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国学经典

养育华夏儿女

猴哥带你一起探索中国文化的源头《易经》第二十九讲、否卦:隐忍变通渡乱世

作者:猴哥 国学知识 来源:网络

  猴哥带你一起探索中国文化的源头《易经

  第二篇 解读《易经》六十四卦

  第二十九讲、否卦:隐忍变通渡乱世

  否卦是三根阴在下,三根阳在上,跟泰卦是相反的。“否”字下面是“口”,上面是“不”,口里说出去的话,人家都给你否定了,不得志,遭碰壁。为什么这六根爻有否的现象呢?一般来说,下面三为坤,地气往下,上面为乾,阳气往上。地气向下,阳气向上,上下不交,两种气不能碰面,所以否。还有一个象,即下面三根阴爻是小人,上面三根阳爻是大人,小人道长,三根阴爻逐渐长,更多阴爻产生了,就把三根阳爻逼得没处走,君子道消。这是社会现象,小人越来越多,君子越来越少,这就是否。就心理学来说,就是下卦三阴,代表内在很空虚;上卦三阳,代表外在很刚强。在小学作文课上,老师给我批了四个字,我至今还记得,他说我的文章外强中干,外面很强,里面却没有东西,像八股文章一样。外强中干,不是好德行。泰卦是内刚强,外柔和,和否卦正好相反。泰和否,真的很奇怪,不仅是颠倒,同时也相错、相综,阴变阳,阳变阴,互相变。可见这两个卦关系非常密切。

  否之匪人,不利君子,贞,大往小来。

  “否之匪人”, “匪人”就是不合人道的社会,不讲人性,碰到的都是不应该碰到的人。“不利君子”,因为都是小人道长,君子都被逼退了。所以要把握正道,正道就是九五之诚。九五是主爻,把握诚道。“大往小来”,大者阳也,三根阳走掉了,三根阴来了。在君主的朝廷里面,君子走远了,这个朝廷完了,否。

  秦末汉初的名儒叔孙通前后换过很多位主公,但他从来没有放弃过“儒生”这一身份,即便是遇到讨厌儒生的刘邦,叔孙通也只是不穿儒生的衣服,而没有放弃儒生的立场。更重要的是,他每一次的“跳槽”,身边都带着一百多个儒家弟子。

  在战火纷飞的年代里,叔孙通一直用自己的权势和收入,保护着这些学生的安全,注重为儒学储备人才。而在和平年代,叔孙通也一直照顾着这些学生的职业发展。汉朝建立之后,叔孙通更是大力提携儒家学者,让他们跟自己一同打造礼乐制度,这就为儒家学子们开辟了一条通过入仕,辅佐君王,实现理想和价值的路径。后世著名的儒学大师公孙弘、董仲舒等人,都是叔孙通的后辈。

  另一方面,叔孙通还是第一个实现儒家“制礼作乐”理想的人。

  所谓制礼作乐,说白了,就是孔子希望给整个社会提供一套行为规范,让人和人之间能够和谐相处,彻底远离乱世。可惜在春秋战国时期,群雄逐鹿,儒家的种种说教更显得非常苍白无力。这个理想孔子一辈子也没实现,后来的孟子荀子也都尝试过,也都失败了。而第一个用儒家礼法治国,并且成功推广的人,是叔孙通。

  当时,汉朝刚刚建立,虽然刘邦主张宽松的政治环境,但是国家还是要有一套治理体系。如何设计,如何调整,是刘邦面临的一大难题。而以刘邦对儒生的态度,儒家礼法,绝对不是首选。

  此时,叔孙通站了出来。为了让刘邦能够接受儒家的礼制,叔孙通从汉初实际情况出发,对儒家古礼进行改良,制定出了一套符合刘邦需求的礼法。

  不久之后,叔孙通向刘邦展示成果。刘邦看到,在叔孙通的指导下,原本在朝堂上喝酒,胡乱喊叫,甚至拔剑击打柱子的朝臣们,现在都排着整齐的队伍鱼贯而入,井然有序。刘邦看到后,感慨说“我今天才知道当皇帝可以如此尊贵!”

  叔孙通用自己的方式,让儒家礼法得以落实,并且让统治者真正看到了儒学的价值。

  叔孙通最受后人诟病的一点,就在于他不受道德约束,连续跳槽,而且对每一任主公,他都是当面阿谀奉承,一见时机不对,就立刻离开。

  在《史记》中,司马迁并没有避讳这一点,他写叔孙通的第一件事,就是叔孙通明明看到了秦帝国面临的危机,却为了逃避惩罚,不顾实情,一味迎合秦二世。表面上博取了秦二世的欢心,而背地里他却迅速逃走,在秦朝覆灭之前保全了自己。后来,叔孙通干脆在各路起义军之间反复跳槽,从项梁到楚义帝,从楚义帝到项羽,最后从项羽投奔到了刘邦阵营。

  叔孙通从童年开始,就生活在动荡无比的战国时代。接着,整个社会又先后经历了秦始皇灭六国、群雄灭秦和楚汉争霸。对于在乱世中挣扎求生存的叔孙通来说,有再大的理想,也要先活下去。更何况,叔孙通还肩负了一百多个学生的安危和前途。

  叔孙通凭借着自己的灵活机敏,洞察先机,多次逃离危险。最终认定了刘邦,再也没换过其他主公。

  叔孙通与其说是一个反复无常的小人,不如说是一个灵活机敏,深谙乱世求生法则的智者。

  在叔孙通看来,与其追求一个永远不能实现的理想,不如把理想变成可以一步步实现的目标。这种务实灵活的思维,是叔孙通的一大特色。

  后来,叔孙通因为制礼作乐,得到刘邦赏赠的五百斤黄金。叔孙通把这些黄金全部转赠给自己的学生们,叔孙通这种做事的策略,已经不仅仅是儒家的做派,而且有了道家的色彩。所以司马迁特地用道家经典,《道德经》里的八个字,概括了叔孙通的一生。这八个字就是:大直若诎,道固委蛇。意思是,最正直的人往往最能弯曲自己,因为道路本来就是曲折的。

