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国学经典

养育华夏儿女

猴哥带你读懂史记第二十讲:帝王师的顶级人物张良

作者:猴哥 国学知识 来源:网络

  《猴哥带你读懂史记

  第三板块、《史记》群星闪耀的华夏经典人格

  第二十讲、帝王师的顶级人物张良

  讲完了萧何与曹参,这一讲,我们来谈谈司马迁塑造的另一个华夏经典人格,帝王师的代表,张良。

  帝王师,并非官职,这三个字表面上的意思是“帝王的老师”,实际上指的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特有的“为帝王师”的政治追求和人格理想。

  而要说,华夏世界里第一个将“帝王师”这样一个人格理想照进现实的人,其实是司马迁笔下的张良。在《史记·留侯世家》中,司马迁用黄石老人的一卷《太公兵法》,将张良送上了帝王师的宝座。

  顷,父亦来,喜曰:“当如是。”出一编书,曰:“读此则为王者师矣。后十年兴。十三年孺子见我济北,谷城山下黄石即我矣。”遂去,无他言,不复见。旦日视其书,乃《太公兵法》也。良因异之,常习诵读之。(《史记·留侯世家》)

  张良是西汉开国功臣中,功劳最大的三个元勋之一。他与萧何、韩信,并列为著名的“兴汉三杰”。这三人虽然同为刘邦的辅佐者,但唯独张良,被刘邦尊为老师,推崇备至。

  在《史记》里,张良是怎样一个人?为什么刘邦身边谋士那么多,唯有张良,被尊为帝王师?下面就让我们结合《史记》的《留侯世家》《高祖本纪》这两篇内容,一起来看一下张良的人格形象。

  君臣相知

  一个帝王师,不仅要具备高超的能力,还要有愿意给他做学生的“帝王”。因此,张良的人格形象中,第一个值得我们注意的,还不是张良自身的能力,而是张良与刘邦之间的君臣相知。

  不得不说,在这一点上,张良是个非常幸运的人。他遇到了愿意礼遇他,将他当成老师的王者,汉高祖刘邦。而他们二人的相遇相知,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大传奇。

  我们知道,张良出身高级贵族世家,受过良好的高等教育。他的祖父和父亲都做过国相,而且先后辅佐了五代韩王。张良和黄石公的相遇,进一步提升了张良的才能。这样的才学出身,在当时按说应该不缺明主赏识。事实上,在遇到刘邦之前,张良也的确遇到过很多起义军的领袖。但问题是,这些人根本听不懂张良的谋略,因为听不懂,所以对他的谋略根本不重视。

  而与其他各路起义军领袖相比,刘邦虽然是底层草根出身,但刘邦对张良的策略却能一听就懂,而且还知道怎么执行。这一点,让张良忍不住赞叹,“沛公殆天授”,意思是刘邦的智慧是上天赋予的。

  良数以《太公兵法》说沛公,沛公善之,常用其策。良为他人者,皆不省。良曰:“沛公殆天授。”故遂从之,不去见景驹。(《史记·留侯世家》)

  从此,张良就认定了刘邦,而刘邦也不仅是把张良当军师,更是把张良当成自己的老师,终生都保持了这个尊敬的态度。

  最有意思的一个细节,就是刘邦得天下之后,那个著名的“三不如”讲话。他说,他能打败项羽,主要是因为他能用人,而项羽不会用人。他特别提到功勋最大的三个人,张良、萧何与韩信。他说,“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餽饟,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在这里,刘邦对萧何、韩信,都是直呼其名,但说到张良,用的却是张良的字,子房。

  这里我提醒你注意,古代用字来称呼人,往往是敬语,表达一种尊重之意。长辈对晚辈,上级对下级,是不需要用敬语称呼的。而且别忘了,刘邦作为草根出身的皇帝,向来以喜欢说脏话、行为粗俗著称。他最喜欢用的一个口头禅,就是“尔公”。“尔公”就是你老子我的意思。

  可是,这个张口闭口你老子我的皇帝,却对张良用了敬语称呼,而且除了张良之外,我们在《史记》里,也再没见过刘邦还对别的哪个下属用过类似的敬语称呼。从这一点,你就能看出张良在刘邦心中的独特地位。

