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国学经典

养育华夏儿女

朱椿《祭杜子美文》吴汝纶《游大观亭故址记》阅读答案与翻译

作者:佚名 古诗词考题 来源:网络

祭杜子美文

(明)朱椿

①先生距今之世数百余年,而成都草堂之名,至今日而犹传。予尝纵观乎万里桥之西,浣花溪之边,寻草堂之故址,黯衰草兮寒烟,是以不能无所感也。于是命工构堂,辟地一廛,匾旧名于其上,庶几过者仰慕乎先贤。

②然人之所传者,先生之遗编也,而予之所羡者,盖以先生一饭之顷,而忠君爱国之惓惓。虽其出巫峡,下湘川,固不恋恋于此,而先生之精神,犹水之在地,无所往而不在焉。

③爰矢词于翰墨,写予心之悁悁。临风酾酒,尚其来旃。

游大观亭故址记

(清)吴汝纶

①余幼即知大观亭为皖城名胜之区,长而闻名贤登是亭者多吊余忠宣之墓,又意亭之所以名附余公而名也,独恨未得一睹其胜。今年应试皖城,始从方先生存之游其地。四山回旋,长江接天,览其风景,慨然想见当时之盛。而亭址废为军垒,思求胜迹,荡然尽矣。惟余公之墓,为前中丞彭公重修,丰碑高冢,一如囊昔。相与低徊凭吊,久之乃归。

②夫亭之废久矣!今日之游,非震于其昔日之名耶?然求其胜迹,已无一存,更阅异时,谁复知有是亭者!若余公之墓,则虽无彭公之修治,吾知千百年后,必有凭其墟而吊者矣。而中丞理墓时,曾不及是亭。意者园林台榭之盛,固不如忠义之气之感人深欤?抑有所附而名者无不亡,惟其所以名者为可久耶?然则非有不朽之实,虽盛名震耀,未有不终归混灭者也,独是亭也欤!

(有删节)

20. 甲乙两文都谈及“湮没”和“留存”话题。请梳理文本内容,完成以下表格。

文本 话题 湮没 留存

甲文 先生之人 草堂之名

草堂之址 先生之诗和(1)

乙文 亭 墓地

园林台榭 (2)

(3) 不朽之实

21. 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盖以先生一饭之顷,而忠君爱国之惓惓”:“盖”的作用是承接上文,交代原因。

B. “相与低徊凭吊,久之乃归”:“乃”是“才”的意思,表示时间晚、历时长。

C. “则虽无彭公之修治”:“虽”是“即使”的意思,推进了深一层的思考。

D. “独是亭也欤”:“独”是“唯独”的意思,表示所涉对象只是一个特例。

22. 比较甲乙两文中的线句,分析所写景物的不同特点及作用。

23. 甲乙两文都围绕“存废”展开议论,但议论各有特点,请结合两文内容加以分析。

【答案】

20. ①先生的(爱国)精神

②忠义之气

③依附他物获取的声名 21. D

22. 甲乙两文画线句所写景物一则衰飒,一则壮阔,都与作者情感表达有关。甲文画线句以“衰草”“寒烟”写出故址的萧索荒凉,令人感伤,引发了作者对先贤故居已然不存的感慨,为后文重筑草堂的举措铺垫。乙文画线句通过写群山、长江、高天等壮阔之景,气象恢宏,引发对昔日大观亭盛况的悬想,在亭废墓存的对比中引出下文议论。

23. 甲文作为一篇祭文,由感慨先贤故居名传实衰而生发议论,议论中饱含情感,充分表达了对杜甫的追悼和崇敬之情。乙文的议论则层次丰富,逐层深入。作者先就亭废墓存的现象展开思考,认为“园林台榭之盛”比不上“忠义之气之感人深”,进一步得出“有所附而名者无不亡,惟其所以名者为可久”的观点,强调“不朽之实”的价值。由特殊到一般,有助于呈现作者在自我追问中对名实问题的认识过程。