  为实现目标,不拘小节,手段灵活。叔孙通就是这一类人格最早、也是最典型的形象。

  初六。拔茅茹,以其汇,贞吉,亨。

  初六位不正,也是“拔茅茹,以其汇,贞吉,亨”,可以跟泰卦比较一下,泰卦是“拔茅茹,以其汇,征吉”。这个爻上,因为是阴爻,“贞”就说明要谦,不要贸然前进,跟泰卦的“征”不一样。征是可以走,贞是要谦让。则“吉,亨”,还要了解你的处境。假定我们占到这一爻上,我们要了解自己的处境,不能快跑,就要谦虚,要沟通,不要轻举妄动。

  六二。包承。小人吉,大人否,亨。

  第二爻“包承,小人吉,大人否,亨”。这一爻也有点问题,传统的注解我都不太满意,“小人吉”,要怎么解释?吉是没有问题的,因为二五相应,相应则吉,但为什么强调小人呢?为什么“包承,小人吉”呢?凡是“包”,都是包住下面的爻,这一爻包住下面的爻,不让下面的发展太快,是包含。“承”就是往上,就是指六二,这一爻能够包盖阴暗不好的一面,能够承天道,即使是小人也吉。比如说大地震时我们就会想到,平常很多人不相信宗教,当突然发生危险的时候,他马上喊观世音菩萨救我。所以,人到危险的时候宗教信仰就出来了,小人碰到否的时候,就有了宗教的需要,这对小人来讲是吉的、是好的。小人有宗教信仰,可以改过,也可以使他吉。但是对大人来说,有危险的时候,他不是求吉,而是求亨。比如大地震时,作为市长,他当然不能说“上帝来救我们吧”,他要了解哪里有问题,怎么解决问题,他要亨,要去解决问题。这么一想,我觉得就通了,地震在我心中的感应,让我对这一爻忽然而悟。

  六三。包羞。

  六三,处于下卦最末,阴又是太过了,阴会阴虚,会阴骄,也是一种骄傲,所以羞。正因为暗,代表羞,所以要包。这个爻要包住下面两根爻,使这根阴爻能包含,不会往上太冲,用“羞”字,是去转化这个字,要包住,也是坤卦里说的“含章可贞”的意思。

  九四。有命,无咎,畴离祉。

  九四“有命”,传统很多《易经》的解释是说,因为九四是大臣,这里就是得到君主的命令去对付、处理下面三根阴的问题。命是指君主的命令。但是我也讲过,《易经》里的命很多时候指天命。这个时候用命令也可以解释,用天命更好。九四继承了天命,来处理问题,这样就无咎。“畴离祉”,“畴”就是这一类人,指下面这三根阴爻,使这三根阴爻都得到福祉。处理下面这三个爻,不是消灭它们,而是拯救它们,转化它们,它们虽然是阴,也得到福祉,得到君主的庇护。这是大臣的任务。

  九五。休否,大人吉,其亡其亡,系于苞桑。

  九五作为君主,就要“休否”,他就有这个职责和任务,要把否的社会翻转,所以他是大人。如果君主是大人,不是暴君,则吉,因为二五相应。但是君主在否的时候,他要知道,“其亡其亡”,不要认为,现在“否”被我休掉了,安乐了,心里还是要有危机感。“系于苞桑”,国家就像绑在桑树干上一样。桑树的树干很硬,安全。这是一种忧患的心情,是居安思危。“其亡其亡”,就是思危。

  上九。倾否,先否后喜。

  上九“倾否”,把“否”完全丢掉了。“先否后喜”,否极泰来。成语“否极泰来”,就应验在这根爻上。

  我们先做一个简单的结论,然后再讲一点儿转化。

  第一爻,谦虚自保,保身最重要。

  第二爻,君子生于忧患,要了解处境。

  第三爻,要能转化,羞是负面的,转化成耻就是正面的,知耻便是一德,就能够转化。

  第四爻,知天命。

  第五爻,居安思危。

  第六爻,否极泰来。

  就转化来说,是在第三爻和第四爻。第三爻怎么转化呢?要谦虚,“包羞”,能够涵盖它的阴柔,把它的阴柔转给第四爻。到了第四爻,它要转化下面三根阴爻。很多人讲《易经》,阴阳对立,好像战争一样对立。讲好一点,是阴阳调和。怎么调和,没有讲。但是我讲转化是一种功夫,第四爻是阳,它能够把下面三个阴的柔转化到自己身上,使它不至于阳刚太盛,将下面三根阴爻的柔转化到它身上之后,再转给九五之尊。那么,第四爻,就不要把下面三根爻当作它的朋党、群众,不要像一个将军一样把这三根爻占为己有,当成自己的军队,而是要转给上面的九五。这样的话,九五才会对九四放心,才不会觉得他功高震主。所以,第四爻要非常有技巧,要有转化的功夫。

关键词:猴哥带你探索易经

用户评论
挥一挥手 不带走一片云彩
国学经典推荐

猴哥带你一起探索中国文化的源头《易经》第二十九讲、否卦:隐忍变通渡乱世

古诗国学经典诗词名句成语诗人周易起名关于本站免责声明

Copyright © 2016-2023 Www.GuoXueMe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国学梦 版权所有

皖ICP备16011003号-2 皖公网安备 341602020023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