局面也维持不下去的时候,就会出现新的局面。那就是,“三桓”这种少数寡头的世袭专权。孔子称之为“礼乐征伐自大夫出”。

  这种政治规范,孔子觉得能维持五代人。算一下,差不多到了季平子那一代,季氏家族就是第六代人了,寡头共和政治也开始难以维持了。

  那么,等季平子这代死后,就出现了比寡头共和更糟糕的局面,也就是孔子说的:陪臣执国命。具体到鲁国,你看,阳虎这种当管家的小贵族,就篡夺了寡头的权力,掌握了国家政权。

  按孔子的推测,这种局面能维持三代人就不错了。当然,阳虎的专权事实上还没有维持到三代人,但这是后话了。

  阳虎的邀请

  好,孔子对阳虎现象的评价,就是这些。可以说,阳虎的崛起在一定意义上,加深了孔子对于政治的认识和思考。

  那阳虎掌权后,他对孔子是什么态度呢?比如,孔子公开批评他这种“陪臣”掌权、管理国家的现象,阳虎会有什么反应呢?

  从常理推测,孔子应该没有好日子过了。但事实却正好相反,阳虎不仅没有打击报复,反而主动发出了邀请,希望孔子能出来当官,两个人一起干事业。

  听起来,好像不可能吧?但《论语》的《阳货》篇确实是这样记载的。阳货就是阳虎。因为货物的货字,和老虎的虎字,在孔子时代发音差不多,可以通用。

  《论语》的这段记载有点长,原文我就不念了,有兴趣可以点开文稿看一下。这里呢,我就直接用现代语言来给你讲一下。

  《论语·阳货》: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遇诸涂。谓孔子曰:“来!予与尔言。”曰:“怀其宝而迷其邦,可谓仁乎?”曰:“不可。”“好从事而亟失时,可谓知乎?”曰:“不可。”“日月逝矣,岁不我与。”孔子曰:“诺。吾将仕矣。”

  话说,阳虎掌控了鲁国后,想登门拜见孔子。但孔子找了个理由推了,可能是让人说自己不在家之类的。于是,阳虎就留下见面礼回去了。

  不过,这事儿还没完。因为春秋贵族有个礼节:如果别的贵族来主动拜访你,你还要“回拜”,所以孔子还得去阳虎家拜访一次。

  但他留了个心眼儿,故意挑了个阳虎不在家的时候去拜访。既然正好主人不在,那放下礼物走人就行了。

  孔子这么做,等于躲避了阳虎两次。这也能理解。你想,两人小时候有过口角。现在呢,孔子又觉得阳虎是个大权臣,不符合政治规范。

  所以,于公于私,孔子都想保持距离,可又不敢公开闹矛盾,只能按照礼节做个样子。

  但很不巧,这两位又在大街上迎头相遇了。阳虎主动招呼孔子说:你过来啊,我跟你说句话!

  两人把马车停在路边,就这么站在车上进行了一番对话,其实主要是阳虎在发言。他还是想劝孔子跟自己合作,一起做官。

  阳虎知道,孔子给学生们上课,讲得最多的是仁爱的“仁”,还有智慧的“智”。于是,为了调动孔子的积极性,阳虎就从最能打动孔子的话题入手。

  他说:“孔丘啊,看看你自己,空有一身的学问本领,却不肯出来做官,看着国家混乱也不管,能算仁吗?不能!你一直想做官,却老是错过机会,这能算智吗?也不能!时间过得太快,年纪可不等我们啊!”

  听了这番话后,孔子当场就答应了,说:好的好的,我这就出来做官。

  阳虎在这里说的,都是很坦率的大实话。孔子确实一直想当官,但运气不好。从他35岁追随鲁昭公,一直蹉跎到快50岁,还是没有机会。现在阳虎居然拿出了三顾茅庐的诚意,邀请他跟自己一起干事业。这很有点戏剧性。

  那孔子真的出山了吗?并没有。虽然当场是答应了,但实际上,两个人还是各过各的日子。阳虎继续掌权,领兵打仗,孔子继续教学生。

  小结

  这种结果,后人也觉得不奇怪,毕竟这两个人道不同、不相为谋嘛。孔子当时答应,可能只是当面敷衍阳虎罢了,为了不得罪权臣嘛。

  但要是仔细琢磨一下,感觉好像不太对。你想,现在阳虎有这么大的权力,他的脾气又很暴躁,这从他小时候怼孔子就能看出来,那他能容忍孔子跟他玩阳奉阴违的一套吗?

  还真能。这背后,有一个两千多年都没有揭开的历史疑案,这里我卖个关子,下一讲再为你揭晓。

  如果你对这一讲讨论的“陪臣执国命”这个现象感兴趣,想知道它对春秋历史的走向有什么影响的话,可以读一下课程里我为你准备的“背景知识”。

  好,这一讲就到这里了,下一讲继续。

  划重点:

  1. 阳虎短短几年就从一个普通的”士“变成鲁国的实际掌权者,一方面是靠打仗,另一方面是他抓住了三桓家族青黄不接的好时机果断发动了政变。

  2. 阳虎虽然掌控了鲁国,但他的正式职务只是季孙氏的大管家,而不是为国君服务的大臣。孔子把这一现象称为“陪臣执国命”,他觉得这恐怕会比寡头制度还要不稳定。

  3. 阳虎掌权后并没有报复曾经的老对头孔子,反而是主动发出了邀请,希望孔子能出来当官,但孔子最终还是拒绝了。

关键词:猴哥带你读懂孔子

用户评论
挥一挥手 不带走一片云彩
国学经典推荐

猴哥带你读懂孔子十四讲、老对头阳虎崛起孔子是什么态度

古诗国学经典诗词名句成语诗人周易起名关于本站免责声明

Copyright © 2016-2023 Www.GuoXueMe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国学梦 版权所有

皖ICP备16011003号-2 皖公网安备 341602020023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