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国学经典

养育华夏儿女

猴哥带你读懂孔子第二十七讲、孔子想去蛮夷之地

作者:猴哥 国学知识 来源:网络

猴哥带你读懂孔子

第四模块、周游列国(13讲)

第二十七讲、孔子想去蛮夷之地

你好,欢迎来到“猴哥带你读懂孔子”。让我们一起走近孔子,了解春秋历史。

从鲁国辞官的孔子,为了寻找新的做官机会,已经去过齐、卫、宋、郑四个国家了。但可惜,都没能成功。特别是在宋国和郑国,他还遭遇了各种意想不到的敌意。

这时候的孔子,突然产生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创意,那就是,到蛮夷的地方去。

论语·子罕》篇的原文是:“子欲居九夷”。“夷”,指的是东南方和南方的蛮族。这里的“九”不是严格的数字,而是泛指南方的各种蛮族。

听起来好像有点儿奇怪,孔子不是最推崇周朝的礼乐文明吗?为什么他会想脱离周文化的氛围,离开所谓中原列国,去野蛮人的地方生活呢?

这一讲,我们就一起来看看。

改造蛮夷的憧憬

孔子的这个决定,其实不光我们会觉得意外,连他的学生也很不理解。有人还当面劝孔子说:那些蛮夷都很野蛮、没什么文化,您怎么受得了?

野蛮跟没文化,是我的翻译,原文其实很简洁,只用了一个字,简陋的陋。

孔子听了就回答说:只要有我这种君子,怎么会没文化呢?原文是:“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论语·子罕》: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这个回答很有自信。看来,孔子并不是想找个陌生的地方隐居,不问世事。他是觉得蛮夷可以提升改造,他这种君子可以教化野蛮人。那么,去蛮夷之地弘扬中原文化,也算个不错的选择。

看来,孔子不光有大胆的创意,也很有冒险精神,跟我们熟悉的那个老学究形象不太一样。

周王到底有多重要

接下来,我们就来看看,孔子想要投奔的南方蛮夷,具体是哪里,又会不会有什么危险。

在孔子时代,南方的土著族群有很多,它们的规模大小、发展程度都不太一样。有的还在部落阶段,刀耕火种,有的已经建立了国家。

孔子既然想推广中原文化,那肯定会选择规模比较大的、发展程度比较高的。这么一排除,基本就只有两个国家可以选了,吴国和楚国。

有朋友可能会觉得奇怪,这俩国家挺有名呀,楚国还有大文人屈原和楚辞呢,为什么说它们是蛮夷国家呢?

这就得提到春秋时代,中原贵族眼里蛮夷的特征了。主要有文化跟政治两层。

先说文化。那时候的楚国和吴国,语言和风俗习惯,跟中原世界的很不一样。所以,中原的贵族就觉得对方是蛮夷,没有文化。至于楚辞,那是战国晚期才发展出来的,在孔子的时代还根本没有。

再比如吴国人,在孔子时代,还有所谓断发、裸体、纹身的习俗,就是剃很短的头发,不穿衣服,还在身上刺很多花纹。在中原世界的贵族看来,这就是妥妥的野蛮人。

好,这是文化层面。再来看政治上,为什么吴国和楚国已经建立了强大的国家,还会被中原瞧不起、当成蛮夷呢?

这是因为,吴国跟楚国都太狂妄了,在政治理念上没法跟中原相兼容。中原国家认为,天下只能有一个王,就是洛阳的周王,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其他诸侯国的国君,可以叫公、侯、伯等等,但绝对不能叫王。

像我前面讲过的鲁昭公、齐景公、卫灵公,他们绝对不能叫鲁王、齐王、卫王,只能叫什么什么公。这是中原国家的政治红线,谁都不能触犯。

你也许会想到,中学语文课本里不是有《邹忌讽齐王纳谏》这篇文章么?这里不是有齐王么?没错,历史上的确有齐王,但那都是战国时候的事情了,那时候的游戏规则已经完全变了。

但在春秋时期,吴国和楚国的君主不承认中原的这一套,自称吴王跟楚王,把自己抬高到跟周王一个级别,就属于典型的大逆不道。

中原列国在面子上无法接受,必须要跟对方划清界限,表明文明国家和无知蛮夷是有区别的。

既然蛮夷跟中原有这么大的隔阂,孔子要去他们那里谋生,自然会有很多困难。

文化上其实还好办。因为吴、楚强大起来之后,经常跟中原打交道,他们的上层贵族也在学习中原的语言和风俗。而且,贵族阶层人少,掌握的资源多,学起来其实挺快的。

这有点儿像十八、十九世纪的俄国。在当时的西欧国家看来,俄国也属于野蛮国家。但俄国的贵族,实际上很熟悉西欧的文化,比如他们会请法国人当家教,从小学说法语。托尔斯泰的小说里就有这样的情节。

那现在,孔子如果到吴国或者楚国找工作,主要也是和贵族上层人打交道,生活上应该不会有太大的困难。

但政治上就比较麻烦了。如果到了吴王、楚王的地盘上,那肯定要服从人家的权威。这就意味着,孔子投奔了周王之外的王,背叛了周天子,估计会引发不少争议。

不过,这时候的孔子还顾不上考虑这些。他眼前更急迫的问题是,学生们都不愿跟着自己去南方。

但学生们也不敢直接反对老师,只能集体沉默,用消极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态度。这可能是孔子这辈子第一次和他的学生团队产生分歧。

还是子路最可靠

你可能会奇怪,孔子既然是团队的领导人,怎么还没有决定权呢?

