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国学经典

养育华夏儿女

猴哥带你读懂孔子第十七讲、孔子如何短期适应高官角色

作者:猴哥 国学知识 来源:网络

  猴哥带你读懂孔子

  第三模块、官声沉浮(9讲)

  第十七讲、孔子如何短期适应高官角色

  你好,欢迎来到“猴哥带你读懂孔子”。让我们一起走近孔子,了解春秋历史。

  孔子在晚年的时候,总结自己的一生经历,说自己“五十而知天命”。天命这个词很大,也显得很神秘,它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以前的学者们有过很多猜测,没有定论。

  那在我看来的话,最合适的解释应该是:50多岁的孔子,终于有机会当官了,他终于可以按照自己的理想来改造鲁国。他觉得,这会是自己重建春秋政治秩序的开端,意义重大,所以才叫“知天命”。

  那孔子这次从政结果如何呢?从这一讲开始,整个第三模块,我就要带你一起来了解他50到56岁的这段官场沉浮。

  孔子的这个官,不说别的,升迁速度那叫一个快。他干了才一年,就升到了鲁国的第四把手,和三大寡头一起在朝廷里工作。

  要知道,在这之前,孔子就年轻时候当过几年基层小管理员,除此之外就没什么官场经验了。

  在我们现在看来,这就相当于,一个没什么工作经验的人,刚进公司一年就被提拔到了决策层。是不是感到有点儿羡慕啊?

  但这其实也暗藏着一个问题,就是作为官场新人,孔子能迅速转换自己的新角色、适应官场的游戏规则吗?

  这一讲,我们就一起来看看。

  破纪录的升迁

  根据《史记》的记载,孔子加盟三桓的头一年,先是干了两个过渡性的职务,然后就迅速晋升成了大司寇,正式进了鲁国的中央权力核心。可以说,在这之前,没有人的升迁速度比得过他。

  孔子真是遇见了好机会。当时三桓正在跟阳虎打内战,他们必须给孔子足够的重视,不然阳虎就还有可能乘虚而入,把孔子拉过去。

  那这大司寇具体是做什么的呢?它管的主要是国家的政法工作。像我们今天的立法工作,以及公安、检察院、法院这些司法工作,外加监狱,在春秋时候可都是大司寇的工作范围。

  这是因为古代不像今天,机构分工没这么详细,所以孔子这个大司寇要管的事情是真不少,权力也很大。

  当了大司寇,孔子的官阶就升级为了“上大夫”,也就是级别最高的“大夫”。

  那现在,孔子就有资格跟三桓一起开国务会议,决定国家的大政方针了。这四位,就是鲁国的权力核心,后世管这种级别的权力高层叫“宰相”。

  请注意,虽然孔子跟三桓都是核心,但从实权上来看,孔子只能排最后一名。

  排名虽然比不上三桓,可孔子这个大司寇的职务,也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朝廷的官位都是一个萝卜一个坑,而且,鲁国是贵族寡头政治,高级职务都是特定家族世袭的。

  孔子当了大司寇,就意味着他挤占了某个贵族的势力范围。这次受损失的,可能是一个叫臧孙氏的家族。这背后的故事,限于篇幅,我就不多展开了。

  你看,能接受孔子进鲁国的中枢,三桓也算是不惜代价,鲁国几百年的历史里面,还没有过先例。

  阳虎虽然掌握过鲁国的实权,但他没这正式名分。孔子没有阳虎那么大的实权,但他现在的正式级别已经超过阳虎了。

  更何况,我们算一算,从一个在野的私塾老师,到鲁国的第四把手,孔子只用了一年时间,这速度真的是让人羡慕。

  大司寇的工作

  那升迁这么快,身份转换这么大,孔子能适应吗?

  下面,我就来给你复原一下,大司寇孔子的一天,听完你就知道了。

  春秋的时候,像孔子这种高级官员的工作,就是在每个工作日的早上去“上朝”,带领百官拜见国君。

  这主要是礼仪性质的工作,因为鲁国的国君是个傀儡,管不了具体事儿。而孔子对礼仪不是一般的熟,应该可以弥补一些经验上的不足。

  拜见完国君,三桓跟孔子,就会坐在一起,听取下级的汇告,一起商量解决方案,基本就把国家大事都处理了。这才是真正的国务会议。

  要知道,孔子之前的政治实践经验少得可怜。就算他这些年都在思考政治和社会问题,但真的上手干,也不容易。好在,他在其中只排第四,三桓的意见最重要,孔子可以边干边摸索。

  等开完会,如果没有特殊情况的话,孔子一般上午就能回家了。

  有朋友可能会问:不对呀,你不是说孔子还有分管的司法工作吗?怎么不去衙门上班,而是就回家了呢?

