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国学经典

养育华夏儿女

第二十一讲、《红楼梦》中的每个人都有优点也有毛病

作者:猴哥 全集:红楼梦讲解 来源:网络 [挑错/完善]

第五板块:哲学大观

第二十一讲、《红楼梦》中的每个人都有优点也有毛病

你有没有发现,《红楼梦》里的人物,特别容易引起争论?不光是咱们前面讲过的钗黛之争,很多重要角色,比如晴雯、袭人、妙玉,只要提起来,都有人特别喜欢,有人十分

厌恶。

每个人都有毛病。比如,林姑娘固然十分聪明灵秀,为人清洁,但她刻薄,使起小性儿来,也实在让人难以招架。比如她刚来贾府的时候,有一次王夫人的心腹周瑞家的被薛姨妈抓了差,让她给各位姑娘捎来用纱做的花儿十二枝。

其实,周瑞家的只不过是按照顺路依次送的,但就因为送到黛玉眼前,盒子里只剩了两枝花。黛玉立刻撂下一句:“我就知道,别人不挑剩下的也不给我。”

再说宝姑娘,她艳冠群芳、宽容大度,连黛玉都不得不服。但是,宝姑娘越长大,有个毛病就越突出,一开口就是大道理教育人。

她不但越来越无趣,而且越来越无情。她哥哥薛蟠的救命恩人柳湘莲,因为尤三姐自杀,自己也削发出家。

薛姨妈说起来都不禁感慨,薛蟠回到家时脸上还挂着眼泪,只有宝钗听了,并不在意。她惦记的是:薛蟠打江南贩货回来,要记着及时宴请酬谢那些伙计,“别叫人家看着无理似的。”

这才是宝姑娘心里在意的事。不用说情商是高的,所以人情常理无不周到,但是说到真情真意,还真是寡淡到让人有点儿寒心。

反过来说呢,王熙凤这个人物,你很容易给她贴上贪婪、虚荣、势利的标签。她对待下人手段严酷,又变尽心思挪用贾府工资去放高利贷,中饱私囊。

甚至有时候还不免狠毒,比如贾瑞不过是对她有所觊觎,但凤姐竟起了往死里整治他的心,两次设局,最终贾瑞因她送了性命。

但同时,作者也用了大幅笔墨写她超乎男子的精明和才干,而且,就是这样一位凤姐,暗地里还保护过邢岫烟,也就是邢夫人的侄女。

这个女孩儿因为家境清贫,随父母投靠到贾府,比起同样是寄居在贾府的黛玉、宝钗,邢岫烟这个角色可以说是非常弱势的。而且,凤姐素来跟王夫人亲近,和她的正牌婆婆邢夫人还矛盾重重。

但凤姐观察岫烟的心性为人,发现这个女孩儿端雅、稳重、温厚,于是暗地里比别的姊妹多疼她些。

孟子说,人皆有恻隐之心,王熙凤也有她温暖的一面。

《红楼梦》的挑战

你看,我们传统的审美习惯,都是黑白分明。传统戏剧舞台上,看到白脸的曹操,那准是大坏蛋,看到红脸的关羽,那准是大好人。

很多人看电影也是先问“好人坏人”?然后陪好人流眼泪,对坏人咬牙切齿!

其实不光中国观众,这是世界范畴的审美共性。这种截然对立的好人和坏人,脸谱化的非善即恶的形象,在文学评论范畴有一个词,叫“扁平人物”。

一个又仙气又一团和气的林姑娘不是更可爱吗?一个雍容大度又有情有义的宝姑娘不是更完美吗?

但《红楼梦》偏不给人这皆大欢喜。曹雪芹用“有缺点的人”挑战“完美的人”,他既是在挑战中国读者数千年来的审美舒适区,更是在挑战非善即恶、非黑即白的传统人性论。

曹雪芹推倒了简单的二元对立的善恶分法,更精彩的是,他有破有立,推出了一套自己的全新的理论,这就是“正邪两赋”,我叫它“红楼人性论”。

我们前边在讲钗黛之争的时候,就提到过,它出自小说第2回贾雨村之口。

这一讲,我要从哲学的角度,对“正邪两赋”再给你做一个深入的分析。它实际是由阴阳、善恶、正邪三组概念,完成了作者人性论的层层递进。

《红楼梦》里的“正邪两赋”

正邪两赋的哲学根基,是道家的阴阳二元论。你大概还记得我们前面讲史湘云和小丫鬟翠缕讨论阴阳。正因为宇宙是阴阳二气构成,往下推就有了善恶。

属阳的正气形成清明灵秀的善,属阴的邪气形成荒谬乖僻的恶。

你大概也知道,在儒家那里,人之初到底是“性本善”还是“性本恶”,孟子一派和荀子一派有激烈的争论。

但曹雪芹接续的,是另外一条思想脉络,两千多年前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师硕就提出过,人性有善有恶,这是生命的自然属性。

