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国学经典

养育华夏儿女

猴哥带你读懂史记第十讲:礼贤下士的主公楷模信陵君

作者:猴哥 国学知识 来源:网络

  《猴哥带你读懂史记

  第三板块、《史记》群星闪耀的华夏经典人格

  第十讲、礼贤下士的主公楷模信陵君

  昨天,我给你讲了孔子作为伟大老师的人格形象,是如何通过《史记》确立的。今天,我要跟你分享的是,司马迁笔下的另一个经典人格原型,礼贤下士的主公楷模,信陵君。

  对于主公这一人格类型,咱们应该非常熟悉了。《三国演义》里的刘备,就是“主公”这一人格的典型代表。这类人一般都有仁义风范,礼贤下士,而且往往独具慧眼,善于发掘人才。这是中国人心目中,对于这一人格的共识。

  可是,这个共识是怎么来的?往前追溯,你会发现,华夏世界里第一个样板主公,就是司马迁笔下的信陵君。

  信陵君出身高贵。他是魏昭王的儿子,魏安釐(xǐ)王同父异母的弟弟。信陵君以养士出名,他跟孟尝君、平原君、春申君,并列为战国四君,被司马迁单独列传,放进了《史记》。不过,司马迁给其他三个人立传的时候,都是用封号命名标题的,比如《孟尝君列传》,《春申君列传》。只有信陵君这一卷的标题是《魏公子列传》。

  当然,如果从身份上严格来说,孟尝君和春申君,确实不适合称为公子,可是平原君是有公子单资格的人,然而在立传的时候,司马迁只对信陵君称公子,敬重之情溢于言表。

  那么,为什么养士的贵族那么多,司马迁唯独对信陵君推崇备至?在司马迁笔下,信陵君这一主公楷模的人格形象是如何被塑造出来的?下面,就让我们结合《魏公子列传》,一起来看。

  司马迁的取舍

  和上一讲的孔子相比,信陵君应该算是一个相对陌生的名字,其影响力似乎也比不过孔子。但是,从战国到司马迁的时代,信陵君一直是一个鼎鼎大名的人物,最著名的故事,就是他窃符救赵,击退了秦国大军。

  那是在秦国和赵国的长平之战结束九个月后,秦军再度攻赵,此时的赵国元气还未恢复,根本无法抵挡秦国大军。赵国危在旦夕。一旦战败,秦国在东进之路上将再无敌手。其他国家害怕得罪秦国,都不敢出兵支援赵国。

  就在这种危急时刻,信陵君挺身而出。

  他从兄长魏安釐(xǐ)王那里窃得兵符,赶往前线调兵出击,率领魏军与邯郸城内的赵国军队里应外合,力挽狂澜,击破秦军。十年后,又是信陵君,率领五国诸侯联军,打得秦国紧闭函谷关,不敢言战。

  所以,信陵君作为一个身怀家国大义的统帅,这一形象深入人心。在司马迁的时代,还有以信陵君命名的兵法。因此,在正常情况下,写信陵君最容易找到的线索,就是军事线索。但是,司马迁却在笔法上做了一个与众不同的取舍——虽然仍以窃符救赵的故事为核心,但司马迁却没有花多少笔墨去描写信陵君在战场上的辉煌胜利,反而将信陵君与门客之间的事迹,作为了叙述主体。

  而且,司马迁特别强调的是,信陵君的“仁而下士”。“仁”是仁义,“下士”就是礼贤下士。

  礼贤下士

  说到“礼贤下士”这个词,对现代人来说,没有什么太大的冲击。因为现代人已经习惯了人与人之间的平等交流。说礼贤下士,在有些地方甚至会被认为,这是阶层优越感的体现,而不会被认为是一种美德。

  但是,古人可不是这样。

  在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代,虽然平民阶层在兴起,但贵族阶层仍然高高在上。尤其是那些高级贵族们,仍然顽固地守卫着贵族身份的最后堡垒。在他们眼中,平民永远是平民。贵族可以利用平民,但谈不上尊重、欣赏平民,更不用说跟平民结交成朋友了。

  像前面说到的孟尝君和平原君,他们俩虽然都以吸纳平民人才为己任,但事实上,这两个人在招揽门客时,他们跟游士的合作模式,基本是拿钱和权做交易,我出钱你出力,一个利益交换的关系就这样形成。他们从来没有主动寻访过民间的豪杰,也从来没想过和这些社会上的人才成为朋友。

  在司马迁笔下,信陵君的表现截然不同。

  作为魏安釐王同父异母的弟弟,信陵君在魏国是地位显赫的高级贵族。但是,当信陵君听说大梁城东门有一个守门人叫侯赢,是个豪杰的时候,他愿意亲自去拜访侯嬴,还准备了厚礼,准备送给侯嬴。但是没想到,侯嬴却拒绝了他的礼物。

  魏有隐士曰侯嬴,年七十,家贫,为大梁夷门监者。公子闻之,往请,欲厚遗之。不肯受,曰:“臣脩身絜行数十年,终不以监门困故而受公子财。”公子於是乃置酒大会宾客。坐定,公子从车骑,虚左,自迎夷门侯生。侯生摄敝衣冠,直上载公子上坐,不让,欲以观公子。公子执辔愈恭。(《史记·魏公子列传》)

  信陵君没有放弃,他又办了一场酒席,安排好宾客之后,自己亲自驾着车马去接侯嬴。在这个过程中,侯嬴做出了一系列看似无礼的举动,借此考验信陵君,但信陵君反而更加恭敬地对待侯嬴。信陵君的诚心打动了侯嬴,两人形成了亦师亦友的关系。最后,侯嬴甚至不惜献出自己的生命,帮助信陵君完成了窃符救赵的伟业。

