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国学经典

养育华夏儿女

猴哥带你读懂孔子第三十讲、孔子心碎时的去处

作者:孔子 国学知识 来源:网络

  猴哥带你读懂孔子

  第四模块、周游列国(13讲)

  第三十讲、孔子心碎时的去处

  你好,欢迎来到“猴哥带你读懂孔子”。让我们一起走近孔子,了解春秋历史。

  在南方生活了一年多以后,孔子回到了卫国的都城。他和身在晋国战场的阳虎只隔着一条黄河,他们甚至通过某些中间人建立了秘密联系。

  孔子打算过河去晋国,但学生们都不同意,他只能困坐愁城,一天天熬着过日子。

  那师生之间的这场冷战要僵持到什么时候呢?孔子还有机会见到阳虎吗?

  这一讲,就让我们从神秘的中间联络人讲起。

  神秘的联络人

  孔子这次到了卫国之后,跟一位叫“师襄子”的宫廷乐师学习弹琴。这当然不止是为了学习音乐,还有别的用意。

  因为春秋的时候,宫廷乐师群体其实是个国际信息集散中心,孔子可以借机打听晋国那边的动态。

  他想去晋国又去不成,内心很苦闷,就整天关在屋里摆弄乐器,敲打一种像编钟的打击乐,磬。音乐是用来表达感情的,特别是难以被人理解的时候。

  所以,现在孔子也只能靠音乐来排遣自己的情绪。

  和之前的重大抉择不一样,他这次不是为了事业,没有任何功利目的,完全是个人感情的驱动。这跟孔子对家庭、对亲情的理解有直接关系。

  孔子这一辈子,其实都很渴望家庭亲情,他开创的儒家学说最重视孝悌,也就是父子和兄弟关系。

  但可能是因为小时候的成长经历,孔子的家庭理念又过于保守,他和所有的亲人,比如妻子、儿子、兄长,几乎都有很深的隔膜。在后面的课程里,我会专门介绍孔子的家庭生活,这里就暂时先不展开了。

  总之呢,孔子的家庭生活并不幸福。此外,他还要回避跟阳虎可能存在的亲情关系。有时候,甚至得刻意显示自己和阳虎在政治上的对立。这对孔子其实是一种折磨。

  现在,随着年纪越来越大,孔子逐渐看淡了政治事业,而他对阳虎的歉疚之情却越来越深,最终,积累成了他想渡过黄河的这份冲动。

  但是,孔子还是被各种有形的、无形的羁绊挽留住了。得不到学生的支持,他只能用音乐来抒发自己的苦闷。

  就在这时,神秘来客出现了。

  《论语》记载,某一天,有个农民模样的人,背着草编的篓子,从孔子住处路过。听到屋里传出的乐器声,他停下来说:“这个奏乐的人,听起来像是有心事啊!”

  接着,他走进房间对孔子说:“你敲得这么叮叮当当的,是发愁没人懂你心思,也太想不开了吧,有啥大不了的。水浅呢,你就撩起衣服、蹚水过河;水深呢,你湿了衣裳也能过。不就是那么条河吗?”

  你看,他一句话就捅破了,孔子正想过黄河、但又下不了决心。看起来,这人貌似大有来头。那他是谁呢?

  这种说话很高明的人物,《论语》里还出现过不少,他们都没有具体的名字。大家一般都把这类人归为“隐士”,说他们是藏在民间的高人。

  但结合当时的背景,我推测,这个背着草篓子的来客,很可能是阳虎那边派过来联络孔子的,所以他说话才会这么有针对性。

  尤其要请你注意,他对孔子说的最后那句话:别管水深水浅,反正都能过河。这句话出自《诗经》的《匏有苦叶》这首诗。

  而孔子在跟子路解释他为什么想去投奔晋国的时候,也用了这首诗的典故。这个细节,我在上一讲讲到过,你应该还有印象吧?

  这首诗呢,其实是一首黄河对岸的民歌。它讲了这么一个情景,诗的主人公在黄河边等待渡船,他一边欣赏秋天的景色,一边在焦急地想,约好同行的朋友怎么还没来。

  对应到现实,那位神秘来客引用这首诗,很明显就是在催促孔子:渡船准备好了,您赶快上路吧。

  那孔子是怎么回答的呢?

  他说:“确实如此。但最难迈出去的,就是这最后的一步啊!”

  《论语·宪问》:子击磬于卫。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曰:“有心哉!击磬乎!”既而曰:“鄙哉!硁硁乎!莫己知也,斯己而已矣。深则厉,浅则揭。”子曰:“果哉!末之难矣。

  黄河悲歌

  看来,孔子还是迈不开最后这一步,终究还是放弃了。而阳虎那边安排好的渡河行动,因为孔子的迟疑和顾虑,也随之宣告流产了。

  但事情还没有结束。

  根据《史记·孔子世家》的记载,不久之后,孔子似乎后悔了,他一个人跑去了黄河渡口。但是,没等他找到渡船,子贡就出现在了他身边。

  一番踌躇之后,孔子放弃了渡河的念头。他看着黄河哀叹说:浩荡的黄河水啊,我孔丘不能过河,难道是命运的安排吗?

  《史记·孔子世家》:孔子既不得用于卫,将西见赵简子。至于河而闻窦鸣犊、舜华之死也,临河而叹曰:“美哉水,洋洋乎!丘之不济此,命也夫!”