  而且,刘邦一路走来,其实犯下了许多决策失误,不过最后总是由张良出来力挽狂澜。而且很多错误,只有张良出面纠偏,刘邦才听。

  比如,刘邦攻入咸阳后,一度沉迷酒色。这时候,第一个站出来提意见的人,其实是樊哙。

  樊哙在刘邦的团队里,也称得上是位高权重。刘邦的妻子和樊哙的妻子,是亲姐妹,而且樊哙还是刘邦团队的创业元老。所以,樊哙给刘邦提意见,有特殊的分量。但是,在司马迁笔下,当樊哙劝说刘邦不要小富即安,要有大志,结果是什么呢?《史记》里用了两个字:“不听”,刘邦根本不当回事。但同样的话,张良一说,刘邦立刻从酒色中清醒过来,还军霸上。

  沛公入秦宫,宫室帷帐狗马重宝妇女以千数,意欲留居之。樊哙谏沛公出舍,沛公不听。良曰:“夫秦为无道,故沛公得至此。夫为天下除残贼,宜缟素为资。今始入秦,即安其乐,此所谓‘助桀为虐’。且‘忠言逆耳利于行,毒药苦口利于病’,愿沛公听樊哙言。”沛公乃还军霸上。(《史记·留侯世家》)

  正是因为刘邦真心把张良当导师对待,张良才真正成了帝王师。而且,张良对自己的帝王师身份,也是当仁不让的。在《史记》中,司马迁特意记录了张良和刘邦的一次对话,其中张良就说:“今以三寸舌为帝者师”,意思就是,自己靠动舌头当上了帝王的老师。

  用现在的话来说,这一对帝王与帝王师,是一种双向奔赴的关系。

  运筹帷幄

  说到这儿,你一定想知道,跟随在刘邦身边的军师、谋士其实有很多,陈平、郦食其、陆贾等等都是刘邦的谋士,为什么唯独张良的地位这么特殊呢?

  在我看来,这个问题可以从下面两个方面进行回答。

  第一,张良是刘邦的核心战略设计师。

  翻开《高祖本纪》,你会发现,刘邦称帝路上所有的重大战略设计,几乎都是张良提出的。其中最重要、最著名的一个,就是张良针对项羽采取的战略设计。

  我们知道,西楚霸王项羽是军事奇才,生平战无不胜。但是,面对这样强大的对手,张良敏锐地发现项羽的一个巨大弱点,那就是项羽只有一个,他不可能同时出现在多条战线上。因此,张良的策略就是,避免和项羽在某一条战线上作战,建议刘邦打一场多战线的战争

  于是,在张良的规划下,刘邦本人担任诱饵,吸引住急于进行主力决战的项羽,双方在成皋荥阳之间对峙,相当于正面战场。同时,刘邦集团策反了项羽麾下的九江王英布,联合与项羽有矛盾的另外一股势力,军阀彭越,三方势力合成一股,开辟敌后战场,从项羽大军的后方不断展开袭击。

  这还没完,当项羽兵力分别在正面、敌后全被刘邦牵制住的同时,张良又提出,派出刘邦麾下的战神韩信,先突破黄河防线,再伺机翻越太行山,杀入华北平原,从而逼近项羽的大本营彭城,相当于又制造了一个侧翼战场。

  这样一来,项羽基本就陷入了疲于奔命的状态。项羽进攻哪里,刘邦就采取防御姿态,不跟项羽对峙,转而在其他方向对项羽进行进攻。在这样的战术拉锯之下,项羽的地盘越打越少,最终陷入了四面楚歌的全面包围之中。

  这个战略设计可以说是格局宏大,构思巧妙,真正做到了万里河山,尽在掌握之中。

  其他谋士,或许能够帮助刘邦在某场会战或者某个决策中出谋划策,但是唯有张良,才是刘邦称帝路上的核心战略设计师。

  第二,张良是刘邦集团关键争议的最后仲裁者。

  我们知道,替刘邦出谋划策的人有很多。谋士一多,常常会出现一些严重的意见分歧。从战争年代的战略分歧,到汉朝建立后在哪里建立首都,再到要不要换太子等等。这些问题,每一个都不能出现差池,一步走错,满盘皆输。有意思的是,面对这些争议,张良每每都能看清问题的核心,帮助刘邦做出最恰到好处的决定。