  在战国时代,“富贵而骄”的人到处都是,即便是孟尝君、平原君和春申君,照样是以贵族自居,视门客为下属、私人资产。但是信陵君,却能做到放下身份去真诚地礼贤下士,以朋友之道,甚至是以对待师长的态度,去对待平民中的非凡人物。

  通过这些事迹,信陵君仁而下士,尊重人才的主公形象就被司马迁确立了起来。

  独具慧眼

  而且,司马迁笔下的信陵君,不仅仅能够礼贤下士,而且他还愿意主动深入民间,去挖掘人才、寻访奇人异士。

  在《史记》中,司马迁写了两个混迹在市井之中的隐士,毛公和薛公。

  他们俩生活在赵国的国都邯郸,一个成天和赌鬼混在一起,一个和酒鬼混在一起,声名狼藉。赵国的贵族们对这两个人评价很差,不仅不把他们看成是人才,反而唯恐避之不及。

  但是,远在魏国的信陵君,却不仅知道这两人的存在,还将他们看作是闹市中的隐士。所以,当信陵君完成窃符救赵,被魏王猜忌,不得已躲到了赵国邯郸之后,他第一时间就是去寻访毛公和薛公这两个人。

  这两个人一开始躲着不见信陵君,信陵君没有气馁,他换上平民的服装,再次悄悄去找这两个人。结果,双方一见如故,成了好朋友。

  这一段司马迁处理得非常精彩,我把原文给你放在文稿里了,感兴趣的同学可以看看。

  公子闻赵有处士毛公藏于博徒,薛公藏于卖浆家。公子欲见两人,两人自匿,不肯见公子。公子闻所在,乃间步往,从此两人游,甚欢。平原君闻之,谓其夫人曰:“始吾闻夫人弟公子天下无双,今吾闻之,乃妄从博徒卖浆者游,公子妄人耳!”夫人以告公子。

  公子乃谢夫人去,曰:“始吾闻平原君贤,故负魏王而救赵,以称平原君。平原君之游,徒豪举耳,不求士也。无忌自在大梁时,常闻此两人贤,至赵,恐不得见。以无忌从之游,尚恐其不我欲也,今平原君乃以为羞,其不足从游。”乃装为去。夫人具以语平原君,平原君乃免冠谢,固留公子。平原君门下闻之,半去平原君归公子。天下士复往归公子。公子倾平原君客。 (《史记·魏公子列传》)

  在这个故事中,司马迁还特意安排了平原君来做参照系。

  当平原君听说,信陵君跟这两个人交往非常融洽的时候,他表示非常遗憾,认为信陵君的举动近似于 “妄人”。妄就是狂妄的妄,在这里指行为不检点。这对于注重行为举止端庄典雅的贵族群体来说,是一个最忌讳的评价。

  但是,信陵君不以为然。在他看来,行为举止也好,端庄典雅也好,重在实质,而不是形式。自己是不是妄人不重要,重要的是能不能结交到真正的人才。反而,信陵君很是看不上平原君的做法,用他的话说就是,“徒豪举耳,不求士也”,意思就是平原君的广召门客,只是一种装点门面的土豪举动罢了,并不是真正的礼贤下士。

  当平原君还在固守着贵族和平民之间的差异,只是让人才为自己所用的时候,信陵君却已经放下身份的隔阂,努力争取平民人才的信任和友谊。最终,信陵君赢得了新兴的庶民阶层的敬重。平原君的门客中,甚至也有很多都转投到信陵君的门下。

  总而言之,战国时代从来不缺养士的高级贵族,启用底层人才的国君也大有人在,但是身怀家国大义,能与底层平民诚心结交并做出一番事业的主公,只有信陵君一人。而年轻时代的汉高祖刘邦,就以信陵君为自己的人生偶像。

  到这里,信陵君这样一个乱世贵族,如何成为司马迁笔下仁义主公的楷模,我就给你梳理清楚了。事实上,也正是经过司马迁的取舍和再创造,一个出身高贵、能文能武,却又能礼贤下士,还善于挖掘底层人才的信陵君,从此才成了华夏世界的永恒记忆。

  在后来的历史、文学作品中,我们经常会发现具有跟信陵君类似品格的主公形象。比如,《三国演义》里,刘备三顾茅庐的精神源头就是司马迁笔下的信陵君。

  总结

  好,今天的内容就到这里。这一讲,我给你分析了司马迁塑造的另一个经典人格形象——信陵君。在战场上,他身怀家国大义,窃符救赵,一再挫败秦国东进的步伐。更难得的是,在战场之外,他能平等看待平民中的贤士、豪杰,无论贫富贵贱,他都以礼相待。正是因为司马迁的记录,让信陵君成为了华夏文明史上,礼贤下士的主公的象征。这也是我们这堂课,给你讲的第二个经典的人格代表。

  作业:请你谈一谈,信陵君的形象,还让你联想起了哪些后世的中国人物?他们跟信陵君的共同点是什么?

关键词:猴哥带你读懂史记

用户评论
挥一挥手 不带走一片云彩
国学经典推荐

猴哥带你读懂史记第十讲:礼贤下士的主公楷模信陵君

古诗国学经典诗词名句成语诗人周易起名关于本站免责声明

Copyright © 2016-2023 Www.GuoXueMe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国学梦 版权所有

皖ICP备16011003号-2 皖公网安备 341602020023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