在红楼作者的观念里,人既然生于天地之间,所以正邪二气“亦必赋人”,会作为先天禀赋参与到人性和人格之中,因而每个人的生命都有正气和邪气的同时参与,兼有正邪两面。

以这种“正邪两赋”的概念,曹雪芹把人性从大善大恶之中解放了出来,用现代的语言来表达,荒谬怪癖基本相当于“个性”,“正邪两赋”的基本特点,就是尊重人性的复杂,尊重个性,原谅人性的弱点。

你看,曹雪芹从宇宙生成论开始,建构了系统性的人性论。

正因为“正邪两赋”为《红楼梦》提供了坚实的人性论基石,《红楼梦》人物的言行,就有了可以理解的人格动机。

我们就拿金陵十二钗中的妙玉来分析。妙玉,就是在栊翠庵带发修行的一位女尼。

表面上看,连宝玉都惊叹说:“她为人孤癖,不合时宜,万人不入她目。”在她嘴里,林黛玉都是“大俗人”!更别提大家在她那里喝茶,因为嫌弃刘姥姥喝过茶的杯子,她竟然吩咐人直接扔掉。连外号“大菩萨”的李纨也说:“可厌妙玉的为人,我不理她!”

但仔细分析妙玉出家的原因,原来她出身官宦之家,只因为自小多病,按当时的习俗,买了多少替身替她出家都不管用,直到她亲自出家入了空门,身体才好了。所以,妙玉出家是迫于健康原因,并不是出于自愿。

对这种被动的出家,她究竟是什么态度?中秋节跟黛玉、湘云推敲作诗的时候,她无意中说出了心里话,她说:作诗不能一味求奇求怪,那样反倒“失了咱们的闺阁面目”。

你看,在妙玉自己的心里,闺阁女儿,才是她的本来面目,她并没把自己认定为出家人。这就是为什么她带发修行,始终不肯剪去一头青丝。

青春美貌的妙玉,“气质美如兰,才华阜比仙”,她非常自然地有着自己的红尘向往,甚至有着青春情欲,这样你才能理解,为什么宝玉来了,她会把自己平日喝茶专用的那只绿玉斗拿给宝玉用。

但是,在当时的社会环境和时代环境之下,妙玉没有任何返回世俗生活的可能。

现实处境和内心的欲望之间的矛盾,让她的内心充满挣扎和痛苦,这就是妙玉的荒谬怪癖的来源,她用极端的孤傲对抗着外部世界的不公,也对抗着自己内心的欲望。

如果按照传统的善恶观念,你是没法定义妙玉的,但是“正邪两赋”让这个人物不但成立,而且带有独特的魅力。这就是宝玉说:他原不在这些人中算,他原是世人意外之人。

这的确是因为描写真实的人性,而给读者带来了审美的意外。

可以说,在《红楼梦》诞生之前,中国的小说里基本只有扁平人物,好就好上天,坏就坏下地,直到《红楼梦》,中国的小说里才有了既不纯善,也不纯恶,而是“正邪两赋”的“真实的人”。这样的人物,自然是丰满而立体的。

而且曹雪芹解释说:“天地生人,除大仁大恶,馀者皆无大异。”也就是说,普天之下的人,都有共同的、相通的人性基础,没有什么本质性的差异。你看,这已经是在人类范围内,探讨普遍人性了。

作者能够理解每个生命的局限性,所以他也能看到每个生命困于自己的局限之中,无奈又痛苦。就像妙玉那样,每个人物的荒谬怪癖,都来自她的生命之痛。回到书的哲学源泉,在佛家语,这是慈悲。在儒家语,这是忠恕。其实都是一回事。

小结

传统的人性论是善恶截然对立的,人们处在这种认知惰性之中,不质疑善,更不原谅恶。

但是,正是因为既有对人性的洞见,又有对生命的尊重,《红楼梦》推出了“正邪两赋”的人性论,曹雪芹对自己笔下的人物,不作简单粗暴的道德评判,甚至不提供标准,而是想用多棱镜照见更完整的人性。

思考题

你熟悉的文学形象里,还有谁有“正邪两赋”的特征?能不能请你做个分析?

《红楼梦》里塑造了大批钟灵毓秀的女儿形象,而且男主人公贾宝玉还动不动就夸赞女儿尊贵,那么红楼作者是个女性崇拜者吗?

关键词:红楼梦讲解

用户评论
挥一挥手 不带走一片云彩
国学经典推荐

第二十一讲、《红楼梦》中的每个人都有优点也有毛病

古诗国学经典诗词名句成语诗人周易起名关于本站免责声明

Copyright © 2016-2023 Www.GuoXueMe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国学梦 版权所有

皖ICP备16011003号-2 皖公网安备 341602020023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