【解析】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梳理的能力。

(1)由原文“然人之所传者,先生之遗编也,而予之所羡者,盖以先生一饭之顷,而忠君爱国之惓惓。虽其出巫峡,下湘川,固不恋恋于此,而先生之精神,犹水之在地,无所往而不在焉”可知,然而人们所记住的是杜甫先生遗留下来的诗文,但我所仰慕的,大概是先生短暂的生命里面却有着忠君爱国的这样一种深切的思想。虽然长江水出巫峡下湘川,本来不留恋这里的一切,但是先生的精神呢,就像水在土地里面到处都存在的。由此可知,甲文“留存”的是先生之诗和先生的(爱国)精神。

(2)由原文“而中丞理墓时,曾不及是亭。意者园林台榭之盛,固不如忠义之气之感人深欤”可知,中丞在修理坟墓的时候,却没有修理这座亭,难道是想到园林台榭的盛况本来就不如忠义之气感人至深?由此可知,乙文墓地“留存”的是忠义之气。

(3)由原文“余幼即知大观亭为皖城名胜之区,长而闻名贤登是亭者多吊余忠宣之墓,又意亭之所以名附余公而名也,独恨未得一睹其胜”可知,我小的时候就知道大观亭是皖城的名胜,长大了听说有名的人登上这座亭子大多是来凭吊余忠宣的坟墓,又想到大观亭的名气是依附于余忠宣的名气而闻名的,只是遗憾不能一睹其优美的盛况。由此可知,乙文亭“湮没”的是依附他物获取的声名。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D.“‘独’是‘唯独’的意思”错误,“独是亭也欤”的意思是“难道只有这一座亭子是这样吗”,所以“独”的意思是“难道只有”。

故选D。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中景物描写的特点和作用的能力。

由原文“予尝纵观乎万里桥之西,浣花溪之边,寻草堂之故址,黯衰草兮寒烟,是以不能无所感也”可知,我曾经全面的观察万里桥的西边,浣花溪的旁边,寻找草堂的旧址,发现了那里一片衰迷的凄草,一片寒烟,因此不能不有所感叹。甲文画线句“黯衰草兮寒烟”以“衰草”“寒烟”写出故址的萧索荒凉,令人感伤,引发了作者对先贤故居已然不存的感慨,为后文“于是命工构堂,辟地一廛,匾旧名于其上”重筑草堂的举措铺垫。

由原文“四山回旋,长江接天,览其风景,慨然想见当时之盛”可知,观亭四面环山,长江一直延伸了天边,游览这样的风景名胜,我慷慨的可以想象当时的盛况。乙文画线句“四山回旋,长江接天”通过写群山、长江、高天等壮阔之景,气象恢宏,引发对昔日大观亭盛况的悬想;“而亭址废为军垒,思求胜迹,荡然尽矣。惟余公之墓,为前中丞彭公重修,丰碑高冢,一如囊昔”在亭废墓存的对比中引出下文议论。

综合以上内容可知,甲文画线句所写景物衰飒,乙文画线句所写景物壮阔,都与作者情感表达有关。

【2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筛选和概括的能力。

由题目“祭杜子美文”可知,甲文是一篇祭杜子美的祭文。由原文“先生距今之世数百余年,而成都草堂之名,至今日而犹传。予尝纵观乎万里桥之西,浣花溪之边,寻草堂之故址,黯衰草兮寒烟,是以不能无所感也”可知,杜甫先生离开今天已经有几百年了,成都草堂的名气了,到今天了还是流传下来的。我曾经全面的观察万里桥的西边,浣花溪的旁边,寻找草堂的旧址,发现了那里一片衰迷的凄草,一片寒烟,因此不能不有所感叹。由感慨先贤故居的名传实衰而生发议论,议论中饱含情感,充分表达了对杜甫的追悼和崇敬之情。