  最典型的,就是张良在汉朝定都之争中的表现。

  当时,群臣争论的焦点是定都洛阳更适合,还是长安更合适。对于这个问题,谋士刘敬已经做出了精彩的分析,指出长安远比洛阳更适合当首都。但刘邦犹豫不决,最后还是张良出来表态,支持刘敬,这才一锤定音。刘邦当天就驾车离开洛阳,定都长安,文武百官也无人敢再提出反对意见。

  可见张良在刘邦,乃至整个汉朝高层,都享有巨大的威望和影响力。

  敬说高帝曰:“都关中。”上疑之。左右大臣皆山东人,多劝上都雒阳:“雒阳东有成皋,西有殽黾,倍河,向伊雒,其固亦足恃。”留侯曰:“雒阳虽有此固,其中小,不过数百里,田地薄,四面受敌,此非用武之国也。夫关中左殽函,右陇蜀,沃野千里,南有巴蜀之饶,北有胡苑之利,阻三面而守,独以一面东制诸侯。诸侯安定,河渭漕挽天下,西给京师;诸侯有变,顺流而下,足以委输。此所谓金城千里,天府之国也,刘敬说是也。”于是高帝即日驾,西都关中。(《史记·留侯世家》)

  只有张良拍板定下的方向,刘邦才敢放心去做,也只有张良提出的劝谏,刘邦才会诚心悔过。而张良也没有辜负刘邦的全心信赖,在众多谋士之中,他谋略无双,每一次决策,都巧夺天工,恰到好处。

  这是张良和刘邦身边其他功臣的差别,也是帝王师和谋士之间的差别。

  急流勇退

  地位如此独特,功勋如此辉煌的张良,除了战场上的谋略之外,他还有着独特的人生智慧——他是一个懂得急流勇退的人物。

  楚汉争霸结束后,刘邦按功绩封赏自己身边的大臣。当大家对谁功劳大,谁该分得多争论不休的时候,被刘邦列为第一功臣的张良,却谢绝了刘邦让他在最富庶的齐国地区,随便挑选三万户封邑这个封赏,只选择了留县的一万户封邑。而之所以选择留县,用张良的话说,是因为这里是他和刘邦第一次相遇的地方。

  这个选择,一举三得。一来,让张良留下了淡泊名利的美名,二来,进一步深化了他和刘邦共患难的记忆,三来,张良依然是功臣集团里排名前三的万户侯。

  良曰:“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乃封张良为留侯,与萧何等俱封。(《史记·留侯世家》)

  而且得到封赏后,张良又退了一步,他谢绝了在朝廷里担任官职的邀请,并对刘邦表明心迹说,“愿弃人间事,欲从赤松子游耳。”意思是,我愿远离世俗的事务,追随赤松子这样的隐士,浪迹天涯。

  因此,张良获得了一个逍遥自在的晚年。反观跟张良同为兴汉三杰的韩信,却因为功高盖主,落得了一个全家被杀的悲惨下场。

  后来,三国时的曹操就曾经说他的军师荀彧,是自己的张良。刘备父子身边的诸葛亮李世民身边的房玄龄,都多少带有张良的身影。但是,帝王师并不好当。宋朝的王安石、明朝的张居正、清朝的康有为,都以帝王师自居,但结果并不成功。

  可见,想当帝王师的人不少,真正能当好的人却是不多。

  总结

  好,现在我来总结一下本讲的内容。

  今天这一讲,我从刘邦、张良君臣之间的相知,张良的无双智谋,以及他急流勇退的人生智慧这三个角度,梳理了张良作为帝王师的人格身份。从中你会发现,帝王师要有极强的战略能力,更要在君王的心中占据重要的地位,还要有高度的人生智慧。张良完美具备了这些因素,因而成就了中国历史上的一大传奇,建立了帝王师的传统,成了后世无数知识分子心中的楷模。汉朝的成功,主要原因在于张良的宏观战略,刘邦善于打造统一战线,萧何能运转一个秦式帝国,动员出强大的资源。

  最后,再给你留一道思考题:除了张良,中国古代那些称得上是“帝王师”的历史人物里, 哪一个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欢迎说说你的理由。

关键词:猴哥带你读懂史记

用户评论
挥一挥手 不带走一片云彩
国学经典推荐

猴哥带你读懂史记第二十讲:帝王师的顶级人物张良

古诗国学经典诗词名句成语诗人周易起名关于本站免责声明

Copyright © 2016-2023 Www.GuoXueMe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国学梦 版权所有

皖ICP备16011003号-2 皖公网安备 341602020023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