这是因为,虽然我们管孔子师徒这群人叫团队,但它并不是一个真正有组织、有纪律的团体。学生们都是自愿追随孔子,旅行开支也都是自己承担。

他们跟着孔子周游列国,除了想继续学文化,还有比较现实的目标。那就是,指望孔子找到好的当官机会,让自己也能跟着有份好前途。

所以,这是个松散的、自发的师生团队。老师想去哪里,要跟学生们商量。学生们也要评估,这么做获得成功的可能性有多大,投入和产出的比例是否划算。

具体到这一次关于孔子想去蛮夷地区的这个想法,学生们可能担心会遇到危险,会适应不了蛮夷地区的生活。他们也可能觉得,这跟孔子一直倡导中原文化的形象太矛盾了,让人跟不上节奏。

面对学生们的消极抗议,孔子也越来越恼火。在《论语》的《公冶长》篇,孔子有点赌气地说:既然没人愿意推行我的“道”,我就坐木筏子到海外去!愿意跟我走的,大概只有子路吧?

《论语·公冶长》: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

孔子的这段话表明,多数学生并不愿意跟着他出发,只有最老的弟子子路,让孔子比较有信心。

从史料来看,子路确实胆子大,敢想敢干,而且他对孔子也非常忠心,可以无条件追随孔子。二十多年前,孔子去齐国追随鲁昭公的时候,子路就陪在他身边。

但只有子路一个人的支持也不够啊。而且,孔子也得尽快解决师生之间的这场分歧。因为现在他们住在郑国,人生地不熟的,还不受当地人的欢迎,如果这样一直耗下去,这师生团队可就真要散摊子了。

最后,师生双方各自退了一步,决定先尽快离开郑国,按孔子的想法继续往南走,但不能走太远。于是,他们把下一站定在了三百里外、淮河北岸的陈国,而不是南方的蛮夷之国。

这是当时中原世界的最南端,在今天河南省南部的周口市附近,但从势力范围来讲,它其实是楚国的附属国。

这样来看,去陈国算是个折中方案,先考察一下蛮夷世界的最外围。如果条件合适、一切顺利呢,也可以继续深入。

走进南国风情

从郑国到陈国的这一路上,孔子师徒看到了很多以前没有见过的动植物跟生活方式,而且越来越新奇。

虽然在我们今天看来,地处河南南部的陈国,跟孔子的家乡山东、跟他刚去过的中原国家区别不大,都属于淮河以北的华北地区。

但孔子时代的气候比今天更湿热。像水牛这种亚热带和热带的动物,今天只能生活在淮河以南。但当时,淮河北边不仅有水牛,甚至还有野生水牛。

在《论语》里,孔子也曾经提到过“兕”这种动物。多数学者认为,兕就是野生水牛。但还有学者认为是野生犀牛,那样的话,说明那时候的中原地区还要更蛮荒、更湿热。

比孔子时代再早五百年的商朝,气候还要湿热,水牛的分布范围也更靠北,能到达河北省中部。甚至河南省北部的殷墟遗址,还经常发掘出土大象的骨头。

甲骨文也记载,商王经常在殷都的郊外捕猎野生大象。这方面的考古发掘有很多,有兴趣的话,你可以去搜索一下,我这里就不具体罗列了。

所以,生活在春秋末年的孔子师徒,当他们从山东中部的鲁国一路过来,到达河南省南部的陈国时,他们也在走进新奇的南方世界。

小结

好了,在这一讲里,孔子团队因为行程发生了分歧,孔子想去蛮夷世界的创意没能实现,但他们也不想继续待在郑国遭受冷眼了。

于是师生双方决定变通一下,去陈国试一试,如果在这个靠近蛮夷世界的国家过得不错,他们或许会继续往南走,去吴国或者楚国看看。

那在陈国,孔子师徒会有什么样的经历呢?我们下一讲继续。

最后给你布置个小作业,你觉得春秋时候,南方人受到中原贵族的排斥,除了我刚才分析的,还可能有哪些原因,而这是不是“地域黑”现象的起源呢?

欢迎你在微信群里留言,跟大家讨论。

我们下一讲见。

划重点:

1. 中原国家觉得楚、吴这些南方国家是蛮夷,一方面是因为文化上的差异,另一方面是政治理念上的不兼容。

2. 孔子去南方,不是去隐居避世,而是想去教化当地民众,弘扬中原文化。

3. 孔子师徒的这个团队其实是个松散的、自发的团队,任何一方都不能单独决定行程,必须达成一致。

4. 去陈国其实是个折中方案,先考察一下蛮夷世界的最外围,如果条件合适、一切顺利呢,再继续深入。

关键词:猴哥带你读懂孔子

用户评论
挥一挥手 不带走一片云彩
国学经典推荐

猴哥带你读懂孔子第二十七讲、孔子想去蛮夷之地

古诗国学经典诗词名句成语诗人周易起名关于本站免责声明

Copyright © 2016-2023 Www.GuoXueMe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国学梦 版权所有

皖ICP备16011003号-2 皖公网安备 341602020023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