  说起来,这也算是时代特色。春秋时候都是贵族政治,没有很发达的国家机构。

  那时候,各诸侯国朝廷管的事情其实都挺少,各地也没什么地方政府机构。因为全国的土地和老百姓,基本都被分给各家贵族了,贵族拥有所有权和管理权,不需要朝廷插手。

  既然事儿少,司徒、司马、司寇这些朝廷高官们,也就不需要有专门的办公衙门、办公厅,下面也没有很多司、局办事部门。他们主要是在自己家里办公。

  像孔子,为了匹配自己的身份,他还在曲阜城里换了座大宅院。这座院子,就相当于鲁国的大司寇衙门。只要是不上朝的时间,他就可以在家里处理工作。而熟悉的环境,也能帮助孔子更好地适应这份工作。

  你想,就是现在,很多人也都觉得在家办公更自在嘛。

  既然春秋的政府机构还不发达,那列国朝廷主要管什么呢?主要是管贵族事务。

  比如,管军事的大司马,他手下也没有国家常备军,有战争需要的时候,大司马就负责调集国内各家贵族的私家武装。

  再比如我们的主人公孔子,他当的这个大司寇,主要就负责贵族内部的各种诉讼、犯罪案件,工作量不算大。

  而且,就这些有限的工作,孔子都还不用事事亲为。要知道,那时候官员的数量很少,当大官的大贵族,都要自己招募下属。

  一般来说,就是自家的各种亲戚、封臣、奴仆等等。这些人负责替大贵族跑腿办事,完成相当于下属机构的工作,然后从大贵族那里获得一份报酬。

  当然,孔子没有很大的家族,但他的学生很多。那些聪明能干的学生,就相当于孔子的私人助理,可以协助他处理大司寇工作。

  大多数时候,都是他的学生们来负责前期的预审、文案工作。孔子呢,只需要等他们准备好判决意见,然后签字批准就可以了。

  他的大弟子子路,就很适合干这种工作,在《论语》里,孔子曾经夸奖子路说:“几句话就能把一个案情说明白的,也只有子路了!”

  同时,《论语》还记载,子路办案子的效率很高,当天的工作绝对不会拖到第二天。

  《论语·颜渊》:子路无宿诺。

  所以,别看子路出身不高,但他处理行政事务的能力很强。孔子一当官,最先脱颖而出的就是他。

  当然了,孔子还是需要亲自审判一些案件。从《论语》来看,孔子的基本原则,就是尽量做到“合情合理”。

  他的原话是:“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

  翻译过来就是:“审判案件的时候,我就像当事的原告、被告一样,把自己放到他们的立场,设身处地去想问题,才能真正理解双方当事人的感受。大司寇工作的最高境界,就是让双方都服气,不再上诉继续折腾。”

  有朋友可能会问:为什么是设身处地,而不是依法审理呢?

  要知道,春秋那时候,各国几乎都还没有成文的法典。判案的话,主要还是依靠流传下来的各种惯例,也就是所谓的“习惯法”。

  在史书里,也从没记载过孔子使用成文的法典。但你看,即使没有法典,孔子这个大法官也很尽职尽责,他是设身处地去理解诉讼各方的感受。这也体现了孔子关于“仁”的思想学说。

  师生共同体

  刚才我提到了孔子的学生,这说起来,也是孔子适应官场生活的一大优势。

  当时,阳虎刚被三桓赶出了朝廷,于是鲁国就出现了很多空缺的职位,现在正好让孔门弟子来填补。比如说,大弟子子路给季孙氏当首席大管家,这正是阳虎以前干的职务。

  他的这些学生有文化,也有实用的行政管理才能,所以很快就能上位工作,填补阳虎势力撤出以后的真空。

  孔子这些年办教育,培养人才,现在终于到了收获的季节。

  大司寇的工资

  这里的收获,不单单是指孔子有了施展抱负的机会,这个我们后面会具体讲。同时,大司寇的职位,还给他带来了物质上的好处。

  从此,孔子就拿到高薪了。但他拿的年薪,还不是后来流行的钱币,而是粮食,每年差不多有十几万斤。这大大改善了孔子的吃穿用度,还让他在鲁国首都住上了大宅子。

  不过说起来,拿年薪在当时其实很特殊。

  除了孔子,春秋宰相级别的官员都是世袭大贵族,有自家的封邑收入,不用拿年薪。但孔子呢,他本来不是大贵族,三桓又舍不得给他一块世袭封邑,所以才有了年薪这个方案。

  小结

  好,我们来总结一下。从一介平民到权力核心的大司寇,这个转变真是很大。孔子肯定也花了很大的努力,来适应这份全新的工作。但好在,有之前多年的个人积累和人才培养,孔子适应得还比较好。

  不过,不管是孔子的升迁过程,还是他拿的工资,在当时的官场都算是非典型。要是你对当时更主流、更典型的官场感兴趣,欢迎在留下你的问题。

  说回孔子,适应了官场生活的他,接下来自然就该干事业了,别忘了,三桓肯接纳孔子当官,可不是做慈善,而是为了利用孔子来对付阳虎。

  那孔子能让大老板们满意吗?

  我们下一讲继续。

关键词:猴哥带你读懂孔子

用户评论
挥一挥手 不带走一片云彩
国学经典推荐

猴哥带你读懂孔子第十七讲、孔子如何短期适应高官角色

古诗国学经典诗词名句成语诗人周易起名关于本站免责声明

Copyright © 2016-2023 Www.GuoXueMe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国学梦 版权所有

皖ICP备16011003号-2 皖公网安备 341602020023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