乙文的议论则层次丰富,逐层深入。由原文“夫亭之废久矣!今日之游,非震于其昔日之名耶?然求其胜迹,已无一存,更阅异时,谁复知有是亭者!若余公之墓,则虽无彭公之修治,吾知千百年后,必有凭其墟而吊者矣。而中丞理墓时,曾不及是亭。意者园林台榭之盛,固不如忠义之气之感人深欤”可知,大观亭废弃已经很久了!今天的游玩,难道不是因他往日的名气所动吗?然而,想要探寻它的盛况,已经没有一处存在,再过一段时间,谁还会知道有这座亭子?像余公的坟墓,即使没有彭公的重修整治,我知道千百年之后必定会有凭借他的坟墓而凭吊的人。中丞在修理坟墓的时候,却没有修理这座亭,难道是想到园林台榭的盛况本来就不如忠义之气感人至深?由此可知,作者先就亭废墓存的现象展开思考,认为“园林台榭之盛”比不上“忠义之气之感人深”,进一步得出“有所附而名者无不亡,惟其所以名者为可久”的观点,强调“不朽之实”的价值。由特殊到一般,有助于呈现作者在自我追问中对名实问题的认识过程。

参考译文:

祭杜子美文

(明)朱椿

①杜甫先生离开今天已经有几百年了,成都草堂的名气了,到今天了还是流传下来的。我曾经全面的观察万里桥的西边,浣花溪的旁边,寻找草堂的旧址,发现了那里一片衰迷的凄草,一片寒烟,因此不能不有所感叹。于是我吩咐工匠建造草堂,开辟一亩半的土地,然后把成都草堂的名字提在匾额之上,希望经过这里的人能够仰慕先贤的丰功伟绩。

②然而人们所记住的是杜甫先生遗留下来的诗文,但我所仰慕的,大概是先生短暂的生命里面却有着忠君爱国的这样一种深切的思想。虽然长江水出巫峡下湘川,本来不留恋这里的一切,但是先生的精神呢,就像水在土地里面到处都存在的。

③先生在诗文里面援引正直之言,抒写心中的忧闷。我对着风斟满了酒,希望能告慰先生的在天之灵。

游大观亭故址记

(清)吴汝纶

①我小的时候就知道大观亭是皖城的名胜,长大了听说有名的人登上这座亭子大多是来凭吊余忠宣的坟墓,又想到大观亭的名气是依附于余忠宣的名气而闻名的,只是遗憾不能一睹其优美的盛况。今年我到皖城参加考试,才跟随方存之先生游览这个地方。大观亭四面环山,长江一直延伸了天边,游览这样的风景名胜,我慷慨的可以想象当时的盛况。但是大观亭的地址废弃变成了军营,想寻求以前的盛况荡然无存。只有余忠宣的坟墓,被前中丞彭公重新修建,高大的墓碑,凸起的坟墓,完全像以前一样,我与方先生一起徘徊凭吊,很长时间才回家。

②大观亭废弃已经很久了!今天的游玩,难道不是因他往日的名气所动吗?然而,想要探寻它的盛况,已经没有一处存在,再过一段时间,谁还会知道有这座亭子?像余公的坟墓,即使没有彭公的重修整治,我知道千百年之后必定会有凭借他的坟墓而凭吊的人。中丞在修理坟墓的时候,却没有修理这座亭,难道是想到园林台榭的盛况本来就不如忠义之气感人至深?还是因为有所依附而闻名的事物最终没有不消亡的,只有那些有名副其实的才可以长久?既然这样,那么没有不腐朽的事物,即使是曾经震耳耀目的事物最终总归是有消失的时候,难道只有这一座亭子是这样吗?

关键词:文言文,阅读答案

用户评论
挥一挥手 不带走一片云彩
国学经典推荐

朱椿《祭杜子美文》吴汝纶《游大观亭故址记》阅读答案与翻译

古诗国学经典诗词名句成语诗人周易起名关于本站免责声明

Copyright © 2016-2023 Www.GuoXueMe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国学梦 版权所有

皖ICP备16011003号-2 皖公网安备 341602020023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