  按《史记》的说法,孔子最后放弃渡河,是因为他当时在河边,听说赵简子杀了两个人,叫窦鸣犊和舜华。于是,他伤心得不想过黄河了。

  可奇怪的是,窦鸣犊跟舜华这两个人,史书里没有任何记载。史学家钱穆也认为这段记载不可靠。他的原话说:“此两人,绝不闻有才德贤行之称见于他书,孔子何为闻其见杀而临河遽返?疑此事实不可信。”

  当时,只有子贡陪在孔子身边,这两个人到底说了些什么,我们不可能找到真实的记载了。但从孔子前后的行动来看,估计是子贡改变了孔子的想法,留住了孔子。

  而《史记》里的那个说法,很可能是子贡或者其他学生事后编造的,用来掩盖孔子想去找阳虎、但又被劝阻的事实。

  因为在孔门弟子的立场上,阳虎就是孔子永恒的对立面,他们不愿记载这两个人藕断丝连的种种信息。

  不知道你有没有发现,子贡这个人总能在关键时刻起作用。像之前孔子在郑国都城东门外走丢了,也是子贡很快找到的他。这次呢,他不但第一时间找到了孔子,估计还劝阻了孔子。

  当然,除了子贡的劝说,我认为,孔子最终决定不渡过黄河,还有一个更现实、也更残酷的因素。那就是,卫国官方对他的警告。

  来看战国时期《墨子》这本书里的一段记载。它的原文是:“佛肸以中牟叛,漆雕刑残。”

  佛肸这个人,我上一讲介绍过,他原本是卫国中牟地区的长官,后来叛变投降了晋国,还策反过孔子。那好,前半句的意思我们已经知道了。

  那“漆雕刑残”,说的又是什么呢?这指的是,孔子一名叫漆雕开的学生,受刑后落下了残疾。漆雕是他的氏。

  联系到佛肸策反孔子的背景,我推测,漆雕开可能参与了孔子和佛肸沟通的工作,充当了某种联络人的角色。

  而卫国官方呢,也察觉到了孔子的动向,所以就对漆雕开下了手。这是为了敲打、警告一下孔子。

  虽然很多细节我们没法复原了,但至少能推测,孔子真承担不起一意孤行、说走就走的代价。他想去晋国,就意味着倒向了反晋联盟的对立面,这可不是件小事,后果会非常严重。

  陬邑疗伤

  好了,孔子最终没能渡过黄河、也没能再见到阳虎,这背后的原因,根据已有的史料只能分析出刚才这么两条。那接着,我们就来看他的下一步打算。

  既然现在不去晋国了,那孔子也没有必要继续呆在卫国。

  根据《史记》的记载,从黄河渡口回来以后,孔子万念俱灰,没多久,他就回了鲁国,解散了他的学生团队,打算一个人躲起来舔伤口。

  但他选择疗伤的地方,并不是都城曲阜,而是小时候的家乡,陬邑。因为他已经和三桓闹僵了,不想再和鲁国政界有什么牵连。

  回到老家的话,也许能忘掉成年后的一切纷扰,重新回到童年的天真和简单。这正是孔子此时最需要的。

  如果没有少年时代的那次停棺认祖,他这辈子会跟颜家庄的其他人一样,当个憨厚朴实的农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永远不会有那些追求与梦想、希冀与绝望。

  但历史无法假设,他已经踏进了一个更大、更复杂的世界。现在的他,出去走了一圈,累了也老了,只想躲回故乡,蛰伏起来。

  可是,那些看着他长大的先辈们都已经过世,晚辈乡亲们也无法理解他的经历和痛苦。孔子只能把哀伤都寄托在音乐里,他甚至创作了一支悲哀的琴曲,来寄托自己对命运的感激、哀叹与诅咒。

  陬邑,他少年时千方百计想挣脱的贫贱之乡,在暮年,却成了孔子逃避世间扰攘忧烦的最后角落。他在父亲的成人世界里伤痕累累,奔波终老,最后又回到了残留着母亲气息的静谧mi茅屋。

  虽然在后世被尊为圣人,但他也曾经是尘世中一个活生生的凡人,有着属于自己的心碎和哀伤。他距离你,距离我,都不遥远。

  今天的我们,也会离开家乡,去外面的世界打拼。当再次回到故乡,我们的心境跟此时的孔子应该也有些相似吧?

  小结

  好,这一讲,我们看到了一个年老的、疲惫的、同时心碎的孔子。他本来想抛弃事业和声望,抛弃掉这辈子积累起来的一切,去黄河对岸见一见阳虎。但最终,他没能成行。

  孔子和阳虎这段持续半个多世纪的纠葛,以往还没有人注意过。但我觉得,这可能是我们理解孔子的一把钥匙。

  当然,我这门课根据已有的史料,做出的这些推测,只是复原历史的一种可能性,也欢迎你对我的复原进行考证和质疑。

  比如,你觉得孔子晚年这么想去黄河对岸,还有没有其他什么原因呢?欢迎在微信群里留下你的看法。

  至于孔子要在家乡蛰伏多久,他还会不会继续他的周游列国之旅,我们下一讲继续。

关键词:猴哥带你读懂孔子

用户评论
挥一挥手 不带走一片云彩
国学经典推荐

猴哥带你读懂孔子第三十讲、孔子心碎时的去处

古诗国学经典诗词名句成语诗人周易起名关于本站免责声明

Copyright © 2016-2023 Www.GuoXueMe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国学梦 版权所有

皖ICP备16011003号-2 皖公网安备 34160202002390号